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到大唐,十三王朝在这里留下了1200多年的故事(上) 梦回盛世长安,探索古都文化---西安

小李飞刀

<p class="ql-block">行程从玉祥门开启</p><p class="ql-block">玉祥门是西安城墙上的一道城门。是为纪念冯玉祥将军1926年解西安之围而特意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王祥门也是古城西北的一个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广仁寺</p><p class="ql-block">一个西安离西藏最近的藏传藏教寺院。中国唯一绿度母(藏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主道场。</p><p class="ql-block">陕西境内仅有的藏传黄教寺院(格鲁派)公元1703年由清圣祖康熙皇帝敕建,并亲笔题写匾额“广仁寺”。广仁寺建成后,西藏、蒙古、青海、甘肃等地区的活佛、喇嘛路过陕西时,均住寺瞻礼。</p><p class="ql-block">寺内随处可见象征着藏传藏教文化的元素,如经幡、玛尼堆等。</p> <p class="ql-block">蒙人驭虎图</p><p class="ql-block">蒙人驭虎图是藏传统佛教传统吉祥图案,蒙古勇士、猛虎、铁链分别象征佛教密宗的三怙(hU)主、勇士象征慈悲的观音菩萨,猛虎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铁链象征有德能的金刚手菩萨。这幅图上用了蒙、汉、藏等多种文字、象征着广仁寺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团结道场。</p><p class="ql-block">(寺内牌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财神殿</p><p class="ql-block">供奉有藏传藏教的五姓财神之首黄财神。殿内雕刻装饰精美,供奉一千尊青铜黄财神像,为全国首座黄财神千佛殿。</p><p class="ql-block">(寺内牌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护法殿</p><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着大威德金刚、妹妹护法、大黑天玛哈嘎拉、阎罗护法、吉祥天母等五大护法。供护法能成就事业、消灾免难。</p><p class="ql-block">(寺内牌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莲花缸</p><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年间留下的一盏巨型油灯,它由一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缸外雕有祥云绕莲花的图案,缸内刻有铭文,高1米、直径1.4米,目前已用玻璃罩着、被列为重点文物。</p> <p class="ql-block">喇嘛</p> <p class="ql-block">关公殿供奉佛教护法神伽蓝菩萨,还收藏着康熙皇帝《御制广仁寺碑》得原稿,不仅叙述了其巡陕的活动及意义,同时也叙述了敕建广仁寺的目的、意义和经过。</p> <p class="ql-block">曼荼罗</p><p class="ql-block">属于宗教术语,旧译:坛城、道场。新译:轮圆具足。是从灵性觉知的角度所见宇宙的缩略模型。包含了宗教、哲学、伦理、艺术等各个方面。顺时针绕行曼荼罗,其功德如绕行及供养佛像、佛塔、寺院,可以积累福德资粮、有助所求满意、获得清净安宁、顺缘增长、违逆消教、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经幡</p><p class="ql-block">经幡在风中飘场,五彩的颜色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每一片经幡上都印满了经文,据说风吹动经幡一次,就相当干诵读了一遍经文。</p> <p class="ql-block">绿度母坛城</p><p class="ql-block">坛城,梵语称为“曼陀罗”,指轮圆具足。密乘本尊及其眷属聚合的场合,本尊以为主尊,道果功德以为眷属、眷属环绕木尊游戏庄严,称为轮圆。绿度母坛城,绿度母即是主尊。一个坛城,有“能住”与“所住”。能住坛城者,为坛城主尊及其眷属。</p> <p class="ql-block">寺院内外</p> <p class="ql-block">寺前广场,八座汉白王塔依次排开,即“如来八塔”,纪念释迦牟尼八大功德。寺前经幡按蓝、白、红、黄顺序悬挂,分别象征天空、白云、火焰、水、土地。</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p><p class="ql-block">位于大慈恩寺内。公元629年至645年间,玄装法师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种雁塔,回国后,法师在大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逾在652年在慈恩寺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式的砖塔,并命名为“大雁塔”。</p> <p class="ql-block">大䧹塔北广场音乐喷泉,可以说是亚洲最有气势的广场喷泉之一,特别是到了晚上灯光和音乐的结合,使得整个喷泉表演熠熠生辉,星光璀璨、水景交融,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无人机拍摄更漂亮!</p> <p class="ql-block">华山</p><p class="ql-block">古称“西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奇险”两字是华山风光的精髓。“自古华山一条路”形容的就是华山的险峻。</p><p class="ql-block">到达游客中心前首先看到的是这个标致物“莲花柱。”</p> <p class="ql-block">太华索道</p><p class="ql-block">这次登山是选择比较舒服不累的索道西上西下线路。</p><p class="ql-block">西峰---华山最秀丽险峻、最美的山峰之一。</p><p class="ql-block">因石叶如莲瓣覆盖峰巅,故又名莲花峰。