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个题目好像是一部电影的名字。可我要写的不是这部电影,而是台湾作家齐邦媛先生的自传《巨流河》的读后感受。</p><p class="ql-block"> 齐邦媛,辽宁铁岭人,六岁离家随革命、抗日的父亲齐世英先生漂泊各地,居无定所,炮火连天中始终遵循家训“读书救国”跟随迁往后方的各个学校接受教育,最后举家在台湾团圆。本书是齐先生一生的流离故事,她用自己的亲身所见所闻所感为我们讲述了一群热血的东北汉子在国家有难时挺身而出、抛撒热血的家国情怀,她在书中写到:“他们所秉持的理想和圣洁的人性光辉,决不能粗陋地以成败定英雄。”</p><p class="ql-block"> 巨流河,是辽宁省的一条大河,清代叫辽河,是辽宁百姓的母亲河。也是作者父辈们趟不过去的悲伤之河。自从他和郭松龄将军、张学良少校举兵受阻于此,这条河就成了齐家两代以及千千万万东北义士无法逾越的心灵鸿沟,他们只能坐在相隔两千多公里的台湾垭口湾的礁石上无谓的凝望,生无归期,死无归期……</p><p class="ql-block"> 虽然他们始终唱着初醒的校歌,虽然这首校歌陪伴着他们一路“从南京到湖南,从湘桂路到川黔路”,唱着这首“逃难人潮中长大成人的歌”,:“唯楚有士,虽三户兮,秦以亡!我来自北兮,回北方。”</p><p class="ql-block"> 读这本书,彻骨的疼痛在我血中蔓延,我能体会到那种痛,也许我是东北人,也许我家在大连……。要掩卷时,齐邦媛先生心中唱着伴她一辈子的校歌从铁岭坐火车来到大连,坐在海边的公园里。她想由“故乡的海岸,看流往台湾的大海。”看“渤海流入黄海,再流进东海,融入浩瀚的太平洋,两千多公里航行到台湾。绕过全岛到南端的鹅銮鼻,灯塔下面的垭口湾。”</p><p class="ql-block"> 那里,埋葬着她喝着巨流河水长大的双亲,他们来自北方,望北方……</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