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上坟,祭祀与家族文化

王继军

<p class="ql-block">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论语》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华夏民族,五千年传承,子子孙孙,生生不息。人之奋进,事业终成,人之逝世,精神永存。生者无恙而乐业,逝者安息而长眠。此人之常情,世之明理也。</p><p class="ql-block">祭祀与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老百姓也叫上坟,春节上坟春开始,清明踏青迎初夏,中元节后秋天到,寒衣节是冬天来。</p><p class="ql-block">秋天过去,天气逐渐冷了起来,在立冬前后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就到了。今年农历甲辰年,寒衣节是11月1日,在立冬之前。</p><p class="ql-block">老井说,以前总以为“寒衣节”只是祭祀亲人的日子,当年龄越来越大,亲人渐次离世,谁也躲不开生老病死生命轮回,才知道那一声声嘘寒问暖的叮咛,装满的是家人的思念与牵挂。</p><p class="ql-block">天冷了,记得披件寒衣。</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17日凌晨零点三十分,我的父亲王书楷在睡梦中安祥的离开了我们,享年93岁。</p><p class="ql-block">父亲在村里已算是高寿的,威望也挺高,父亲离世,堂兄弟们都来守孝,亲朋好友吊唁,丧事办的挺隆重的。烧五七时一些亲戚兄弟,在凌晨也到了父亲的坟上,与我们共同进行了祭奠仪式。</p><p class="ql-block">短五七,长百日,百日坟上坟不仅是纪念逝者的重要仪式,也是祈求亡者在另一个世界安息和幸福的方式,体现了宗法制度和祖先崇拜的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父亲的百日坟是在农历九月二十七日上的,还有两天就是寒衣节了,我与姊妹们商量,提前一块把坟上了,祭奠一下爷爷奶奶及先祖,表达崇敬和寄托哀思。</p> <p class="ql-block">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p><p class="ql-block">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p><p class="ql-block">据孙娄王二十四世,临淄孙娄的王内祥介绍,孙娄王氏有三百年前保存下来的族谱,也是淄博地区历史最久,保存比较完整的族谱。始祖王全乃琅琊王氏第二十七世,其祖父由枣强迁至青州西北的郭庄,后来又由郭庄迁至临淄孙娄,至今已近七百年,发展到三万余族人。</p><p class="ql-block">孙娄王二世四公支系,在明朝初年到南定崔军定居发展,繁衍绵绵已至二十九世 ,现仅居住崔军附近的王姓族人就已三千多人。</p><p class="ql-block">崔军南五支十一世的士杰,在明朝万历年间迁住史家村,此后也有后人迁出,经过四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发展的后人大概有七、八百了吧。</p> <p class="ql-block">琅琊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秦朝建国后,将中国分三十六郡,琅琊郡为其一,郡治琅琊县在今天的山东省青岛琅琊镇。</p><p class="ql-block">起名叫做琅琊,主要是临近胶南有一座琅琊台,高180多米,三面临海,因“山形如台”而得名琅琊。这里是当时秦帝国最大的港口,现在位置在黄岛区琅琊镇,琅琊台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琅琊县自然灾害频发,郡治迁至东武,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诸城。东汉时期,琅琊郡升格为琅琊国,建都开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老城区。</p><p class="ql-block">琅琊之所以在中国如此有名,主要是因为这里诞生了琅琊王氏,在中国社会进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历史上还有一个专业名词“琅琊王氏”。</p><p class="ql-block">“琅琊王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国。当时,王翦、王贲父子是秦灭六国的关键人物,除了韩以外其余五国齐、楚、燕、赵国、魏均为此父子二人所灭,所以《史记·王翦传》中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秦朝统一天下以来,被秦始皇受封列侯者史籍中并不多见,然王氏祖孙三代(王翦、王贲、王离)皆受封列侯 。</p><p class="ql-block">琅琊王氏的始祖王元</p><p class="ql-block">西汉初年,王家衰微,子孙后裔离散各地,王离的长子王元为躲避战乱,迁居到山东琅琊,在此地开枝散叶,繁衍生息,成为“琅琊王氏”的始祖。</p><p class="ql-block">临沂琅琊王氏始祖王吉</p><p class="ql-block">王元四世孙王吉(?—公元前48年),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人(今青岛市即墨区),后徙家于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琅琊王氏在西汉中期开始崛起,王吉位居三公,爵封扶平侯。</p><p class="ql-block">在东汉时期,临沂王氏人才辈出,比如“二十四孝”的王祥、王览。</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更是迎来辉煌,五胡乱华,晋室南迁,王导、王敦辅佐司马睿登上地位,史称“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成为南方第一望族。家族之中名人不断,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另外王姓的女子多入宫为皇后,王氏在南方十分显赫。</p> <p class="ql-block">临沂琅琊王,祖先西汉谏议大夫王吉,由琅琊皋虞徙家于临沂都乡南仁里,始祖是“王览争鸩”典故主人翁,亦是“卧冰求鲤”主人翁西晋太保王祥的同父异母弟王览,王览孙王导衣冠南渡是东晋开国丞相,书圣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p><p class="ql-block">二十七世孙王全,其祖父由河北枣强迁青州郭庄,王全元末迁居临淄孙娄,为孙娄王始祖。</p><p class="ql-block">孙娄王二世四公支系,在明初迁居崔军。</p><p class="ql-block">崔军王姓南五支十一世的士杰,在明朝万历年间迁住史家村。</p><p class="ql-block">吾祖坟支系始于</p><p class="ql-block">十九世清俭</p><p class="ql-block">二十世永存</p><p class="ql-block">二十一世锡贞、锡员、锡贤</p><p class="ql-block">二十二世诗绪、诗经、诗纲、诗综、诗统、诗保,诗红、诗维、诗缙、诗绅、诗谱</p><p class="ql-block">二十三世,书字辈,男二十人,已故书荣、书华、书椿、书桂、书梅、书相、书森、书林、书兰、书楷、书权、书枝、书松、书滋、书桓、书杰十六人</p><p class="ql-block">二十四世,继字辈,男四十一人,已故,继瑞、继玉、继孔、继光、继金、王峰六人</p><p class="ql-block">二十五世,庆字辈</p><p class="ql-block">二十六世,文</p><p class="ql-block">二十七世,德</p><p class="ql-block">二十八世,永</p><p class="ql-block">二十九世,长</p><p class="ql-block">现已衍续至二十七世德字辈。