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学术研究:广东珠海客家村落历史与概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原创 陈世松 巴蜀客家研究微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珠海客家村落是在珠海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空间单元。它形成于广府、福佬、客家三大民系迁入的过程之中,具有复杂的社会地理空间。它散布在今珠海市辖境境内的各自然村以及以自然村命名的行政村,可以划分为丘陵台地、海积平原、港湾岛滩三个分布区。它既具有一般传统村落的共性,同时又拥有海洋型客家族群所独有的空间形态特征,堪称珠海地域文化独特靓丽的文化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一)三大汉民系的民居空间民国《香山县乡土志》记述境内居民源流及其居住状况云:(本邑)近有分粤地民族为陆居、山居、水居三类,陆居则皆中原种族转徙而至者;山居则为猺獠,如今客家之类;水居则为疍民,今本邑三灶官久己奉裁……客民,即犵狫,俗名客家老。明田汝成《炎徼纪闻》:犵狫,一名犵獠,种类甚多……或云:彼本地主。后秦始皇徙中国万家于岭南,中国人生息渐繁,彼遂衰弱,故反主为客,名曰客籍。其人本山泽之癯,率以畋猎樵苏为业,近多出洋留贸,易稇载而归,屦丝曳缟,家拥素封者比比皆是。盖气象又一新矣。香山地区居民的居住状况,不仅有陆居、水居之分,而且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别。在汉族中,更有不同民系的区分。香山的传统聚落是在与岭南族群的区分中产生的,它形成于广府、福佬、客家三大民系迁入的过程之中,在其空间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具有复杂的社会与地理空间。众所周知,岭南(含粤、琼、桂)是我国汉民系分布最广、情况最复杂的地区,包括广府系全部、客家系和福佬系的大部,都以岭南为主要居住地。研究表明,广府系定型于唐宋,在珠江三角洲和西江地区地域上联成一片而成民系;广府系通行粤语,并把南雄珠玑巷作为自己祖先发祥地。福佬系形成于唐宋,历史上进入福建的北方移民,有一部分从海陆两个方向进入潮汕地区,最终形成民系;福佬系通行闽南方言,即潮州话,信奉妈祖文化。客家系形成于宋元,历史上进入进入闽、赣、粤交界地区的汉人与当地畲、瑶等族融合,共同的经济开发模式,共同的心理素质,独立的客家方言,形成为客家民系,梅州、惠州成为客家人在广东的大本营。蔡志祥依据民国《香山县志续编·氏族》提供的资料,对建县以来各个时期三大民系移民香山的情况进行了剖析和比较,认为在元朝以前,由于移民进入香山县的主要路线,是由南雄经北江流域、三角州地域而至,因此在宋、元时代迁入香山县的氏族团体,均循此一路线而来。这些氏族团体与很多广州府的氏族团体一样,都声称他们的祖先是在中国北部的汉人,因为女真、蒙古等外族的逼迫而南来。他们先居住在广东省北部的南雄地区,然后在南宋末年再由南雄向南方移民,最终进至香山境内定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在明代的时候,移民方向基本上发生在广州府沿海地域内。很多氏族团体由香山县的中部平原地带向周边的沙田地带,如榄都、黄旗都及黄梁都移民。及至清初,由于受迁界令的影响,向沙田地带的移民因此改变了方向。在清代有更多的氏族团体定居县的周边地区如榄都及黄粱都。反之,定居县的中部的则明显减少。受上述移民历史过程和迁徙背景的影响,三大民系在迁入香山县后,形成了具有鲜明民系特征的聚落分布格局。如宋元时期,在香山岛西北、东北以及南部台地形成了福佬民系乡村聚落,在黄圃、小榄等古海岸的民田地区形成了广府民系较早一批的聚落。在南宋末年以来,一批自称来自南雄的移民包括何氏、李氏等家族进入到大、小榄从事开发。在洪武初,这一地区又加入了一批因军屯而定居的军户家族。