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烧鸡的风骨

一味愚

<p class="ql-block">  我,老家河南。历史悠久的中原名吃一一道口烧鸡,就是我家乡的特产。烧鸡之于我,是美味佳肴,也是不舍的乡愁,更是我童年刻骨铭心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家里经济状况不太好,人口多,父亲是工人,母亲在家务农,尽管母亲上过学,算是有文化之人,但我们都是农村户口,而且当时所在集体生产队也不富裕,所以,日子还是挺苦的,像大多数家庭一样,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几块猪肉或羊肉,尽管当时副食品价格不高,猪肉大概才0.75元一斤,羊肉也只不过0.65元一斤。若能再吃上一只烧鸡,那就算非常奢侈了,虽然1块多钱就能买一只烧鸡。</p><p class="ql-block"> 从我家里出来向南走不远,就是热闹的十字街头。大约150米左右处,便有一当初供销合作社办的食堂,记得是卖捞炒鸡蛋汤馒头和烧饼的,也卖烧鸡。每当路过这里,我都禁不住停下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正坐在门外餐桌旁木凳子上吃饭的人,以及随手扔在地上的鸡骨头。有时也会下意识流口水,嘴巴不自觉地微微开合,使劲吞咽,垂涎欲滴,实在抗不住那浓郁奇特的烧鸡味儿。每当看到有小伙伴站在用餐人旁边,时刻等待捡拾吃过扔在地上的骨头吮食时,自己也不免跃跃欲试。</p><p class="ql-block"> 道口烧鸡,始创于顺治十八年,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是用传统老汤,加上传统经典的八大香料,精心、匠心煮烧制作而成,色香味形俱佳。其色泽柿黄、状如元宝、口若衔蚨、异香醇厚、一抖离骨、咸淡适口、老幼皆宜,凉热食之,皆余香满口。如今道口烧鸡,作为舌尖上的家乡,知名品牌甚多,比如,义兴张、𣁽盛和、三兴刘等不一而足。知名品牌多,既是守正创新的结果,也是是饮食文化自信的体现。特别是张存有义兴张烧鸡,我情由独衷,视为最爱。</p> <p class="ql-block">  相传,"义兴张"烧鸡字号的由来,也是一曲乐施好善、知恩图报的赞歌。宫廷御用厨师刘义年轻时与世代制作烧鸡的张炳是儿时伙伴,年轻的刘义受父之命前去张家讨一碗鸡汤为想吃鸡汤面的奶奶做鸡汤面,但因脸单不好意思开口,被细心张炳家人看出心事,不仅免费提供鸡汤,还多加了些鸡油。刘义告老回乡,恰逢张家烧鸡肃条之时,遂传授秘法助其发展。张家生意日渐兴隆,张炳为了永记刘义授艺之恩,取“义友济兴、以义兴商”之意,还把铺号定名为“义兴张”,将“义友济兴张,世代守此方;厚道尽人事,不得缺斤两;帮人紧要处,无私莫张扬;亲穆须存心,修善福庆长”写进家训以志后人。</p><p class="ql-block"> 作为生长在烧鸡之乡的我来说,假如隔一段不吃,还真有点想念,而且昔非今比,如今生活富裕了,都还能买得起。对在异乡的我来说,每当思乡殷切,常常以品鉴来自家乡的美食烧鸡,来抚慰自己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乡愁,而道口烧鸡,已然成为我心中勿忘家乡的替代者和陪伴者。我想,不只是我,身在异乡的人,也许都有独自的乡愁寄托。一盏香茗,一杯美酒,一碗热干面……可享用,可解风尘,可消忧愁。</p><p class="ql-block"> 记得疫情期间,妻子不知从哪里弄到了一只道口烧鸡,我和女儿看到它,就像回了趟老家一样,一种久违的感觉被独特的味道而治愈,烧鸡刚放到餐桌上,便迅速被我们肢解,大快朵颐,三下五除二,风扫残云,刚刚还是一大只完完整整的,便只剩下我们啃了又啃的骨头,望着一堆不带一丝鸡肉和可啃价值乃至吮吸价值的光秃秃的残骨,思绪一下子被带回到了童年时代某天晚上母亲买的那只烧鸡。</p> <p class="ql-block"> 那年某天的中午,我和邻居一小伙伴吃过午饭外出游玩,又路过了那家食堂,远远地就停下脚步,目不斜视地望着用餐者扔在地上的烧鸡骨头。尽管已吃过饭,但还是禁不住烧鸡特有的香气的诱惑,不约而同地走向骨头。毕竟是平生第一次这样,四下张望一番,便怯生生地捡起来,吹了吹吹不掉的灰尘,其实也就是象征性地吹了吹,就有滋有味地嚼着、啃着、再啃着、再嚼着,一块一块又一块。现在回想起来就像小狗见到骨头一样,何其相似乃尔,但当时我们浑然不觉有啥不妥。</p><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吃过饭,我清哳地记得,母亲把我叫到房间,指着放在我睡床旁边的缝纫机左边可折叠的浅白色面板上的东西说:吃吧,想吃多少吃多少。我还以为是啥好吃的呢,刚打开包装纸,一股烧鸡特有的香味便扑鼻而来。我大喜过望,不顾一切,低头开心忘情地吃着。可我吃着吃着,感觉不对劲呀,母亲看着我一言不发,眼睛似乎有泪花。我纳闷,按说家里没来贵客,也不过年过节,咋突然买了一整只烧鸡让我自己吃,要知道,在当时,对我们家来说,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啊。我抬头望了母亲湿润的眼睛,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什么,便不再吃鸡了。眼泪也刷刷的往下淌,掉在了手中的烧鸡肉上。母亲说,别哭,再吃点吧。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边小声地哭泣着,一边吃着从脸颊上流到嘴角的眼泪和带着淡淡的泪滴的烧鸡。人穷志不短,古人尚不吃嗟来之食,更何况我们,做人要有风骨自尊,做事要有气节骨气。</p> <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母亲只字没有提为什么,一句责怪的话语也没有说。可当我向母亲说"我错了,我再也不去了"的时候,母亲一下把我紧紧抱住,还是没有说什么,但我觉得母亲在流泪,我感觉到了带有母亲体温的泪滴,在我后脖子上流淌。</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我曾多次想问母亲是怎么知道我那件糗事的,可终究没有勇气面对。而如今我敢于直面一切的时候,我却再也见不到母亲了。即使是寒衣节,理应去坟前祭拜,也因培训学习,不得请假而无法成行。</p><p class="ql-block"> 一只烧鸡当时虽只是一块多钱,现在也不过40元左右,但那晩上母亲买的那只烧鸡,那只烧鸡的风骨无价。当差不自由,谨以此文纪念远在天堂的母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