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版本馆”——值得高赞的文化工程

王建敏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我而言,“国家版本馆”的名字在2024年10月17日之前从来不曾听闻。</p><p class="ql-block">当文化和旅游部离退休干部局东直门活动站组织参观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参与,且选择了自驾方式。因为,以“版本”立馆绝对小众,除了可以想象的硬件建设规模,内核怎样、软性内容是否有价值、相关部门在重塑文化自信过程中是否在扎实作为,都是我想有所了解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文瀚路的国家版本馆,被层层叠叠的群山环绕,酷似台北故宫博物院所在的外部自然环境。</p><p class="ql-block">远远地即可望见巍然古朴的大门,与秋日的斑斓山色融洽无间,很是让人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连通主路与大门的文瀚路,平坦开阔,还是新近铺成的样子,直直开抵大门,通达而静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待到大巴车载着活动站的绝大部分参观者抵达时,我才获准开着私家车跟随入内。原来,2022年竣工的版本馆,目前尚未对社会公众开放。尽管我的车号事先已经报备,依然只能和大部队捆绑着统一进入。</p><p class="ql-block">毫无怨言。</p><p class="ql-block">如果以收藏为主要功能而在初始阶段严格管理,恰恰证明了他们对藏品的负责。尤其当走下大巴车的一两位老烟民掏出打火机想过过瘾却立刻被严格禁止时,我在内心深感赞同。文化工程,没有对文化的敬畏是断断做不好的,而敬畏的细节体现在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座版本馆布局设计完全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简洁大气,舒朗开阔,既有博物馆的功能设定,也有藏品的专属空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主要展馆完全以现代展陈理念分割,空间阔远深邃层次分明,观者沿展线顺行,便捷自如,相当舒适。</p><p class="ql-block">自然,电子显示屏在各处妥为设立,既拓展了信息空间,也增进了与观者的链接关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为版本馆,藏品的数量与质量无疑是核心要素。</p><p class="ql-block">按照政治、哲学、地理、文学等等大类分别,版本馆展现了丰富的收藏视野,古代舆图、名家书法、文献拓片,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由年代关系和搜集的难易程度决定,版本馆现在陈列的藏品里,当代部分更加丰富。诸多版本的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散发着浓烈的时代感,发表重要文章的报纸原件非常醒目,充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气息的招贴画赫然入目,据说馆藏达20多万。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刊物也多有展示,再现了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文化的繁荣。</p><p class="ql-block">于2023年参观了国家版本馆的习近平,多本著述也在馆内占有相当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人驻足观看时间最长、最为流连不舍的,还是一组整齐排列在展柜里几乎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学作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熟知的《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红旗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等著作,多个版本非常齐全,且配有著作者写在稿纸上并删删改改的原稿。</p><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书曾经滋养了许许多多人的精神世界,深深影响了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代人存世期间,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已经得到承认,若干年后,她们必将作为中国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被长久留存与研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号洞库藏有《四库全书》部分原件及影印件,且预留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四库全书》的位置。</p><p class="ql-block">一睹此处所藏《四库全书》的部分原件和影印件是我此次参访最主要的诉求之一,奈何时间与有限的开放条件终于无缘。</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文物工作者千辛万苦的文物保护历程和两岸关系的形成,使得诸多文物隔绝至今,因为工作关系成了我挥之不去的情愫。30年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为特别贵宾得以参观地下文库,带着口罩和特制手套,有幸捧读《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浓重的历史气息漫卷而来,至今想来心头温热,与普通观者的感触,想来自是不同。</p><p class="ql-block">正如2号洞藏序厅播放的视频所言:企盼两岸团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走向2号洞的连廊里,《富春山居图》被完整呈现。我暗自思忖,被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国宝级文物,半幅被称为“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幅“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两岸关系和缓的上世纪末,杭州的半幅曾经跨海在台北故宫与另外半幅合展,短暂的合璧后又是漫长的分离……</p><p class="ql-block">何时,才能让这幅传世之作再不分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今还没有被广泛认知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尚在充实、完善、甄选、征集中不断提升,就目前状态,已经是一项很具水准的文化工程,值得为之点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个人观感:给知识,给思考,给回忆,给激励,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