是《宝莲灯》中沉香劈山救出三圣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西峰索道</p><p class="ql-block">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条采取崖壁开凿硐宅站房、起伏式走向、设中间站的单线循环脱挂式索道。</p><p class="ql-block">华山西峰索道真正体现了华山天下险的精髄,坐在缆车中,翻越一座座险峰,让你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不得不赞叹人力的伟大。</p> <p class="ql-block">青龙背</p><p class="ql-block">西峰南的山脊与南峰相通,脊长300余米,宽约1米,石色苍黛,形似龙脊,名“屈岭”,又被称为“青龙背”,为华山著名险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神龟探海</p><p class="ql-block">在西峰顶杨公塔西侧,绝崖边缘的一巨石,形态如龟,呈翘首远望态。古游记中对石多有记述,石石为万丈深谷,每当多云时节,涌动翻滚与峰齐,石龟如浮海上,时隐时现,异常生动。这里可以收费拍照,称“驾龟渡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幸运遇到云雾缭绕的美景,人生难有几回欢!</p> <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家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座馆舍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庄重,融合了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2016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评选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p> <p class="ql-block">鎏金铁芯铜龙</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龙体为铜质,铜内包铁芯,表面鎏金。龙整个身躯呈S形,龙角紧贴头顶向后伸开,双目圆睁,嘴大张,露出锐利你牙齿。前瓜弯曲,肢瓜骨节清晰,栩栩如生。龙背上装饰有两朵祥云,使其呈腾云驾雾之势。</p> <p class="ql-block">赤金走龙</p><p class="ql-block">出土12条,金龙体型虽小却活灵活现,或凝视、或奔走,神态自然生动,头上两角自然弯曲,眉、目、颈部的毛发,龙鳞都是清晰可见,生动精致。</p><p class="ql-block">(馆内牌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铜马车</p><p class="ql-block">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仿真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比例精心制作,通体彩绘,结构复杂,总重量达2302公斤,由3000多个零部件组合而成,其中许多配件系金银所制,被誉为“青铜之冠”。</p><p class="ql-block">馆内牌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彩绘跪射俑---秦朝时期</p><p class="ql-block">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东端的驽兵阵中心,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右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干身体右侧作握弓驽待发状。跪射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p><p class="ql-block">(馆内牌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虎镇-.--战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青铜龙---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龙体中空,头略呈方形,鼓目、翻鼻、张口、身饰鱼鳞纹,尾盘卷为中空的锥体,龙体分铸焊接而成,形体巨大,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青铜龙正是大一统的秦帝国巅峰时期的作品,见证着秦帝国的强盛。</p><p class="ql-block">馆内牌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文官俑</p><p class="ql-block">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跽坐女俑</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金饼</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主要用于皇室贵族间的赏赐与馈赠,1999年出土于汉长安城东北谭家乡,共219枚,每枚重250~300克,纯度达95%。</p> <p class="ql-block">马蹄金、麟趾金</p><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20年---公元220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佛菩萨三尊铜造像</p><p class="ql-block">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p><p class="ql-block">整体造型为一佛二菩萨,由主尊、背屏、左右胁持菩萨、底座及两侧的翼形饰件等七个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以榫柱与卯眼相插组合。