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周年丨两航起义纪念——不容青史尽成灰——追寻父亲的足迹……凌文中

北京之声

<p class="ql-block">1 )原中航留美归国工程师、哈军工航空机械力学专家凌之巩</p> <p class="ql-block">  不容青史尽成灰——追寻父亲的足迹</p><p class="ql-block">文/凌文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凌之巩离开我们已经56年了。</p><p class="ql-block">56年来只要一想起父亲就感到心痛,这也是我第一次公开缅怀父亲。在纪念“两航”起义75周年之际,追寻父亲的足迹让我更加敬佩父亲,他为民族为国家奉献一生的精神令我敬仰。</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凌之巩为人忠厚老实。他热爱祖国,在二战时期父亲为抗日救国亲身担负重任参与中航的驼峰空运。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放弃了香港的优厚待遇和富足的生活,毅然参加“两航”起义回到祖国,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无论在民航还是在哈军工父亲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同事和蔼可亲,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 </p><p class="ql-block">父亲凌之巩是广东番禺人, 生于1919年8月——1968年6月被迫害致死时年仅48岁。</p><p class="ql-block">父亲1938 年考入内迁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航空系第一期(全班40人)。1942年毕业后进入广西桂林一国民政府军工机械厂。1943年入国民政府与PanAm合资的中国航空公司,派至驻印度加尔各答的中航总部及其机场(Dum Dum airport),任地勤工程师,后升任航空飞行调度,直接参与了二战时期的抗日"驼峰空运"。</p> <p class="ql-block">2 )中央大学航空系同学集体照第三排左边第三人是凌之巩,(照片提供者是同班同学张庚统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3)父亲在美国密执根大学求学 (1947~1948年) </p> <p class="ql-block">4)父亲凌之巩 摄于 1940年代末</p> <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战胜利后,父亲随中航返上海。1946年底父亲录取为国民政府教育部自费出国留学生,乘远洋船赴美。他在美国密执根大学留学,一年半后获得航空机械专业硕士学位。 </p><p class="ql-block">1948年底父亲学成回国又回到上海的中国航空公司,不久随中航总部迁赴香港。 </p><p class="ql-block">1949年底父亲在香港参加“两航”起义,随后在参加护产、抢运航空器材中表现突出,被列入国务院特殊贡献名单中。并且与两航同事气象专家郭鉴伦,航空空气动力专家林树棠、沈尔康等做风向风力的預测、飞机受风力的計算,保护了在港的飞机,在狂风袭港期间,沒有一架飞机因此受损。 </p><p class="ql-block">1951年父亲回到北京在中国民航工作,我仅知道(听母亲所述)父亲曾参与并负责给香港带回的美国飞机C-47改装用苏联发动机,试飞成功,荣立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5)照片记录了父亲在“两航”起义后驻守香港参与护产、抢运航空器材</p> <p class="ql-block">6)1954年父亲凌之巩去哈军工之前,在居住的北京东四十条26号院前留影 。凌之巩抱着女儿,他左边的那个3岁小男孩就是大儿子凌文中</p> <p class="ql-block">7)父亲在北京民航局时与同事合影 : 第三排右一是凌之巩,第一排左一是董绍庸,左二是严汝群,左三是华光时,左四是邹志楷,第二排左二是张寿宝,左五是李玮文</p> <p class="ql-block">1954年我父亲凌之巩被陈赓点名抽调北上,任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副教授。 </p><p class="ql-block">作家滕叙兖先生在《国之翼》一书中记载:同时调入哈军工的“两航起义”工程技术专家共有8位,即董绍庸、凌之巩、蒋志扬、严汝群、华光时、邹志楷、李纬文、余新福。民航局同时还调给哈军工张寿宝、吴子苏、杨秋澄等数位技术干部。