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财法布施、未来佛教发展建议

静意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3G9r897-VFb49GFLkfBzg"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转自【齐仁应中】</a> <b>南怀瑾先生:财法布施、未来佛教发展建议</b><div><br>“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祐利众生。”这是讲入世的,讲大乘菩萨的各种应化身不同,随处都是佛道。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在家世间法中,处处有菩萨境界的人,处处有菩萨修行的人,这同三十二应身是一样道理。“邑中主”是都邑地区的领导人,“商人导”,拿现在话说是资本家、企业家或者是经济学者。“国师”是帝王之师,“大臣”是高级干部。所以菩萨到处都有,各行各业中都有。</div><div><br>“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上面四句偈子讲权位,这四句讲财势。大菩萨是要发财的,你们同学最好多发财,最好是像明朝大财主沈万三那么有钱,连开国皇帝朱元璋都要妒忌,说他富可敌国,不过他终究被朱元璋没收了财产,下放到云南就死了。讲到这里,想起四十年前,我和我的袁老师意见不同就在这里。我老师认为,弘扬佛法还是要走传统的路子,要帝王、王者、大臣、居士发心,才可以振兴。我说时代不同了,今后文化和佛法的弘扬,要建立在平民基础上,推动的力量,不能也不是靠帝王或国家领导的权位,而是靠资本家的钱财。几十年下来,看起来好像还是我的意见对了。</div><div><br>然后我还跟我老师提出另一个相反看法,在今后的社会,弘扬佛法不那么简单了,要真行菩萨道,就得一手拿佛经,另一手抓只老鼠。为什么抓老鼠? 密宗的财神手中都抓着老鼠。要一手布施钱财,一手布施佛法,就是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才能弘扬得开。后世的年轻人学佛,是要有钱供给他才来,要不然他来学你这个干什么?</div><div><br>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两个相等的力量,代表着未来众生的两个心理,他眼睛看着佛像,也看着后面的钞票。是啊! 我看阿弥陀佛顶上有点红红的,好像就是这东西。所以要财、法二施才能行,这也意味着未来浊世众生的业力之重、之可怕。这意见对不对,由诸位评断吧。维摩居士在这里讲,真要弘法度众生,大菩萨有时现身成大富人,财法都平等布施,使贫穷的人受到帮助,劝导他们发菩提心。</div><div><br></div><div>(摘录:《维摩诘的花雨满天》)<br><br><b>禅师和禅的教育</b></div><div><br></div><div>今天是第七天了,上这个课,就是我发的那个通知所说的,是为了自己内部测验一下,同时也希望给少数在一起的朋友们多体会一下这个事。也由于顺便想到回到国内这些年,在香港、台湾各地的老朋友们,所以要大家一同来聚会体会一下。</div><div><br>这一次不是打七,你们不要搞错了,打七两个字本来是禅宗开始,目的是“克期取证”,以七天严格的规定时间,在身心工夫上求证这个佛法。后来后世慢慢形成规矩,几点钟起床,几点钟上座,下座以后怎么行香,行香以后怎么上座……就是行、住、坐、卧这四个生活方式上去求证体会。</div><div><br></div><div>明清以前所谓禅堂的打七,除了百丈禅师当时有丛林清规外,其他禅师也各有规矩。不过,后世禅堂各家所立的规矩,一概不必顾及。所以你看看唐朝末年黄蘗禅师,他就批评说“大唐国里无禅师”,把全国都骂了。人家说,现在好多禅师到处弘法,你怎么一句话都批评了?他说:“不道无禅,只是无师。”真懂得修行、自修而领导别人修的,这种师道没有了,只死守一点死规矩,那有什么用啊!教育的目的是临机应变。