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耀峰论文《张骞与昆仑山之定名》

感恩者

<p class="ql-block"> 《张骞与昆仑山之定名》</p><p class="ql-block"> 杜耀峰</p><p class="ql-block"> 二级教授 高级记者</p><p class="ql-block"> 西北大学新闻学研究院创始院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感谢新疆自治区文旅部门和喀什市邀请我出席“昆仑文化论坛”,本人肤浅拙以“张骞出使西域,发现于阗(今和田)富藏美玉,河流涌流黄水……回汉庭禀报武帝……汉武帝依据张骞探险资料并结合古籍传说,钦定命名“昆仑山”的事实,试论《张骞与昆仑山之定名》这一论题,恳请各位专家学者甄别指正。</p> <p class="ql-block">《张骞与昆仑山之定名》论文课件</p> <p class="ql-block">昆仑山誉为万山祖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昆仑山是亚洲最长的山脉,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终点延伸至青海境内,地跨青海、四川、新疆和西藏四省区,全长2500公里。被古人尊为“万山之宗”、“万山祖脉”、“龙脉之祖”,有着“国山之母”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昆仑”早先是一种文化图腾</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之前,众说纷云,最早记载有昆仑字样的文献莫过于《山海经》,《山海经》共有20处提及昆仑,细查其提法为:昆仑+墟:9次;昆仑+丘:2次;昆仑+山:1次;单提昆仑:8次;整部《山海经》总共20次涉及到昆仑的描写,19次是昆仑墟或者丘,当时汉字丘墟同义;提到昆仑山仅有1次,分析其语境也只是省略了墟。</p><p class="ql-block"> 从华夏早期著名“墟”地(譬如殷墟出土最早甲骨文)可以看出,所有的“墟”,均是曾经繁华后被遗弃的文明中心,每个墟都包含多重文化内涵——望族部落之聚,王者宫廷所在,时尚文明之盛。所以传说的昆仑墟或昆仑丘,都是先民曾经生存、生活最繁荣过的地方;繁荣过后或者遭到毁灭,先民们对当时圣地繁华的情景神秘传说广泛流传,传说中升华为一种文化图腾。</p> <p class="ql-block">昆仑成为传说中的图腾史料</p> <p class="ql-block">资料考一说昆仑丘在今山西</p><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析城山)首发式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华仁葵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等海峡两岸学者联手,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实地考证、潜心研究17年,对昆仑丘文望、地望、名望多层面对照佐证,得出“今之析城山就是古之昆仑丘”论断;还如《河图括地象》中说“冀州,昆仑之山也”;“昆仑之虚,下洞含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战国邹衍:“九州之内,名曰赤县。赤县之畿,从冀州而起。《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皆指向昆仑丘或昆仑墟位于今山西析城山。析城山就是古之昆仑丘”论断;还如《河图括地象》中说“冀州,昆仑之山也”;“昆仑之虚,下洞含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战国邹衍:“九州之内,名曰赤县。赤县之畿,从冀州而起。《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皆指向昆仑丘或昆仑墟位于今山西析城山。</p> <p class="ql-block">考古学者考证得出“今之析城山就是古之昆仑丘”论断;还如《河图括地象》中说“冀州,昆仑之山也”;“昆仑之虚,下洞含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战国邹衍:“九州之内,名曰赤县。赤县之畿,从冀州而起。</p> <p class="ql-block">  考古证另说昆仑墟在今陕北榆林</p><p class="ql-block"> 现今考古可见的陕北神木“石峁古城”,是夏族部落首领兴建的。《史记·匈奴列传》和《汉书·匈奴传》有一处相同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根据《汉书》的说法,匈奴王族是夏人后裔,匈奴人将其至高神称为“昆仑神”;“石峁古城”从元前2200年代的皇城台始建祭祀中心,到元前2100年代经禹父鲧之手建成超级大都而名噪一时,时称“昆仑都”。其后经历了整个夏王朝471年风雨,至元前1600年代随着夏王朝的覆灭而彻底废弃,“昆仑都”变为“昆仑墟”。另外,石峁古城以西毛乌素沙漠南缘残存的“统万城”遗址,是东晋十六国时的大夏国都城。</p><p class="ql-block"> 一个部落王族的消亡,并不能代表其精神的泯灭,石峁“昆仑都”虽然废弃,继而作为文化图腾的“昆仑神”开始在中原地带成为民间传说和早期文献记载中的叙事素材,呼应《山海经》等古迹和民间传说,曾经的部落王族活动兴盛高地被先民传说为“神山”“昆仑神所在”,而类似于昆仑山这一类带有图腾性质的上古神山,一般来说都会与族群起源之地有关。比如契丹人将木叶山视为神山,满人将长白山视为神山,都是因为它们处在这些族群最初形成时的地域。传说为“万祖之山”,“万山祖脉”,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且具有多种象征意义,如天柱、宛丘、璇玑玉衡等……</p> <p class="ql-block">陕北榆林石峁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古迹</p> <p class="ql-block">  历代“龙兴之地”是“龙图腾”的显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大江大河都发源于昆仑山脉,黄河、长江、澜沧江,亘古流淌,孕育了中华炎黄子孙。