且因为这地区宜于生产稻米和丝,所以吸引了很多来邻近新会和顺德的民户迁入,使榄都逐渐成为县城以外的另一经济政治中心。明代中期或万历以前,大部分有功名的人都是出生自县城地区。反之,万历以至清道光末年间,大部分有功名的人则大都出身于榄都。这大抵和明代以来香山县西北部,尤其是与西海十八沙沙田的开发有关。及至清初,客家民系开始追随广府、福佬移民之后,大举迁入沿海地区。由于迁界之后,移民不再是来自广东省北部的南雄和曲江等等,而大部分是由广东省的纯客家、半客家的县,如开平县、惠州府、嘉应州等地移民而来,因此,在迁入路线上,大多循着五桂山渐次向平原和沿海地区延伸。由于来自粤东梅县地区的客家人,迁入时间较晚,因此只能选择定居五桂山区低山与丘陵地带,形成客家民系乡村聚落。总之,明末清初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移民高潮,因广府、客家、福佬三大民系已经形成,移入岭南的居民已不可能再产生新的民系,只能因来源或入居地不同,分别加入既有的民系队伍,使各民系在人数、地域分布上发生变化。在三大民系中,由于广府系得益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崛起和广州作为全国惟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吸引更多外来人口和融合外来文化而日益发展壮大,成为岭南最大族群。这时取道大庾岭道南下的移民主要定居于珠江三角洲,部分流入城市,这为大面积成陆的三角洲开发和城市商业经济繁荣注入新的力量,从而使得来自广府系的移民日渐增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福佬系反见萎缩,因此导致直接由南雄及福建来的移民则显著减少。而客家民系则成为新兴力量活跃在沿海地区。三大民系在历史演变基础上形成的聚落分布状况,至今有迹可循。在现实村落调查中,随处可以找到来源各不相同、且操不同方言的村民共处一村的情况。如海岛型村落湾仔,“乡中居民甚为复杂,由其他沿海地方来者有之,由内地来可家亦有之。据调查,来此最初者似为本县属之斗门人……其他尚有来自阳江、电白、东莞、三水、新会等,此外尚有来自海岸三灶、南水等地及疍家。居民四方杂处,姓氏不一,语言亦各不同”。又如今珠海高新区关闸社区高沙村,因该地处于海边冲积而成。村落始建于清末(1910年前后),顺德、新会、福建、潮汕等地渔农民因战乱、贫困等原因迁入而成村。根据调查,该村村民构成状况如下:村民从各地迁居至此而组成,姓氏众多,均属汉族,广府民系,少数家庭还保留顺德话、客家话、四邑话等方言,现通用方言为粤方言(广州话)。多数为水上人家,以耕田、捕鱼为生。主要姓氏有郑、梁、蔡、吴姓等,其中郑姓是南宋时期由福建地区迁入广东东北部,随后逐步迁徙至江门新会一带,清末民初再迁至此地;梁姓是南宋时期由北方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再迁至今佛山顺德地区,于清末迁入此地;蔡姓是元明时期由福建迁入今广东珠海唐家,然后逐渐 散居至前山翠微,最后迁至该村;吴姓于清初由惠州迁至斗门地区,再由斗门地区迁入该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三大民系聚居于一个区域的情况,见梁嘉文撰写的题为《中山(香山)汉民系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硕士论文。该文依据现实的村落和方言调查,对三大民系在香山境内的聚落分布区域做了如下划分:1.福佬系聚落分布区。本区可分为三个片区:隆都片区(包括今沙溪镇、大涌镇,隆都是该地区的旧名),主要分布在五桂山以西的丘陵边缘,属于中山西部的台地。东乡片区(包括今张家边、南朗、翠亨、长江一带),主要分布在五桂山以东的丘陵边缘,属于中山东部的台地。由于该片区山地有客家村落,以及有来自邑城的移民,所以东乡片区受到客家民系和广府民系的影响较大。三乡片区(以三乡镇为核心,包括神湾镇一带),主要分布在五桂山以南的丘陵边缘,属于中山南部的台地。2.广府系聚落分布区。本区可分为4个片区:石岐片区(主要包括石岐及郊区、环城区以及张家边、南朗镇的部分地区)主要分布在五桂山以北的丘陵边缘,属于中山北部的台地。