陈赓将军亲自请这十几位穿着一身西装,风度翩翩来哈军工报到的“两航”人员吃午饭,并且告诉年轻的工作人员说:“有了“两航”起义,我们新中国才真正拥有自己的民用航空事业呢。” </p> <p class="ql-block">8)1954年夏天父亲凌之巩抱着女儿与母亲朱敏拉着大儿子凌文中在哈军工合影</p> <p class="ql-block">9)苏联顾问左边第一人凌之巩(1956年7月11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少校军衔)</p> <p class="ql-block">10)第一排左边第四人是凌之巩,父亲1956年著 《飞机动力装置设备》– 凌之巩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1956 – 228页)</p> <p class="ql-block">1959年 父亲任空军工程系一科(101教研室)副主任,代主任。 </p><p class="ql-block">1959年 父亲除著书讲授教学带助教及教学生,也主持开展科研攻关项目,飞机研发,并获成果。可惜现无法具体指出(因保密原因,父亲从来不讲)。父亲英语极好又自学俄语,和苏联专家联手协作教学,为哈军工的发展奉献。</p><p class="ql-block">1960年 戴其萼(航空系政委?)回忆文章:“罗时钧、凌之巩、陈启智、张寿宝等同志都是创业者,都为创建空军工程系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1961年父亲编纂了 《飞机管路系统》教材上下册。</p><p class="ql-block">1962年父亲晋升为中校军衔。1963年父亲编纂了《飞机液压系统》 – 凌之巩 – 哈军工工学出版社 - 哈军工印刷厂印刷,上下册。 </p><p class="ql-block">1966年 那场世纪灾难开始了,1968年5月18日,“清队”中父亲被指为“教授反革命集团”骨干,押去囚于哈军工一系65级学生宿舍,6月23日强制参加“牛鬼蛇神”的修松花江堤,其中遭虐待,多加重土,呵斥推搡,殴打脚踢,父亲遭关押审讯月余身体已不适(早上曾呕吐),父亲自然力不及,反而遭致给他加更多更重的土,甚至前后挑两筐,让他挑上堤坝,在体力和精神双重折磨下,至父亲中暑晕倒昏迷休克,竟又让父亲在毒日下长久爆晒,好几小时后才送哈军工八一楼门诊部病房,还跟我说是“装死躺下”,当时医疗救治受政治因素影响,并未有效积极救治,30个小时后不治,最后一直守在一旁的我再未见父亲醒来的一面。</p><p class="ql-block">父亲于1968年6月25日凌晨含冤屈死,年仅48岁另11个月。 </p> <p class="ql-block">11)父亲凌之巩和孩子们,1959年摄于哈军工居住的老红楼65号楼前 。左二:大儿凌文中,左三:女儿凌文玉,左四:二儿凌文同 </p> <p class="ql-block">12 )父亲凌之巩与母亲朱敏 </p> <p class="ql-block">13)1957年父亲与郑玉光合著《航空工程勤务部门的组织与任务》 (秘密)及1961年父亲编纂的 《飞机管路系统》教材 上册</p> <p class="ql-block">14)1979年1月22日,国防科技大学举行平反昭雪追悼大会,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专程赶到追悼会现场(右一)致悼词,追悼马明德、薛鸿达、吴守一、凌之巩、曹昌佑、吴鸿钧等六位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教授、副教授</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在悼词中说:“……这六位同志长期献身于国防科学技术事业,对我国航空事业和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逝世是我国国防科学技术事业的损失……”</p><p class="ql-block">讲到这里,钱学森声音哽咽,眼眶里噙满泪花,他终于无法忍住心中的悲痛,面对着低头饮泣的人们,潸然泪下。会场里一片哭声……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编者后记】: </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是“两航”后代对“两航”前辈凌之巩伯伯迟到了56年的纪念。向参加过"驼峰空运"的“两航”前辈凌之巩伯伯致敬! </p><p class="ql-block">向为祖国奉献出全部心血和智慧的哈军工航空机械力学专家凌之巩伯伯致敬! 感谢“两航”后代陈虹等提供宝贵意见和帮助,感谢哈军工纪念馆的吴老师以及作家滕叙兖老师热心为我们提供了部分照片和资料。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8日 (第8稿)执笔: 沈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1月9日纪念两航起义75周年/ 征文组</p><p class="ql-block"> 徐国基、沈红、沈爱英、沈爱娟、罗敏</p><p class="ql-block"> (编辑/百川、维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