<p class="ql-block"> 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等等,都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2020.11.17日)</p> <p class="ql-block">出礼入刑,隆礼重法。</p><p class="ql-block">迟志鸿书 138cmX69cm</p> <p class="ql-block"> 隆礼重法,出自于荀子治国理念: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礼”。对礼法、王霸之争,荀子提出了“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命题。其含义两点:1、礼法并举、王霸统一。他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为用。只是法的特点表现为通过赏罚来维护等级秩序。2、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百姓只是畏惧刑罚,一有机会仍会作乱。他把“法治”称为“暴察之威”,“礼治”称作“道德之威”。如果以礼义为本,则法治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了:“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致士》)。荀子以为,礼义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们爱好礼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百姓也能自然为善。总之,荀子的礼法兼施、王霸统一,是对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开创了汉代儒法合流、未爆杂用的先河。</p><p class="ql-block">出礼入刑、隆礼重法意指在治理国家时,应当将礼仪和法律结合起来,既注重礼仪教化,又重视法律制度。</p><p class="ql-block">1、“出礼入刑”是指在处理法律案件时,要将礼仪和刑法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又要考虑其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p><p class="ql-block">2、“隆礼重法”是荀子提出的一种治国策略,是指在治理国家时,既注重礼仪教化,又重视法律制度。</p><p class="ql-block">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能够代代传承、绵延不绝,是有其文化根基和现实观照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当注重挖掘、阐释和扬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有其文化根基和现实观照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当注重挖掘、阐释和扬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p> <p class="ql-block">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p><p class="ql-block">迟志鸿书 96cmX60cm</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祖先早就传下训诫,人民是用来亲近的,不能轻视与低看;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稳。只有以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就安宁了。</span>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颠扑不破的历史真理。为政者更应认识到这一点,敬畏民众、敬畏民众赋予的权力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政治理念虽强调人民的意志不可违抗。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种民本理念的形象表达。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明确提出“尽地力”“善平籴”,将发展农业生产、平抑粮价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睡虎地秦简》和《唐律疏义》都规定,官员要及时详细汇报当地的天气和农业生产情况,并对辖区内农业生产绩效负有直接责任。在具体实践中,为保障民生、体恤民情而灵活执法的事例也常常见诸青史。据《旧唐书》记载,唐临担任万泉县令时,县狱中关押着一些轻刑犯。当时正值春种,唐临便暂释这些囚犯回家耕种,以维持生计。</p> <p class="ql-block">天下无讼,以和为贵。</p><p class="ql-block">迟志鸿书 138cmX69cm</p> <p class="ql-block"> 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据《大清拍案惊奇》记载,一老太太在老字号糕点铺买月饼,声称钱已付,店主却说没收到钱。双方争执不下,围观者甚众。在双方均无证据、事实真相无法判明的情况下,清官于成龙裁定由围观群众一人一文,补齐钱款。这一裁定不仅平息了争端,还让在场者共同践行了一次善举,可谓息讼止争的经典案例。</p><p class="ql-block">无讼,要求司法官员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执法水平。正如孔子所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要将自己设身处地代入当事人的情境之中,以同理心体察当事人的情理,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无。讼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能够代代传承、绵延不绝,是有其文化根基和现实观照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当注重挖掘、阐释和扬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有其文化根基和现实观照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当注重挖掘、阐释和扬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