沙田片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沙田地区,包括今小榄、东凤、东升、黄圃、阜沙、南头、浪网、民众、横栏、坦背、沙朗、港口等地。建县时,小榄一带称为宁安乡,黄圃一带称为古海乡,是香山较早开发的地区)。古镇片区(主要包括古镇区和曹步区),香山立县前属新会县地,建县后属宁安乡。居民来源于新会县和江门市,两地仅一江之隔。古镇话与曹步话亦大同小异,同属四邑话系统。三角片区(主要包括三角镇以及黄圃镇的横档、团范两乡),约于16世纪中叶,大部分淤积成沙洲,为东海十六沙的一部分,清代属黄旗都。清道光末期渐形成聚落,1916年形成圩场,称万和圩。村民大部分是近200 年来由东莞迁来定居的,三角话与东莞话属同一系统。3.客家系聚落分布区。本区主要分布在五桂山区低山及丘陵地带,南朗镇的西部以及南部丘陵地区也有分布。地处五桂山腹地,立县后分属仁良、谷字都。地属丘陵,山岭连绵,各自然村均分散在山壑之间。五桂山客家村落的建村时间较晚,村民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从粤东梅县客家话地区迁来的,主要代表有汛地村和马溪村,其他村落大部分从这里迁移,至今保留着客家话的语言特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调查对象主要以今中山市行政区划为准,并未将珠海客家村落包括在内,因此有关珠海客家聚落的分布格局,详见下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二)珠海客家村落的分布格局当今随着工业文明的深入,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批传统村落正在急剧消失。1980年8月,珠海成立经济特区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部份客家村落渐渐消失,原有的客家村民转为城镇的社区居民。为了将珠海历史上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的客家村落的分布状况勾画出来,我们只能借助历史背景并结合现实调研的手段,对珠海其分布状况进行大体的勾画。珠海历史上的客家村落,散布在今珠海市辖境境内的各自然村以及以自然村命名的行政村。目前调查所知,这些村落有117条之多,按照地理位置并结合历史背景构成,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分布区:第一,丘陵台地分布区。此区位于珠海市的北部,属珠江三角带盆地边缘、北与中山市接壤,为五桂山丘陵边缘的延伸地带。五桂山是香山县客家的渊薮之区,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积淀。由于源自开平县、惠州府、嘉应州等地移民,大多循着五桂山渐次向南延伸,并在五桂山区低山与丘陵地带形成客家村落。依据目前中山市五桂山镇部分客家姓氏的分布地域调查,原来居住在这些村落聚居点的客家姓氏,大都可以在珠海境内找到对应的姓氏家族的分支和落脚点。详见下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珠海客家村落的丘陵台地分布区,可分为高新区和香洲区两个片区。(1)高新片区。明代以来,珠海地区是香山县城(今中山市石岐)与澳门的中间地带,客家移民或取宋代古官道,由凤凰山脉东侧穿越珠海地区而至澳门,或取“长南径古道”,由金鼎镇的官塘为起点,南北穿越凤凰山脉,到达前山镇。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原因,使得本区成为客家移民最先落脚建村之地。如位于唐家湾镇的那洲村,其名始见于明嘉靖《香山县志》。据考,在宋元以前,现那洲地区大部分陆地,是一片推星浸月的沧海,至明代后,才逐渐脱海成陆。出现后荫沟、直靓沟、横坑沟3 条溪流汇合通经茅湾河,因而村名最初为那溪。