</p><p class="ql-block">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根据考古资料印证,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主要活动在中国中原地区,即前面所引用的“山西析城山”和陕北榆林“石峁遗址”所代表的区域。这时段属于部落混战阶段,“蚩尤战黄帝”“黄帝炎帝合战蚩尤”“黄帝大战炎帝”等传说,在黄帝平定天下之后,各部落合并归顺黄帝,当初各自信奉的“神山图腾”,包括《史记·匈奴列传》和《汉书·匈奴传》相同记载:夏人后裔匈奴至高神称为“昆仑神”之图腾;黄帝都统归为中华之“龙图腾”。</p><p class="ql-block"> 相传中华大地上有北、中、南三条龙脉自帕米尔高原起,一直向东同入大海(三条龙脉略不细赘):特别传说龙脉中干最尊贵,譬如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出生在中干龙脉分支;</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13年在延安动员指挥领导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沿袭几千年的封建体制和半殖民统治,建立了新中国;</p><p class="ql-block"> 近代湖北黄冈地区多位开国元勋,以及诸多科学伟人等,都出于龙脉中干分支的大别山;</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书写《沁园春·雪》的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新中国后培养出了4位省委书记、8位副省级、28位地师级、70多位县团级领导干部;</p><p class="ql-block"> 1955年授衔时,位于龙脉中干的湖北黄冈地区就有两百多个将军,黄冈地区的麻城县的乘马岗一个小山村就出了二十多个将军;</p><p class="ql-block"> 另外,在龙脉中干上存在着三座超级帝王陵,历经几千年巍然屹立:1、黄帝陵;2秦始皇陵;3、武则天陵。还有周秦汉隋唐13代王朝所在上百座君王陵墓都在今西安周围。</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民间把这些地方都传说为“龙兴之地”,印证龙脉在不同时代的显形。</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龙兴地与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对昆仑图腾认知的转换</p><p class="ql-block"> 汉时期,随着对地理认识的深入和古籍传说的影响,特别是汉武帝派遣使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合打匈奴,沿途发现于阗富藏美玉,黄水涌流成河,辗转逃命回到汉庭,禀报武帝;汉武帝根据古籍传说和张骞实堪资料,对传说中的“昆仑神所在地”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把古籍记载和人们传说中的“昆仑墟”、“昆仑丘”钦定为“昆仑山”,指定张骞堪察到的于阗一带山体(今昆仑山脉)就是昆仑山,引证玉皇大帝所在地昆仑山就是中华民族龙脉之源。</p><p class="ql-block"> 《史记·大宛 列传》有相关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按这段话的意思,张骞出使西域,发现黄河的源头出自于阗的大山,而且这座山中多产玉石。</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对昆仑图腾观念的转变》课件</p> <p class="ql-block">  平定匈奴 师出有道 得道天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并非不懂“墟”和“丘”两字的内涵,而当时的汉武帝一直在思考如何平定匈奴,统治西域各块分封霸主的大业。因为他祖爷汉高祖刘邦刚统天下,曾率领大军与匈奴大战,非但没能打败匈奴,刘邦本人也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不得不屈辱和亲,年年还给匈奴纳贡;刘彻抵位后北路西路匈奴依然袭扰,边塞一直不安;九年坐稳皇位,内置妥帖汉室江山的汉武大帝刘彻,便雄心满满,把“平定匈奴”“统治西域”上升为当朝皇上最重要的政治目标。正好趁张骞西域探险回禀找到黄河源头, 也正应对了古籍“河出昆仑”之说法,拍案钦定,张骞发现的于阗南山就是昆仑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为皇上,汉武帝钦定昆仑山的名称和位置,不仅仅只是为了给一座山命名,其主要目的在于顺应古籍记载和先民传说,把“昆仑传说”中的“玉皇大帝”“西王母”、“女娲”、“伏羲”、“蚩尤”各种神话传说钦定在西域大山,给天下所有人说清楚,特别给西域各民族讲清楚,西域的山川河流,自古就是中华大地,龙脉源泉。作为皇上运用舆论传播,提升民众认知,为紧接着派遣卫青、霍去病、挂帅出征讨伐匈奴,平定西域,统一汉室疆域,起到了先声夺人之战略意图,这当是汉武帝“作为一位当朝皇上”借助张骞探勘西域结果定名昆仑山之根本要义。</p><p class="ql-block"> 张骞探察误差无碍平定大略</p><p class="ql-block"> 《史记·大宛列传》虽然记载了这一段史实,但司马迁也指出张骞错把于阗误认为是黄河源头……事实张骞当时所到的于阗是塔里木盆地南岭下的塔里木河,流经于阗的河流是发源于昆仑山北麓的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诸流合成为“和田河”,下游为“塔里木河”,注入罗布泊,也就是当时的盐泽,也属于现今的昆仑山脉,于阗正是现今的和田县……而非现今已堪明的黄河源头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确凿事实。