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讲堂:浙江四大考古文化遗址

铁岭樵夫

<p class="ql-block">浙江考古良渚河姆渡跨河桥上山四者关系</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和‌上山文化的关系‌(20241026引自百度AI)</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和上山文化都是‌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它们在时间上有所重叠,但在地域和文化特征上各有特点。‌ 这些文化不仅展示了浙江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也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59年发现于良渚而得名。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北部,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200年。良渚文化的典型特征包括大型建筑、精美玉器和陶器,以及复杂的礼仪和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p><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典型特征是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和原始瓷器的使用。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文化。</p><p class="ql-block">跨湖桥文化</p><p class="ql-block">跨湖桥文化因1990年在萧山跨湖桥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跨湖桥文化的典型特征包括独木舟、漆器和稻作农业。跨湖桥文化的发现展示了中国南方稻作文明和海洋资源的利用。</p><p class="ql-block">上山文化</p><p class="ql-block">上山文化是浙江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年代约为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上山文化的典型特征包括栽培稻遗存和早期聚落形态。上山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浙江旧石器时代的空白,并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浙江四大考古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以下2024年10月28日摘自百度AI)</p><p class="ql-block">1·时间顺序和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上山文化‌:这是浙江地区最早的考古文化,时间大约在万年以前。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是“万年上山”文化的代表‌。</p><p class="ql-block">‌跨湖桥文化‌:继上山文化之后,时间大约在八千年前。跨湖桥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是“八千年跨湖桥”文化的代表‌。</p><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继跨湖桥文化之后,时间大约在七千年前。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是“七千年河姆渡”文化的代表‌。</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继河姆渡文化之后,时间大约在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五千年良渚”文化的代表‌。</p><p class="ql-block">2·文化特征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上山文化‌:上山遗址的发现将浙江及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史提前了两三千年,对研究稻作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跨湖桥文化‌:跨湖桥遗址的发现展示了早期稻作农业、制陶和纺织技术‌。</p><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干栏式建筑、稻作农业和原始艺术‌。</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展示了复杂的城市规划、玉器和陶器制作技术‌。</p><p class="ql-block">3·现代研究和保护措施</p><p class="ql-block">‌上山文化‌:浙江正在推进上山文化遗址群的申遗工作,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良渚古城遗址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研究中华文明的重要遗址‌。</p><p class="ql-block">这些文化遗址不仅展示了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发展历程,也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书摘:蒋乐平著《万年行旅:一个考古人的独白》浙大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b></p><p class="ql-block">假如发掘及时,河姆渡遗址所获得的象征性荣誉,很可能会挂到跨湖桥的脖子上。</p><p class="ql-block">跨湖桥遗址令人震惊的程度,并不亚于河姆渡遗址:栽培稻遗存、独木舟、漆弓,放在远古长江流域"荒蛮"视像中的反差性震撼,与河姆渡遗址并无二致,更何况年代还要提前整整一千年!(P151)</p><p class="ql-block">一天,遗址出露一根十五厘米长的木锥,捡起来到边上的水洼里洗干净一看,我大吃一惊。这件木锥的扁舌状端部,分明刻着一个笔画清晰、结体规范的"字",如果最后一捺往上勾起,不就是一个标准的"元"字?取回室内后,我将木锥小心地存放在矿泉水瓶里,日日换水,反复观摩。透过瓶水的折射,我恍惚看到这个"元"字在悠悠时空里不断变幻,向我展示它的神奇。后来,研究者认为这是"二"和"八"两个数字的组合,是最早的数卦符号。如果这一卦象果真与后来的周易八卦属于同一个体系,那又要在史前时代勾画出怎样的一幅南北文化联络图?P161</p><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晚于跨湖桥文化,区域又相邻,将其解释为跨湖桥文化的传承者最为合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木器,与跨湖桥文化多有相似;但最能体现一个人群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可塑性最强的陶器,差距却很大。河姆渡文化精美的猪、鸟等动物雕刻,也并非源于跨湖桥文化。更何况,在杭州湾遭遇海侵的大背景下,姚江流域也不是适合生存的迁徙方向。-﹣河姆渡与跨湖桥的年代并不衔接,有一定的年代间隔。从这一点看,河姆渡文化是杭州湾地区环境重新稳定后,才发展起来的。P178</p><p class="ql-block">跨湖桥人的迁徙之谜,或许真的要从独木舟的行踪中寻求答案。或许,在生存环境恶化的前夕,他们乘着独木舟漂洋过海了?南太平洋群岛中,生活着一群以独木舟为最重要交通工具的土著人,称为南岛语族。南岛语族保留着中国东南地区许多史前文化习俗,学术界公认他们就是大陆迁徙过去的。能够制造独木舟的跨湖桥人,莫非就是他们的祖先?</p><p class="ql-block">这实际上也是最发人深省的历史之谜。果真如是,那将是跨湖桥文化对人类文明史最伟大的贡献了吧!P179</p><p class="ql-block">现在回过头来看,上山之名别有意味。记得严文明先生在一次会议上,打趣说浙江的遗址名很有内涵,从美丽小洲出发(良渚),过一个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桥(跨湖桥),最后上了山(上山),形象地呈现一条通向远古的诗意路径。P195</p><p class="ql-block">三十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将栽培稻的历史,也将稻作文明的源头追溯到七千年前。这震惊了世界,日本人更是将河姆渡视为圣地。可不是?稻米至今养活了全球一半的人口,这是多么伟大的创造性事件!那么,上山遗址又将这个时间节点提前了三千多年,而这正是超越河姆渡遗址的不凡之处! P2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