这尊鎏金佛菩萨三尊铜像构思奇特,铸造精湛,装饰华丽,堪称佛造像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馆内牌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三彩牵马俑及三彩马</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镂空缠枝纹银香囊</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唐代贵族妇女的流行饰物,这件镂空银香囊顶部设有环链和挂钩,熏球分为内外两层,外壳镂空缠枝花鸟纹,内层用轴心相互垂直的平衡环支撑一个小香孟,以圆环转轴和香孟的彼此制约,使香孟始终保持水平所盛香料不会倾覆。这件1000多年的香囊装置原理与近代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相同,其设计之科学巧妙,体现了古代中国发达的科技工艺水平,今人叹绝。(馆内牌文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彩双龙柄执壶</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 <p class="ql-block">白瓷罈</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贴金文吏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高69厘米,头戴进德冠,上身穿红色阔袖短袍,下身穿乳白色长裤,,脚蹬黑色如意云头履,领子、袖口、襟边均装饰花纹贴金,双手合抱干胸前,浓眉高鼻,面目俊秀,展现了大唐一代文臣的儒雅风度。</p><p class="ql-block">彩绘釉陶俑是唐三彩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三彩载乐骆驼俑---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骆驼通高48.5厘米、乐俑高11.5厘米。骆驼直立于长方形底板上,昂首张口,舌尖上卷,两耳竖起,作仰天嘶鸣状,驼背上有七个手持各种乐器的乐偏,相背盘腿而坐,有的身穿圆领长袍,有的着翻领胡服,衣服的颜色分别为赭黄、深绿、浅绿、黄蓝白三彩。</p><p class="ql-block">唐三彩载乐骆驼俑为人们再现了古丝绸之路上的状况,这是中国与西域异族、人民之间长期物质和文化交流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三彩凤首壶</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p><p class="ql-block">壶口呈凤头状,细颈,扁圆形腹,高足外撇,平底,通体施黄、绿、褐等釉,底足无釉。此壶造型巧妙,塑贴技法㚢画面具有浅浮雕效果,物象鲜明突出,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华丽,堪称佳品。</p><p class="ql-block">(馆内牌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彩绘仪仗俑群</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3年---公元1644年)</p><p class="ql-block">这批仪仗俑共出土300余件。墓主人是秦简王朱诚泳,俑群表现墓主出行仪仗,陶俑原本手持各式各样表示其身份的物品,如旗幡、乐器、花灯、团扇等,今己腐朽不存。</p><p class="ql-block">(馆内牌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青瓷提梁倒灌壶</p><p class="ql-block">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79年)</p><p class="ql-block">伏凤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狮、母狮张口为流,球形壶腹刻饰缠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是耀窑瓷器出类拔萃的珍品。</p><p class="ql-block">由于该壶无口无盖,只在壶底中央有一梅花形注口,使用时需将壶倒置,酒由壶底梅花孔注入壶腹,故名“倒灌壶”。</p><p class="ql-block">(馆内牌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钟山石窟</p><p class="ql-block">钟山石窟位于子长县安定镇1公里处钟山南麓。始凿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其后历代均有凿修。现存5窟,坐北面南,总面积约500平方米。中央主窟平面呈长方形,面阔16.7米,开窟口3个,并建有5间歇山顶大殿,窟内顶初为3个莲花藻井,中央佛坛高1.4米,宽11.5米,进深5米,坛边有8根石柱上承窟顶,佛坛上下有16尊高2至3米的圆雕佛像。窟四壁和坛柱四面浮雕大小佛像万余尊,雕刻细腻,极富神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馆内牌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鸳鸯莲辫纹金碗</p><p class="ql-block">唐代金器,共两件,两碗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辫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辫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在唐代极为流行。《本草纲目》记载,久服忍冬,延年益寿,所以忍冬也是长寿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p><p class="ql-block">唐代银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p class="ql-block">这件银壶仿照西域游牧民族装水用的皮囊壶和马镫的形状综合制造,最令人称奇的是壶身中央两侧,以模压手法各锤出一幅凸起的骏马团像,这匹马身躯健硕,长鬃披颈,前肢蹦直,后肢弯曲下蹲,口中叼着一只酒杯,其上扬的马尾和颈部飘动的绶带显示出十足的动感。