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吴承恩之墓

江贵民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文化史上,吴承恩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文学巨匠,他的名著《西游记》至今仍是无数人心中的经典。然而,这位伟大作家的安息之地,却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度迷失。本文将带您走进吴承恩之墓的探索发现之旅。</p><p class="ql-block"> 吴承恩墓位于江苏省淮安市东南的马甸乡二堡村,紧邻大运河东堤的南干渠东侧。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也见证了吴承恩家族的兴衰变迁。然而,吴承恩墓的发现并非一帆风顺,其背后隐藏着一段曲折而传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7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淮安县的一名小学老师何杰在课堂上提及了吴承恩的故里之争。他随口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寻找带有“吴”字的石碑或棺材。这本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临时想法,却意外地引发了一场寻找吴承恩墓的行动。</p><p class="ql-block"> 一名叫郭锦爱的学生将这项任务铭记于心。几天后,他在邻居郭井锋家的猪圈栏杆处发现了一块带有“吴”字的石碑。经过仔细辨认,石碑上的篆字“吴”与何老师所描述的线索吻合。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何老师的重视,他随即带领郭锦爱前往石碑所在地进行进一步调查。</p><p class="ql-block"> 经过擦拭石碑,何老师发现石碑上除了“吴”字外,还有“明菊翁之墓”的字样。他深知吴承恩的父亲吴瑞号“菊翁”,因此这块石碑很可能是吴承恩父亲的墓碑。这一发现让何老师兴奋不已,他立即将情况报告给了县文化馆的专家。</p><p class="ql-block"> 专家们闻讯赶来,经过仔细研究,确认了这块石碑确实属于吴承恩父亲。然而,寻找吴承恩墓的线索并未就此中断。在随后的几年里,随着当地村民挖古墓取棺材板制作农具的风潮,吴承恩墓也一度遭到了破坏。</p><p class="ql-block"> 1981年,正值吴承恩逝世400周年之际,淮安市人民政府决定重新寻找并修缮吴承恩墓。调查人员从被盗的“吴菊翁墓”入手,很快找到了当年的盗墓人。在盗墓人的指引下,调查人员在一所中学找到了被盗的棺材板。这块棺材板上刻有“荆府纪善射阳吴公灵柩”的字样,而“射阳”正是吴承恩的号,“荆府纪善”则是他曾任的官职。</p><p class="ql-block"> 这一发现无疑为寻找吴承恩墓提供了重要线索。调查人员随即在盗墓人的引导下,重新打开了被盗的墓穴,清理出了一男二女共三具骨骼。经过确认,这正是吴承恩和他的两位夫人的遗骸。于是,吴承恩墓的位置终于得以确定。</p><p class="ql-block"> 淮安市人民政府随即征用了以吴墓为中心的一块三亩地,建起了吴承恩墓园。墓园呈方形,四周以小水沟与外界相隔,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园内,吴承恩的坟墓封土直径约5米、高约1.5米,植被覆盖,生机盎然。墓碑上刻有阴刻楷书“荆府纪善吴公承恩之墓”的字样,同穴还合葬了其两位夫人。右后方则是其父吴锐的坟墓,碑文为阴刻篆体“明吴菊翁之墓”。</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承恩墓园的保护状况却令人担忧。近年来,墓园西边的纪念亭顶部瓦片大面积脱落,存在塌陷风险;墓园内杂草丛生,整个墓园显得十分荒芜。尽管如此,吴承恩墓作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文化价值仍然不可估量。</p><p class="ql-block"> 吴承恩墓的发现与修缮,不仅是对这位伟大作家的缅怀与敬仰,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希望在未来,吴承恩墓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传奇人生与不朽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