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每一次踏上教育装备展的旅程,我们都是带着一颗学习和探索的心。作为多次参与这一盛会的团队,我们深知,紧跟教育装备的前沿发展动态,是我们服务教育事业、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每一次参展,不仅是对教育技术革新的见证,更是我们坚守初心的行动宣言——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不断吸收新知,创新实践,让教育之光更加璀璨。" 本届教装展为期三天,以“数字赋能教育 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办展模式,展示教育装备领域的最新成果,推动教育技术的创新与融合,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图片来源教育装备网) 本届教装展将全面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并集中展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在教育领域的融合应用, (图片来源教育装备网) 在这场精彩纷呈的教育装备展上,丰富多彩的产品令人目不暇接,从智能化的教学设备到高效的教育软件,从先进的实验教育设备到舒适的校园课桌椅,每一件展品都是科技与教育完美融合的结晶。 我们不仅见证了教育的全面升级,更是在心中绘制了一幅教育变革的宏伟画卷。展会期间,教育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教育装备的发展趋势和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思想的碰撞在这里激发了智慧的火花,为推动教育装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图片来源教育装备网) 在此次盛会上,深切感受到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物学领域的仪器设备已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它们不仅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风貌,更彰显出高度的智能化特征。 “图书管理系统的高效智能化特性”。 深切关注学生心灵成长 从精妙绝伦的教学仪器到无缝衔接的数字化校园构建,从学前教育的基础奠定到后勤设施的完善配备,每一处细节都映射出对教育解决方案的深刻洞察。 本届展会不仅展现了从教育教学的突破性革新到智慧教室的精心打造,再到实验室的智能化升级,直至智慧校园的宏伟蓝图,铸就了技术创新的里程碑,更是指引着教育领域朝着那充满无限希望和可能的新未来,稳步前行。 在大家的共同关注与积极参与下,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27日圆满落幕。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届教装展的到来。2025年4月相聚天津,为教育的明天继续努力!<br><br> 2025年4月天津见! 工作之余,赏滇池西山水墨画卷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因其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享有“高原明珠”的美誉。<div><br></div> 27日上午我们迎着朝霞来到了滇池边。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将周围的山水、天空映照得如诗如画。滇池的广阔让我感叹不已,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昆明的大地上。 漫步在湖畔,微风拂面,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沿途,成群的海鸥在湖面上翩翩起舞,它们欢快的叫声为滇池增添了一抹生机。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和相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人们都拿着买来的饼干喂食红嘴鸥。 在西山上俯瞰滇池,波光粼粼,西山与之相映成趣,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让人不禁沉醉在这份宁静与和谐之中。 游览过程中,我还了解到滇池的治理成果。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滇池环境保护的力度,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使得滇池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作为一名游客,我为滇池的美丽风光点赞,也为我国环保事业取得的成果感到骄傲。 来一张纪念照。 昆明西山风景区,<br>位于云南昆明市西山区滇池的西岸。<br>西山又称碧鸡山,远眺西山群峰,<br>既像一尊庞大的睡佛,<br>又似一个青丝垂海、曲腿仰卧在滇池畔的睡美人,<br>因此西山称为“卧佛山”,又称为“睡美人山”。 昆明西山的土地,这片被时光雕刻的翠绿屏障。如一位沉默的诗人,静静地卧在滇池之畔,它的脊背上是岁月的痕迹,每一道皱褶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是大自然挥毫泼墨,绘制出一幅流动的诗意画卷。<br><br> 龙门悬崖栈道,<br>包括里面的石窟、雕刻神像,龙门石坊,神案香炉等等,<br>均由工匠徒手开凿于1781年,完工于1853年,<br>历时72年。<br>它犹如一条卧龙盘绕在西山山峰上,<br>与悬崖峭壁融为一体。<br><br> 西山龙门是昆明西山的标志性景点,<div>位于西山之巅,海拔2350米。</div><div>龙门景区以石林、石窟、寺庙、亭台楼阁等景观著称。</div><div>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龙门石窟,</div><div>它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石窟群,</div><div>被誉为“云南第一石窟”。</div> 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div>狭窄的栈道仅容两人通行。</div><div>这里有绝壁之上的石刻艺术,</div><div>庙宇都建在峭壁之上,</div><div>山路狭窄,接千仞峭壁,临万丈深渊;</div><div>这里可鸟瞰昆明,</div><div>发现别样春城以及俯瞰滇池烟波浩渺!</div> 龙门石窟开凿于清朝,前后历时72年,<br>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br>它雕凿于西山罗汉崖悬岩绝壁上,<br>包括旧石室、慈云洞新石室、龙门石坊、<br>达天阁石室,以及连接各石室的隧道。