</p> <p class="ql-block">随着经济的发展,蟠岭山做为矿石资源已挖掘殆尽,这是原蟠岭山庙会的地方,现在已建成了现代化的厂房,我们家的祖坟就在东边一百多米的路北,详情见我写的《前进中的史家村,记忆里的蟠岭山》上、下及续一、二。</p><p class="ql-block">祖坟始祖墓西北靠蟠岭山,面东南是暖水河,可谓是风水宝地,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了,在周边附近算是保存下来且规模较大的家族墓田了。</p><p class="ql-block">我与祖坟还是有缘的,自始祖清俭一家都在村西居住,但到我祖父王诗红却迁到了村东头,人民公社时期属史家村的第四生产队,祖坟所在耕地在我们第四生产队,小时候虽没记着祭祖的事,但那时生产队种的地瓜、秸秆等都在地里分,有时跟大人出坡还是去过的,记得在始祖坟墓西北有两棵高高的大杨树,七、八岁就常到离祖坟不远的南河水库去游泳,一个小伙伴还溺水身亡,吓的我半天都不敢回家。</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粮食紧张,平坟头扩大耕地,那两棵杨树也被刨掉,直到改革开放联产承包,墓田所在地块正好又分给了我叔叔家,后面故去的也都有了坟头,由于逝去家人越来越多,老墓田地方有限,有几家已迁移出去了。</p><p class="ql-block">祖坟始祖清俭(我的玄祖),孙娄王十九世,生一子永存,永存(我的高祖)生三子锡贞、锡员、锡贤,锡员(我的曾祖父)生五子诗综、诗统、诗保、诗红(我的祖父)、诗维。新社会新风尚,前几十年计划生育独子独女是国策,后续族谱男儿女子都上列,闺女外甥也上坟。我是继子辈 ,算是中坚力量,也有好几个兄弟故去了,我的父辈二十人,现在健在的只有书彬、书迎、书杭、书龙他们兄弟四人了,祝他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修善修德。</p><p class="ql-block">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或尊敬。</p><p class="ql-block">“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是《弟子规》中的一段话,意思是: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p><p class="ql-block">“悌”更多讲述的是我们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之情。面对父母要孝顺,面对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这也是对父母孝顺的一种表现。</p><p class="ql-block">“悌”在《弟子规》中的重要程度甚至排在了谨言慎行和诚信之前,可见古人对于“悌”,对于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的重视。</p><p class="ql-block">在《三字经》中同样也有关于“悌”的说法:“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p><p class="ql-block">意思是: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p><p class="ql-block">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明显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友爱远比一个人的才华知识的重视程度要多得多。</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其实帮助你最无私的是父母和兄弟姐妹,其中你的兄弟姐妹陪伴你的时间最长,小时候到年纪变大,都是一直相互依托。</p><p class="ql-block">以和为贵是兄弟姐妹处理事情的大原则,兄弟姐妹的矛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合理的处理这些事情。</p><p class="ql-block">自己的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是任何人际关系不可替代的亲情关系,也是割舍不断的一种血缘关系。困难时期能无私帮助你的只有家人,同样对于家人你也会无私的给予帮助。</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孝悌”观念一直深受儒家重视,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p><p class="ql-block">“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p> <p class="ql-block">感恩祖国,感恩共产党,百年浴血奋斗,江山来之不易,世界并不平静,复兴之路充满挑战。在中国梦的新时代,习总书记非常注重国家的文化建设,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繁荣发展中华先进文化提到了更高的地位,家族文化,家风家训,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文化兴则国运兴,多学点中国优秀文化也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幸福。</p><p class="ql-block">感恩圣贤大德,感恩良师教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前的《易经》,揭示了宇宙变化的奥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宇宙由阴阳组成,阴阳互根,生化万物,循环往复,变化无穷,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黄帝内经》从人的精、气、神解释了生命的科学,三魂七魄,五脏六腑,阴阳五行,四气调神,讲求因果,崇尚自然,整体诊治,身心调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p><p class="ql-block">感恩天地自然,感恩父母祖先,是母血与父精的结合,诞生并滋养了我们的肉体与灵魂,决定了我们的遗传基因,血浓于水,虽各在南北西东,但我们共同的祖先,给我们带来了血脉传承的亲情缘分,使我们有这么多的兄弟姐妹互帮互助,能够共享大家庭的很多喜庆和哀思。</p><p class="ql-block">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血脉遗传了我们的生命基因,良好的家风家教是个人成长的基石。勤学孝悌乐助人,是我们王氏的家风,家风正,家族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更加和谐。</p><p class="ql-block">人生是一场修行,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人要有所追求,要立正风树正气,胸怀大局,志存高远,传递正能量。祝我所有的家人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勤奋工作,修身养性,身心健康,在中国梦的新时代,畅享幸福美好的新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