后随着茅湾河床淤积,形成一片沙洲,故又易名那洲。古氏,属汉民客家民系,是入村最早的姓族之一。据《古氏族谱》记载,南宋末年,十世祖古凤信因避战乱,星夜由梅州迁徙广州府新会县古劳乡(今属鹤山市)。至明永乐年间,十八世祖古瑜保(1395—1452年),号隐文,由古劳乡迁入香山县恭常都坟头埔(属那洲内)定居,与早期迁入的陈姓合二姓为小村,以耕种为业。古瑜保娶妻黄氏,生有二子。之后又有举人邱斌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八月迁入,继有谭平溪从香山石岐迁入,及后陆续有10余姓族聚居于此,形成大村,是为珠海客家最早建立的客家村落。清初以来,客家移民以五桂山为中转地和暂居地,继续向盆地边缘迁移,进入珠海境内,开垦置业,创建村落,于是,在今高新区和香洲区境内又创立了许多客家村落。根据实地调查,在今高新区内,诸多客家村落都是围绕凤凰山脉,顺应山势而建。其中有14条客家自然村收入本书。它们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其中典型的客家村落,如坐落于凤凰山北脉丘陵地区的柏叶林村,是客家人聚居的自然村落,村民均为客家籍。客家人源出多个支脉,基本为一个姓氏一脉人,各姓逐年迁入村内。现今世居柏叶林村有董氏、余氏、邱氏和罗氏等。在清乾隆年间,董氏、余氏和邱氏先后迁入柏叶林村,被时人称“三家村”。又如与那洲、柏叶林相邻的正坑、燕子埔等村,以及位于谭家湾镇西北部的佛迳村,都有许多客家姓氏家族居住。这些家族大多是清代以来从广东客家地区迁入的。如坐落于五桂山脉以东丘陵地区的罗村,村中主要姓氏为罗氏,原居住广东梅州兴宁,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迁居罗村此地。罗氏村民属客家系,至今通用客家方言。柏叶林村邱氏,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从惠阳县迁至柏叶林村。佛迳村主要姓氏有4 个。第一大姓氏为谢姓,清朝年间从嘉应州迁移至佛迳定居,由谢氏太婆和婆亚妈(即姐婆)从原乡带四个儿子一路南下,其中太婆、姐婆及大儿子在佛迳定居建村;二儿子在石门张落坑建村;三儿子前往现南朗左步建村;四儿子在上涌长沙建村。正坑村的甘氏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因甘祖公带妻儿从香山县石门村(今中山市)迁至正坑村定居,现甘姓为中山客家第一大姓。(2)香洲片区。在宋元以前,现香洲地区大部份陆地都是一片汪洋,人口稀少,被视为“烟瘴之地”。明清以后,随着珠江口淤泥的长年冲积,这大片海区才逐渐脱海成陆,始有大量广府人和客家人从内地迁于此。除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从香山县长命水村廖善和妻子姚古氏迁到大姑乸村定居外,其余村落都是康熙二十三年结束海禁迁界之后才创立的。迁入本片区的客家人,除来自广东梅州大本营外,也多有从本县和邻近县迁来者,这与人口繁衍、宗族分支或避乱有密切关系。详见收入本书的香洲片区的主要客家村落的建置时间、客家姓氏与迁地来源如下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第二,海积平原分布区。本区主要集中在珠江市西部的斗门区。斗门系珠江的出海口,宋以前全境属新会县潮居里,香山建县后,黄杨山附近岛屿划归香山县,斗门个、乾务、白蕉、三灶一带为香山县潮居乡。明改为黄梁都。随着大片海域成陆,此区遂成为西北江三角洲的老沙区,是当时沙田开发的一片热土。永乐年间即有南门村出现,是本区最早建立的乡村聚落。明清鼎革之后,新兴的客家姓氏家族于乾隆年间迁入此区,重新开垦土地,建立村落。今斗门镇松山村,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立村,是本区立村时间最早的客家村落。经过世代繁衍,客家人终于在昔日沙田区上,建立起一处处客家文化事象较为突出的村落。