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宝日格斯台牧场汗乌拉分场 </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李南飞</div><div><br></div><div> 作者简介: 李南飞, 男, 北京知青, 笔名埂上草。 1947 年生于四川乐山, 1967 年北京四中高中毕业后赴西乌旗草原插队, 1978 年从草原考入北方交通大学内燃机车专业, 获得两个国家专利, 国家注册的质量管理体系高级审核员。</div></div> 2009 年回乡时牧场学校已 不存在, 只剩当年师生自己翻 建的土坯校舍。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师生自己翻建的土坯教室</h3> “让所有学生留级”, 这 事儿要是出在当下北京, 真不知会掀起多大的波澜! 幸好那是 1976 年, 本马倌“以工代干” 当“民办教师”时发生的事情。 1976 年兵团解散后, 我们“团”复归“宝日格斯台牧场”, 蒙古 族地方干部接替军队干部, 原“公私合营牧场”变身为“国营牧场”。 牧场新领导把我从牧业一连调到场部, 改行当“园丁”, 接手总 场学校的“新初一”, 此时小学高年级班已结束毕业考试, 全体升入 初一。 我当“初一”的老师, 教数学兼任班主任, 班里十几个学生, 年 龄参差不齐, 蒙古族、 汉族都有, 授课时使用汉语。 向我交班的老师叫“小赵”, 她是前兵团团部的人, 团首长撤离 前授予她“优秀教师”称号, 并保荐她升大学深造, 因她急着要去大 学报到, 交接工作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了。 我的父亲、 母亲、 哥哥都是认真负责的好教师, 现在我突然也变 成教师, 彻底成了教师之家, 但我心里有些忐忑, 生怕因为缺少教学 经验而误人子弟。 为摸清学生情况, 我仔细查阅了每个学生的试卷,全班算术、 语文平均成绩在 95 分以上, 教学质量好得令 人咋舌! 但是我发现整整齐齐的答卷上, 答案的一致性居然也在 95% 以上, 不免起了疑心。 学校的新任校长也是北 京知青, 早我半年上任, 在他 的支持下, 我出卷子搞了一次算数摸底测验。考场上几乎所有学生都 在抓耳挠腮, 一个大胆的女孩子抱怨道: “老师, 我不会做, 赵老师 从来没这么考过试! ” 我很奇怪, 问她: “那你们的毕业考试是怎么 考的? ” 女孩答道: “赵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我们一道题一道题 地抄。 ” 她的回答得到其他学生证实。 这次摸底测验的成绩实在太差了!我出的题全挑最简单的, 即便 这样, 勉强够 40 分的只有一个, 其余全在 20 分以下, 还有几张白卷。 这可怎么办?校长召集教师商讨对策。 我直截了当表明了我的意见:就这个基础,我没办法教好初一课程, 而且短期内补不上来的, 不如索性让他们重读小学五年级(那时是五 年制) , 我来教, 打好基础后再上初一,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学到 真知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5<span style=";">年当年最年轻的老师在学校前留影</span></h3> 我的意见获得所有新任老师们的支持, 并且追加了提案: 新初二 的教学质量也很差, 干脆重读初一, 我们用一年时间修补低劣的教学 质量, 争取把“宝日格斯台牧场”学校办好。 教师的意见统一了, 校长明确表态: 支持! 不过要请示场领导。 蒙古族历来重视教育,无论新任的牧场领导,还是孩子们的家长, 都对以前的教学质量很不满意, 可是不敢得罪兵团现役军人。 如今军 人走了, 恢复了牧场建制, 大家都急于改变教学状况, 这次调北京知 青来学校教书也是想让孩子们学到真知识, 听说新老师想把教学质量 搞上去, 他们一致表示支持。 于是在 1976 年, 学校上演了一场“全体大留级”, 我这个中学老 师也“留级”成小学老师, 不过心里坦荡得很, 我愿意让孩子们学到 真本事。 我和这个班的孩子朝夕相处了两年, 教完小学接着教初一, 直到 我离开牧场回京上大学。 后来的事实证明, 当初“全体留级”的决定很明智, 对这些孩子 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09 年我又回牧场“省亲” , 在餐桌上, 一个当年学生的弟弟对 我说: 哥哥的同学们现在都在旗、盟里工作, 他们经常聚会, 每次聚 会最怀念的就是你们这些北京知青老师, 从你们身上不但学到了真本 事, 还学会了“做人”, 这个班的学生后来发展得都挺好。 说罢, 他站直身子, 举起酒杯: “你们这次来得太突然, 哥哥、 姐姐们来不及赶过来和老师相聚, 他们让我做代表, 敬老师一杯酒! ” 随后恭恭敬敬地双手举杯过顶, 将满满一杯白酒一饮而尽。 我的眼睛湿润了,也站了起来,端起他代表哥哥、姐姐们敬来的酒, 同样一饮而尽, 胸膛里油然升起一股幸福的暖流! 1 997 年回牧场时见到一些当年学生, 他们簇拥着老师留下的合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朗讀者:康志紅</b></p> 注:<br> 本文轉載自《情繫烏珠穆沁——西烏珠穆沁旗知青的記憶》西烏珠穆沁旗知青文集編委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倌的快乐生活》作者:李南飞 诵读:康志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