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有关羽刮骨疗伤,谈笑如常,此乃神人也。然而在现代,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任何一场高水平的外科手术,都离不开麻醉,没有病人安静的配合,所有的手术都是空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麻醉药的发展史。</p> 我国古代关于麻醉的记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开始探索与疾病作斗争。最先的记载是探索食物中毒后,尝试解毒的“药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我国有关麻醉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列子》,文中所述扁鹊的毒酒,即为最初的麻醉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汉末年《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名医华佗(约公元200年)施行手术用“麻沸散”麻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朝(618-907)和宋朝(960-1279)时代常采用酒精调服大草乌细末作整骨麻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初广泛使用洋金花(曼陀罗花)。元朝(1279-1368)应用草乌散作麻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清时继承前人经验用草乌、闹洋花作麻药。</p> 全麻药的发展史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u>1、吸入麻醉药的“发家史”</u></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吸入麻醉药自诞生到如今一直是麻醉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540年德国化学家瓦勒留斯.科尔杜斯(Valerius Cordus)发现乙醚。1846年莫顿在“乙醚穹顶”实施第一例公开全身麻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772年Pristley和Joseph Black通过加热硝酸铵发现了氧化亚氮,因吸入此类气体后会不自主发笑又称“笑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个比较出名的吸入麻醉药便是氯仿,但后来氯仿麻醉因致使心律失常以及肝脏衰竭的案例增多而逐渐被其他吸入麻醉药物所取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工业化工的发展,一大批新型的吸入麻醉药问世,1981年异氟烷在临床上推广,1990年七氟烷问世,如今这两种药物因其确切的效果、较小的毒性以及能被迅速代谢等特性已经成为我们日常麻醉中最常用的吸入麻醉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u>2、静脉麻醉药的“逆袭之路”</u></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2年,Ore用水合氯醛开启了静脉麻醉药的先河。1903年第一个有镇静作用的巴比妥类麻醉药在德国柏林合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之,被称为静脉麻醉方法创始人的Helmut Weese于1932年报道了几千例应用苯巴比妥静脉麻醉的病例。1934年 John Lundy 详细报道了硫喷妥钠临床麻醉的应用,并提出了“平衡麻醉”概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0年开发出了首个应用于临床的苯二氮草类安定药,1963年咪达唑仑出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氯胺酮在 1962年首次合成之后,于1966年应用于临床。鉴于对心血管功能无抑制作用,一直作为临床必备的药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丙泊酚是烷基酚类化合物,与巴比妥类药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1977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因其快速消除作用的特点,而在临床广泛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目前临床麻醉仍在使用的还有羟丁酸钠(1956)、依托咪酯(1973)。</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片类家族的崛起无疑是静脉麻醉又一大进展,人们致力于找寻一种既能有良好镇痛效果,又没有成瘾性的药物,便开启了百年人工合成阿片类药物之路。羟考酮(1916年)、氢可酮(1920年)、氢吗啡酮(1924年)、哌替啶(1939年)就是这期间产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后Paul Janssen在哌替啶的基础上做了改造,终于在1960年成功合成了比吗啡镇痛效果更强(100倍),副作用更小的镇痛药芬太尼,在1974年成功合成舒芬太尼,1976年成功合成阿芬太尼,1990年成功合成瑞芬太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u>3、肌肉松弛药的“心路历程”</u></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肌肉松弛药的发现,为外科手术创造了较好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5年King从筒箭毒中分离出右旋筒箭毒碱。1942年 Griffith 将其作为肌松药用于临床。由于箭毒使用后对自主神经的副作用,以及呼吸的支持不能保障,使并发症与死亡率增加,一些学者着手开发新的神经肌肉阻断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9年,琥珀酰胆碱阻断神经肌肉的活性被发现,并很快用于临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发现箭毒之后,大约有50种肌肉松弛药被使用,但多因副作用而被废弃。合成的神经肌肉阻滞药,如泮库溴铵、阿曲库铵、维库溴铵、罗库溴铵等非去极化肌松药逐渐成为肌松药的主角。</p> 局部麻醉药的发展史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文字记载,最早的局麻药是1884年从南美洲古柯树叶中提取的生物碱可卡因(cocaine),它是最早用于局部麻醉的药物,但因吸收后毒性较大,使用受到了限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可卡因的化学结构特点,1905年人工合成了低毒性的普鲁卡因,真正奠定了局部麻醉药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3年成功合成了另一类局麻药利多卡因,并于1948年开始应用至今。之后甲哌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在不同的局部麻醉方法中发挥各自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药理学的发展,一些“新星”如右美托咪定、瑞马唑仑等在临床麻醉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不同的手术提供更多选择,而新药的问世也将为麻醉学带来新的血液,推动麻醉学不断进取,续写自己的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