现依据调查所得,表列本区主要客家村落的建置时间、客家姓氏与迁地来源如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第三,港湾岛滩分布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本区主要包括香洲区部分村落,以及金湾区、鹤州新区境内的村落。(1)香洲片区。香山建县以前,即在濠潭(今香洲区山场村)设香山镇,为戍边军事单位。香山建县后,县址仍在山场村,后迁至石岐。元明清三代香山还没有与大陆相连,直至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由于冲积平原迅速扩展,香山始与大陆连接。在这以后,始有大量的广府人和客家人从内地迁于此。康熙下令展复之初,香山沿海岛上民生凋零。为恢复生产,重建社会秩序,官府先后出台政策,开发高栏、三灶盐场,招纳香山及邻县居民前来承垦,开荒种植。香山县下恭常都为编写县志而作的《香山下恭常都采访册》中,新增了十六个村子,其中潭仔(凼仔)、过路环、横琴(上下村)就是位于十字门海岛的村落。在今香洲区辖境内,就有属于客家人创建的海岛村落。如位于前山街道西南部的南沙湾村,因地处海滨沙滩地带的大沙湾南面,故名南沙湾。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吴姓村民为躲避山贼侵扰,从斗门岩石坑搬迁至此地,继有刘姓、孔姓从斗门迁移至此,后有刘姓、吕姓等姓氏从别地迁至此地,不断壮大而成村落。又如东临珠江入海口的洲仔村,因村东面海上有9 座小岛,当地人称“ 岛 ”为“洲 ”,其中三门岛是最小的岛屿,连着岸边,故名洲仔。村中客家族群最多为陈姓,清朝同治年间从广东紫金县迁至香山县翠亨村,同治七年(1868年)又迁至此地。(2)金湾片区。金湾区位于珠海市西南部,东与澳门隔海相望,北接斗门区,西与新会一河相隔,处珠江出海口磨刀门与崖门之间的南海之滨。此区地临珠江三角洲南端,在宋元时期还是海中的一些岛屿,至明清时期,由于珠江出海口蕉门、横门、磨刀门、厘门泥沙淤积及山洪冲泻而逐渐成陆。三灶岛位于磨刀门和鸡啼门两河道出口处,是万山群岛中第一大岛,西距南水约6.5公里。相传早在明代以前的榄坑村有三个天然石灶,常有渔民到此生火煮饭,因而得名。三灶岛因清代盐业开发而兴盛。宋元以来,香山盐场主要分布在香炉湾和金斗湾,沿至明代,香炉湾盐场在恭常都山场村。乾隆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展界以后,香山及南海、新会、顺德各县居民陆续至三灶、高栏承垦筑池,辟成新盐场。乾隆三年(1738年) 复设香山场大使后,至十三年(1748年),香山场盐课司署由恭常都移至黄梁都三灶栅。其时香山旧盐场由于海岸南移,海水淡化而逐渐废弃,三灶、高栏的新盐场成为主要盐场。高栏、三灶的盐场的设置,为招募盐场灶丁提供了就业机会,于是,在招人承垦的政策支持下,一大批外来移民随之进入本区建立村落,其中不少是客家人。详见下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3)鹤州片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本区濒临南海,或处横琴岛外东部洋环湾畔,或为海上荒岛,此区也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横琴镇下辖9个自然村中,有5个客家村落。立村时间最早的客家村是清雍正年间的红旗村和石山村,是由长乐、兴宁、香山等地客家人迁入而设,此外,还有上村、下村和洋环村。万山区有7个村,其中3个是客家村。立村时间最早的客家村是桂山村,明末清初由梅县、宝安、惠州等地客家人迁入而设,此外还有万山村和白沥岛。详见下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节选自《珠海客家史(村落篇)》之《珠海客家史概论》(陈世松研究员撰)。作者简介:(陈世松,四川省社科院杰出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四川客家研究中心主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