所以现代教育可悲,也是死规矩,补习考试,把学生都搞坏了。佛学的教育是应机施教,看他的智慧,看他的性情,看他的身体等等,抓住那个特点去教育他。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教育,那是非常灵活的。所以教育是最难的事。</div><div><br>讲到真正禅堂打七,大和尚是不多讲话的,不像我们这样的讲,而是用功。你有疑问,有心得来问一下。有时候打一棒,挨了骂走了,再去用功。偶然抽个时间叫做小参,放松一点,问几个重要问题。我到台湾的时候,完全没有打七的影子,我开始的打七,到晚上都小参,每个人报告一天的修持经验。我开始领导打七的时候,有时候有一百多人,晚上从七点钟上座,坐在那个位置上六七个钟头,听每一个人报告,听完了做了结论才休息。现在你们要提讨论,我都不让讨论,因为在上课,没有时间让你报告,也不问你;你们也没有写报告,也不知道你们在这里干什么。</div><div><br>一些老朋友们,我的通知上本来说七天到十天未定,我给自己留一个余地,给大家留一个余地。尤其这几位朋友们都有工作,能够抽出三五天已经很捧场了。现在看来七天差不多,不过有少数远来的,像戴博士从外国回来的,她也很忙,有心得,要趁这个机会修持下去,当然非常欢迎,不需要受这个时间限制,那是少数几位,这是第一。</div><div><br>第二,有些朋友说来这里久了,好像很过意不去,或者是供养也好,捐钱也好。我说你不要搞这一套,这一次通知上没有这个事,已经讲明了,大家就是想要帮忙的话,我们这里也还没有开始。未来的事怎么做,还麻烦痛苦得很呢。大家如果有心,有共同愿望,要想真正对社会贡献,做一点文化教育事业,或者做研究工作,当然很需要钱。到那个时候再说吧,现在不谈这些。万事要看大的方面,不看小的,这不是住旅馆,也不是讲人情,这个账你还不清楚的。</div><div><br>我的一生,出来搞这个事,当年曾经跟我老师两个人讨论,我们两人的意见刚好相反。那是抗战的晚期了,我的老师认为弘扬文化、佛法,还是像过去一样靠帝王的政权。我说时代不同了,今后的社会,弘扬文化靠社会,靠资本,靠群众,不是说一定靠资本家,是靠社会群众自己去推动发展。帝王也好,民主也好,政权帮不上忙,也许还有妨碍。我的老师一听那个脸一摆:“你这个孩子……”我说:“先生啊!这是时代必然的趋势。”</div><div><br>现在几十年下来,他老人家也走了,证明我当初的想法是正确的。我说我一生想双手布施,一手布施智慧,法布施;一手是财布施,靠人家供养、帮忙是很难的。人生就是两件事难舍,第一是金钱物质很难舍,尽管说那是身外之物,几个人肯把身外之物布施出来啊,谁都做不到。不晓得你们做到没有,我想我还做不到。第二是生命精神肯贡献出来吗?理念上讲讲是有,真做到很难。不过回想检讨起来,也有人还有一点上路。有人听了我说的很感动,大家也有这个想法,所以我刚才讲七天聚会不必要牵挂,以后的事以后再说。</div><div><br>在这里齐聚一堂,把我的理想当做共同的目标很难了,不要看起来容易,包括做工的,能够发心当成自己的事情一样完成,太难了。我不要求人家,吹牛容易,做起来很难。这个地方,这块荒地,所以搞成这个样子,我不是表扬大家的功劳,只是先讲事情的感想。所以这两天这个朋友某君很委屈,我经常经常打他的棒子。</div><div><br>他跟那位老板本来是好朋友、伙伴,两个人同乡,都是安徽人。他这一次关于江西的五宗祖庭做了功德,还是他动心开始的。但是你们两个注意,禅宗的二祖、三祖、四祖的道场都在你们家乡,非常的庄严,你们千万要去保存,不要被变成观光的地方,这里去还很近呢!先不要管五宗祖庭。二祖、三祖、四祖你们两个都没有去留意,真是“灯下黑”,蜡烛点起来照亮他方,看不见自己了。这并不是叫你们去修庙子哦!至少两个人要发愿,保持这个道场,不要变成什么卖门票啊、观光啊、游览啊,破坏了。不过,天下事也是没有不坏的,坏了就坏了,祖师们的事业精神永远留传的。据说那里风景好得很,我也没有去过,现在交通很发达,在这里坐车子去,几个钟头就到那个山上了。</div><div><br></div> 我说某人很受委屈,其实他自己不知道,我是希望他自立而后立他,自己的修养先要真做到。他聪明,我只讲你聪明哦,我没有说你有智慧哦!