</p><p class="ql-block">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基于当时交通和地理知识的局限,张骞作为汉使,亲自探险到达塔里木盆地,发现位于塔里木盆地南岭的于阗盛产美玉,黄水涌流成河;禀报汉武帝,汉武帝根据自己平定西域的政治大略,依据史料,借助张骞实际踏勘的事实,钦定“昆仑山”的定位和命名,实质是在实现汉武帝统领西域的政治目的。</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对昆仑图腾观念转变》与《张骞探察误差无碍平定大略》课件</p> <p class="ql-block"> 从传说到定名应了传播学原理</p><p class="ql-block"> 这个漫长的过程体现着一个典型的传播学理论:古代神话传说,是嘴对耳的口耳相传,传播学叫作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media或者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人与人口口相传之后,由接受传播者自己理解,转化为自我意识,叫作“自身传播”Self Communication,即是昆仑神话传说通过自身传播后,深入人心;但这两种传播都不具有确定性,众说纷纭,汉之前说昆仑在今山西,或陕北“石峁“史前遗址,且有鼻子有眼。譬如《逸周书·尝麦解》:“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淮南子》:“冀州为中土”。</p><p class="ql-block">专项研究者杨士勋:“盖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及夏商,皆都焉。则冀州是天子之常居”。考证“蚩尤大战黄帝”,论事件和地理环境应该是在中原地区,黄帝陵自古就在陕西黄陵乔山,不可能跑到西域;但张骞西域归来禀报汉武帝之后,汉武帝主要依据自己平定西域的政治谋略,结合古籍传说和张骞实堪事实,确定于阗山体为“昆仑山”,强调古籍中的“河出昆仑”以确证之。此时,传播方式就转变为“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自秦统一六国起,所有政令发布,都以皇上“奉天承运,昭告天下”为准,皇上钦定,九鼎至尊,上令下达,才可广传于天下民间,这就叫作“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自此,汉武帝钦定的昆仑山,廓清了此前一切神话传说和古籍记载,确定了昆仑山就座落于西域山脉。也才有了今天我们在座各位高见昆仑山的理论点。</p> <p class="ql-block">昆仑山由图腾传说到定名遵循着传播学原理</p> <p class="ql-block">昆仑山定名有何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带一路”必涉昆仑山定名。如今重提“张骞与昆仑山之定名”,不仅廓清一个历史事实,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中共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丝绸之路是重要标志,古长安(今西安)本乃张骞两千多年前出使西域的出发点和颠簸13年赶回汉庭禀报汉武帝的落脚点。</p><p class="ql-block"> 这里现有纪念出生于陕西城固县的汉使张骞的博物馆和张骞墓;有汉武帝派遣大将军讨伐匈奴平定西域的卫青、霍去病之墓;还有唐玄藏途径昆仑山脉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经归唐长安的“大雁塔”,以及唐玄藏译经的“玉华宫”遗址;还有张骞西域归来带回繁育成多种大型种植基地的西域葡萄、石榴、核桃、胡萝卜、西红柿等植物;还有西域诸国进贡各代皇宫的贡品;包括传说《山海经》正本图册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仅保留了农书、医书和《山海经》(因《山海经》内有长生不老药果记载),秦始皇将其陪葬于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墓之传说……</p><p class="ql-block"> 昆仑山与秦岭山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直尊为“万山祖脉”,“中华龙脉”的昆仑山。从卫星影像看,“昆仑山”和“秦岭山”互为“龙脉”、“龙脊”,秦岭被称为承起中华南北的“龙脊”。黄河、长江、澜沧江等河流从昆仑山脉发源,因秦岭山脉而南北分流各向大海。2021年10月,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批复建设“秦岭国家公园”,秦岭山脉的“龙脊”建设与昆仑山的“龙脉”研究及建设,应该一脉相承,相互之间有无穷的地理互动和史料关联。</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焕发“新的龙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从中国倡议到国际共识,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了沉甸甸、实打实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1、建设世界和平之路</p><p class="ql-block"> 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应运而生。