<div>西山龙门,修建在面临滇池的悬崖峭壁上</div><div>是古代先人花费数十年手工开岩凿石而成,</div><div>真的不得不感叹古人们的勇气和毅力!</div> 龙门牌坊在栈道连接的达天阁观景台。<div>观景台眺望滇池,视野极佳,风光无限。</div><div>当然,俗话说"鱼跃龙门",</div><div>过龙门也是中国人的美好希冀,</div><div>观景台的一块石头上就刻着"一登龙门,身价百倍"。</div> 西山,不仅仅是一处风景名胜,<div>更是心灵的港湾。</div><div>一段旅程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div><div>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与治愈。</div><div>与西山来一场美丽的邂逅,</div><div>让这段旅程成为我们记忆中最温暖的篇章。</div> 昆明金殿 下午四点半的昆明,阳光依旧热烈,<br>碧空如洗,映衬着金殿的辉煌。<br>眼前的壮丽,远超照片与文字的描绘,<br>金殿的气势,令人肃然起敬!<br>遥想平西王吴三桂,一代枭雄,<br>“冲冠一怒为红颜”,何等豪迈与骄傲。<br>他的财富,他的自信,他的威风,<br>在这金殿之前,仿佛历历在目,熠熠生辉。 在专业的讲解员带领下,<div>金殿的每一砖一瓦,每一道门楣,每一尊雕像,</div><div>都仿佛活了过来。</div><div>我们聆听了一场关于金殿前世今生的历史对话,</div><div>了解了它从古至今的沧桑变迁。<br><br></div> 昆明金殿,<div>位于昆明东北郊鸣凤山的金殿风景名胜区。</div><div>鸣凤山在明代称“鹦鹉春深”</div><div>清代称“鸣凤胜境”。</div> 鸣凤胜境 棂星门横匾上题有“洞天福地”,<div>门两旁有佛教中的青狮献瑞、白象呈祥,</div><div>看得出此地佛、道、儒三教共处。</div> 沿路拾阶而上,<br>经三天门、二天门(对应道教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其中一天门因维修关闭),<br>仰首可见金殿建筑的主体太和宫。 <br>明时紫薇,<div>仅存铁石般的枯杆,</div><div>盘屈映空。</div> 循石级登山,古木参天,<div>松籁随风,路随亭转,</div><div>山茶处处。</div><div>攀过三天门,</div><div>即到太和殿,也就是金殿,</div><div>整个大殿顶柱门窗,都是纯铜铸建,</div><div>始建于明末。</div><div>清初吴三桂反清,曾以之为家庙。</div><div>殿旁清时古栎,有数围之粗,依旧枝叶繁茂。<div><br></div></div> 金殿为重檐歇山传统木构式建筑,<div>包括梁柱、斗拱、门窗、瓦顶、</div><div>藻井、神像、帏幔、匾额、楹联、</div><div>七星旗等所有构件和配套文物均是铜铸,</div><div>金属构件至今纹丝不动,</div><div>整座铜殿的外表已被裹着黑黝黝的氧化膜,</div><div>是300多个岁月的洗礼和馈赠,</div><div>是300多年历史的沧桑和凝重。</div> 金殿初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云南巡抚陈用宾仿照湖北武当山中峰建太和宫,铜铸真武殿;明崇祯十年(1637年),云南沐氏自感家运日衰,认为铜能克木(沐),令当时的巡抚将这座金殿移到大理鸡足山上,1966年文革之初金殿被毁。<div> 昆明金殿是四大古代铜殿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座,清康熙十年(1671年),笃信道教的吴三桂重建真武铜殿,用了250吨铜,全青铜锻铸,全榫卯结构,半秃发型、身披金甲的真武大帝塑像据说是吴三桂本尊,独一无二。</div><div> </div> 有说为庆祝他的60大寿。他还将自己的大刀、一柄七星宝剑留藏了此处。两年后他举兵反清,故方志碑记只称“清康熙九年重铸”,回避是他重铸铜殿的史实,此举倒是保护了这座昆明金殿,使其在文革动乱中逃过厄运。。 过了金殿,即是平西王文化馆、陈圆圆文化园。<br><br> 讲解员生动描绘陈圆圆与吴三桂的情史,引发《圆圆曲》诗句联想。<div>四句改编如下:<br>冲冠一怒为红颜,<br>再怒藩屏为哪般?<br>时势造英雄,非关风月,<br>腐儒空谈,何足挂齿!<br><br></div> 吴三桂的降清与反清,实为时代潮流所驱,与陈圆圆的关系或许被文人过度渲染。英雄背后,往往被赋予过多的浪漫色彩,而忽略了历史真相。如今呜凤山上,陈圆圆的形象远胜平西王,可见世人对于美女与英雄故事的偏爱。然而,英雄的孤独与无奈,又有几人能真正理解呢? 陈圆圆塑像 再往前去,进入青铜文化长廓,道路两侧,诸多战国、秦汉等(仿品)青铜雕塑,蔚为大观。<br><br> 金殿名胜区,明清古建林立,茶花、杜鹃竞艳,实乃“玉宇无双地,青山半入云”。 钟楼 后记: 自2017年以来,再次踏上云南这块土地,重拾了那段穿越时空的记忆,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自然与历史的和谐共鸣。<div><br></div> 2017年滇池 2017年4月27号 九乡地下河流 每一次的游览,<div>都是视觉上的盛宴,</div><div>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div><div>八十四届教育装备展上,</div><div>深刻感受到了教育与科技的力量,</div><div>它们如同滇池边静坐时感受到的自然魅力,</div><div>给人以启迪和震撼。</div><div>在西山上沉思,</div><div>触摸着历史的痕迹,</div><div>我想到了教育改革的长河</div><div>那些在历史中留下深刻烙印的探索与尝试。<br>金殿中凝望,</div><div>思考着文化的传承,</div><div>就如同在装备展上看到的那些创新教学工具,</div><div>它们承载着教育的未来,</div><div>让文化的火炬代代相传。</div><div>一路走来,</div><div>品味着云南的自然美景,</div><div>领悟着云南文化的博大精深,</div><div>教育装备展上,</div><div>领略了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div><div>感受到了教育理念的更新换代。<br>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故事,</div><div>每一处风景,</div><div>都让人心中充满敬意,</div><div>向往之情油然而生。</div><div>云南,这个充满魅力的地方,</div><div>每一次的到来,都是一次心灵的回归,</div><div>而每一次的教育装备展,</div><div>都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升华与心灵的触动。</div><div>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教育的现在,</div><div>更预见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