内在的修养先把自己宁定下来。你做了许多的大事,比如对付沙尘暴,你个人去做了。要检讨自己是好玩呢?还是发心?你是发心,可是自己就犯了一个错误,因为这不是靠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力量能成的。他也很辛苦,个人有没有功德?有功德。然后来见我,正好又碰到政府叫他去做扶贫。扶贫跟治沙一样是好事,我认为只是一点点而已。他要去做,我当时赞成,我说好啊!那个杨先生也在做扶贫啊,他是小点在做,我也赞成,可是他也做怕了,烫手山芋,其中有一个大道理的。结果你想做全国的,所以我反对你,你也没有搞清楚我为什么赞成,为什么又反对,这是爱护你,不要你把命断送在那里,失败还要挨人家骂,何苦来哉!<div><br></div><div>(摘录:《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br><br><b>总结论</b></div><div><br></div><div>历经两千余年传承一贯的佛教,在过去,对于中国和印度的学术思想、政治、教育,都有过辉煌的功绩。到了中国以后的佛教,自魏晋南北朝,历隋唐以后,一直成为中国学术思想的一大主流,而且领导学术,贡献哲学思想,维系世道人心,辅助政教的不足,其功不可泯灭,推开后世佛教徒偏误的流弊而不言,仅从大处着眼,可以赞许它是哲学的哲学,宗教的宗教,一点也不为过。至于它的流弊所及,有许多地方可以被社会所指谪,都是积非成是的佛教末流,对于真正佛教的教义和它的伟大精神,并不相涉。但依照目前中国佛教,和东南亚各地佛教的作风,前途未可乐观,而且值得忧虑,佛教界的人士们,虽然人人有感于将来适应的可畏,依然犹是积重难返,无法改弦更张。爰就其目前情况,试举六点结论,以供现代佛教的参考。可是这些言论,只是随笔写来,还谈不到有所建议,更不是有所为的批评,只是一舒感想而已。</div><div><br>一、佛教的命运:自教(主)释迦佛以来,便创四众弟子的制度,出家的男众比丘——俗名和尚,女众比丘尼——俗名尼姑以外,还有在家的男众和女众——俗名统称居士,或加上男女两字以示性别。释迦佛以住持(负责)佛教仪范,弘扬佛法的任务,咐嘱于比丘众。以护持佛教的责任,交托给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作为扶持佛教的护法。因此在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历代世世相仍,佛教的命运,都仰仗政权与社会名流的维护。到了十九世纪末期以后,民主政治的制度,推翻数千年来帝王政权专制政体的陋习,佛教徒对民主自由的认识不够彻底,对法治的法律知识不够了解,仍然依草附木地去攀缘于社会人士,或仰赖残余的旧式政权之间。从今以后,由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新阶段,还要一仍不变的仰人鼻息,以维衰命,不自寻求所以立于新世纪的路线,恐怕命如悬丝,危同累卵了。</div><div><br>二、佛教的经济:两千余年来的佛教,无论在中国、印度或日本,向来便在农业社会中求乞剩余,用以维持自己的生命,对于宗教集团本身的经济观念,从来没有做过考虑,况且动辄以戒律为当头棒喝,使教内有识之士,也不敢提出主张。只有中国的佛教,在唐代经过禅宗丛林制度的建立,才有略具规模的宗教集团,类似集体农场制度的产生,这种制度,以后也随佛教形式和教义,传到日本。但在目前,受资本发达,工商业剧烈竞争,社会经济结构整个变迁的影响,全仗旧有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自全生计,何况还不能自力更生,依靠托钵募化为务。今后还要想以这种附属生存的方式,用以维持佛教,恐怕不待别人的消灭,就根本无法立足。</div><div><br>三、教(徒)的团结:世界任何宗教的宗旨,本来都是主张个人自由的真正自由主义者,除了西洋的宗教,早已另有宗教行政的了解,自有一套具体的组织法规以外。佛教的个人自由主义,可以说已经自由到了极度,一变为绝对自私的程度,至少在形式上是如此的。