坦桑尼亚干旱地区民众在家门口用上了干净的饮用水,乌兹别克斯坦白内障患者重获光明,中国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出幸福花……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见证了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p><p class="ql-block"> 2、建设繁荣之路</p><p class="ql-block"> 10年来,在设施联通方面,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在资金融通方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从最初57个创始成员国,发展到今天的来自六大洲的106个成员,成为成员数量仅少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第20000列“长安号”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给世界送去“中国制造”;中老铁路突破重山阻隔,成为国际物流的“黄金通道”;蒙内铁路联通东西,是东非铁路网的开端,更是一条充满希望的经济走廊……</p><p class="ql-block"> 3、建设开放之路</p><p class="ql-block"> 中国企业收购比港港务局67%的股权并接收经营,助力比雷埃夫斯港扬帆再起航,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大港口和全球发展最快的集装箱码头之一;中国支持建设的雅万高铁,让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到万隆之间的最快通行时间从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中国帮助巴基斯坦、马尔代夫等国实施机场升级扩建,为跨境人员流动及贸易往来带来更多便利……目前,我国已经与20个共建国家签署了14个自贸协定。</p><p class="ql-block"> 4、建设创新之路</p><p class="ql-block"> 10年来,“坚持创新”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强劲动力。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成员单位达58家;2013年以来,中国支持逾万名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短期科研工作和交流,累计培训共建国家技术和管理人员1.6万余人次;累计帮助50多个非洲国家建成2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0余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p><p class="ql-block"> 5、建设文明之路</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4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中国院校在132个共建国家办有313所孔子学院、315所孔子课堂;“汉语桥”夏令营项目累计邀请100余个共建国家近5万名青少年来华访学,支持143个共建国家10万名中文爱好者线上学习中文、体验中国文化,已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p><p class="ql-block"> 6、建设健康、绿色、数字之路</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与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卫生合作协议,发起和参与中国—非洲国家、中国—阿拉伯国家、中国—东盟卫生合作等9个国际和区域卫生合作机制;</p><p class="ql-block"> 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与39个共建国家签署47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与老挝、柬埔寨、塞舌尔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与30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70余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培训了120多个国家3000多人次的环境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绿色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30个国家签署电子商务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时,积极推进建设数字交通走廊,发起“数字化中欧班列”“中阿网上丝绸之路”等数字项目建设,已构建起130套跨境陆缆系统,对传统基础设施如港口、铁路、道路等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p><p class="ql-block"> 处于世界百年不遇之大变局的中国 新时代,星罗棋布的“龙兴之地”兴发之际,乃正是中华巨龙腾飞之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基于厚重历史渊源和现当代发展之呼唤,昆仑山文化研究是最具价值的课题,相信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喀什市当地领导,以得天独厚的条件必将创造更惊人的研究成果;同时,由于历史渊源,昆仑文化研究更离不开古丝绸之路,古长安(西安)翔实的历史资料和现存古迹,是开发昆仑文化的丰厚富矿,但愿我们携手,共同为昆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谢谢!</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28日于西安</p> <p class="ql-block">昆仑山文化的现实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