</p> <p class="ql-block">唐兽首玛瑙杯</p><p class="ql-block">唐代玉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p class="ql-block">杯体由一整块缠丝玛瑙雕琢而成,杯流为兽首形状并插有金塞,无论材质还是工艺都极为罕见,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孤例。尽管学者们对这件玛瑙杯产地和时代的看法相去甚远,但都认为其造型源于西方的来通,可能是艺术品或特殊的礼器,而非实用品。(馆内牌文介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桃形忍冬纹缕空五足银熏炉</p><p class="ql-block">熏炉由炉盖、炉身、炉盘三部分套合而成。炉盖为盔形,有莲蕾形钮,盖上镂刻一层桃形忍冬纹和一层如意云头纹。炉身力束腰筒形,镂刻一周桃形忍冬纹。炉身下套接一平底炉盘,使用时在炉盘内盛装木炭加香料,香烟可从镂空处袅袅溢出。炉盘下焊接五个兽蹄形足,两足之间插环状链条。</p><p class="ql-block">唐代熏香文化盛行,熏香不仅有祛秽除害、净化环境的实际用途,还是大朝会、敬神礼佛、祈祷发愿时的必备仪式,马礼仪所强调的庄重感、文人和贵族阶级的精神追求及生活意趣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馆内牌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琥珀</p> <p class="ql-block">白石英、紫石英</p> <p class="ql-block">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p><p class="ql-block">罐体中心以鹦鹉纹作为主体纹饰,鹦鹉因毛色多彩艳丽,能学人言,受到了唐人的格外喜爱,因此,鹦鹉也成为地方和邻国向大唐王朝所敬贡品之一。</p><p class="ql-block">银罐器身空白处用鱼子纹填满,象征着多子多福。银罐的肩部有一提鿄,银罐盖内有墨书“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紫石英、白石英均为矿石类药物,是炼丹的重要原料,古人认为用金银器盛放炼丹药物可以提高其药效,在何家村发现的药材均盛放在金银器中。</p><p class="ql-block">(馆内牌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双狮纹金铛</p><p class="ql-block">铛是一种带柄的温器,用途广泛。</p> <p class="ql-block">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p><p class="ql-block">多曲长杯出现和流行在萨珊(今伊朗),后来影响到其他地区,这件杯子的形状完全模仿了波斯萨珊风格的多曲长杯,装饰纹样却是传统的中国纹饰,可以说这件玉杯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代表作。同时,这件玉抔也反映出唐代高超的制玉工艺,杯壁口沿处打磨得很薄,只有半厘米,从杯口到杯底逐渐增厚,唐代高超的碾磨雕琢技术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馆内牌文介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p><p class="ql-block">这件六曲葵花形银盘底部中心具有浮雕效果的飞廉纹饰是用模冲的方法制作而成,并经过鎏金处理,其剔刻工艺技术则更为高超,起刀落刀一气呵成,线条清晰准确,刀法纯熟,不见线条的重叠和补刻痕迹,这件银盘不仅反映了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更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工匠的睿智巧思和高超的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馆内牌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鎏金熊纹六曲银盘</p><p class="ql-block">古人认为梦见熊罴是生男的预兆,故将熊当作瑞兽。</p> <p class="ql-block">玛瑙长杯</p> <p class="ql-block">掐丝团花纹金杯</p><p class="ql-block">金杯被打磨光滑你杯腹表面,装饰有金丝焊接的四大朵团花,金花外围又焊接有以细密的小金珠,上下腹部焊接有云头纹,形成了立体感极强的装饰效果。出土时,这些金丝内还镶嵌有各色漂亮的宝石,这种镶嵌了宝石的工艺称为“金筐宝钿”。不难想象这件散发着皇家贵族气质的金杯曾经完美闪耀的模样。</p><p class="ql-block">(馆内牌文介绍)</p> <p class="ql-block">大兴善寺</p><p class="ql-block">唐代长安城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始建于晋初,距今1600余年,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现存的都是明代建筑,至今还保留着唐代转轮藏经殿遗址,值得看一看、拜一拜。</p> <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p><p class="ql-block">国内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一座钟楼,始建干明洪城十七年(公元1384年),钟楼处于西安的中心地带,是古城的地标之一,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西安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p> <p class="ql-block">永宁门</p><p class="ql-block">永宁门是西安城墙的正南门,建于隋代初年。它是西安城门中资格较老,沿用时间很长的一座城门。城墙上还可以租用自行车,绕着13.5公里的城墙骑一圈。</p> <p class="ql-block">西安,这座承载了十三朝的古都名城,有着读不完、写不完的历史和文化。</p><p class="ql-block">恭喜你终于刷到结尾啦!请继续关注下一编洛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