如果说中国人都缺乏团结性,我想中国佛教徒的不团结,足以为中国人不团结的标本取样。到目前为止,向来内在的僧俗弘法之争、以个人师僧为标榜的徒众权利之争、门户派别之争、居士众中自我崇高之争、传法的优劣之争,甚至琐碎如衣着之争等等,不一而足。释迦佛在世,素来以僧伽为和合互敬的教训,到此自毁自败,一破无遗。倘使还不自省自救,只想避世高蹈,恐怕在二十世纪以后,便无可立于天地之间了。</div><div><br>四、教育学识的条件:过去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全赖师僧们学问知识的渊博,品德修持的规范,成为上下社会普遍崇拜的偶像,因此才形成了佛教的崇高与伟大。可是这些大师们的学问与知识,大多都在未出家,或已出家的初期,对于普通学识,已有高深的修养,然后配合佛学的精义,才能成为一代宗师,而且他们本身也就是真正的教育家。现在呢,受过普通的教育程度,已嫌不够,只要披上袈裟,能讲几句佛理和解释一些佛学名辞,便自视为天人师表,实在急需反省求学,力求充实自己,才不愧对高深渊博的教主。过去在印度的后期佛教,便提倡大乘菩萨,自身须具备有五明的学问:(一)内明(由修道而悟道)。(二)因明(精通逻辑,到现代还应该包括各种宗教哲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等)。(三)声明(各种文字学与文学)。(四)医方明(擅长医药)。(五)工巧明(具备工艺技术,到现在应该包括技术科学等技能)。时到二十世纪的后期,教育、知识的普及,日益普遍,如不立即反省,急图充实自己,向来以天人师表标榜的佛教,恐怕难以自圆其说吧!目前虽然也有许多地方,举办僧众教育,但必须谦虚了解,教育是百年大计,以一个外行,甚至自己根本不懂教育,或者只知宗教教育的人来办教育,恐怕一误再误,不可收拾。他山之石,可以攻错,谦虚接受教内教外的忠告,绝对是利多弊少的。</div><div><br>五、修证的缺乏:佛学教义,除了哲学思想的超人一等以外,最为重要的,它不是空谈学理,它是要以人人身心为实验的条件,去身体力行,这样躬行实践,才可以求证到一个圆满的答案。因此,佛学的本身,以现代眼光看来,是最有科学精神,而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何况其中除了哲学思想以外,有关理论科学的原理原则,也非常充沛,只是这一丰富的宝藏,尚未被世人所大量的开发而已。目前的佛教,说理者多,修证者少,处在二十世纪的科学时代,有何见证可以使人肃然起敬呢!况且因为佛教徒的缺乏修证,即使说理,已经发现许多歪曲的理论,这是一种极其可怕,自毁教门的危机,应当切实修整观念,向自证自省去努力。</div><div><br>六、参政的趋势:在二十世纪民主思潮的风气中,世界上凡是开明的国家,对于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团体的依法参政,应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但目前的佛教,对于大慈大悲的佛教宗旨,如何配合世界上各种政治思想与制度,确定一种政治主张的学说,毫无具体办法,只凭愤愤思进与跃跃欲试之气,以素来缺乏政治修养的习惯,企图跃上政治舞台,一展教主式大无畏的雄风,恐怕百无一是之处。这点尤其值得深思静虑,必须先求具有卓见的学识,再求立于不败之地而后可。</div><div><br>总之,未来佛学的前景,试以质能分析:如就宗教信仰来看,它的旧径路,似乎越走越窄;如就学术思想而论,它的新境界,必将愈拓愈宽。因为,它有宏博的宗旨,湛深的教义,智周万汇的思致,广大圆融的说理。何况,它的历史悠久,善信众多,在木鱼青磬,山中林下,不乏沉潜卓越先见明知之士,为了佛教,为了护法,似乎应该各抒所见,各尽所能,一本能仁堪忍的毅力,见义勇为的精神,来荷担如来的家业,重振佛教的雄风,以适应未来时代的潮流,争取未来时代的光荣。其实振衰起疲,端在念力一转,此诚笔者所为翘首盼待,馨香祷祝的了。</div><div><br></div><div>(摘录:《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