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古镇:老宅与深巷

朱忠良

<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旧称“铜里”,建镇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幸运的是,北方连绵的战火未曾波及此地,使这座千年古镇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如今同里古镇以明、清建筑居多,明、清院宅就有38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宅是同里古镇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成就的体现。除了耕乐堂、退思园、嘉荫堂、崇本堂等“明星宅园”外,同里古镇还有众多老宅值得探访。</span></p> <p class="ql-block">位于富观街35号的“留耕堂”是同里古镇的王绍鏊宅,建造年代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第五进是房厅,立帖式砖木结构,房屋保存较好,通面阔17.85米,进深10.63米,高5.21米,房厅对面有门楼一座,也是留耕堂现存的唯一一座门楼,上刻“忠厚贻谋”四字。</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是王绍鏊出生和幼年居住、求学之地。2008年,在民进中央倡议下,同里镇对原同里历史文物陈列馆进行修缮改建,王绍鏊纪念馆正式开馆,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布展面积约400平方米,2010年成为首批民进中央会史教育基地,2017年被命名为首批江苏省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王绍鏊,1888年出生于吴江同里古镇一个中落的书香世家。早年留学回国后,他便积极投身政治活动。辛亥革命时,积极参与讨袁护法运动,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九·一八事变爆发,他在上海发起组织国难救济会,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4年,王绍鏊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与抗日活动,曾在苏南地区组织武装抗日小组,并参加太湖游击队的组织领导工作。抗战胜利后,他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叙伦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并担任重要职务。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王绍鏊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真理,为革命奋斗不息,为人民鞠躬尽瘁,先后担任财政部副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预算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委等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0年,王绍鏊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82岁。</p> <p class="ql-block">太湖水利同知署,于清雍正八年初设于苏州吴江县同里镇,是太湖流域治水的专门管理机构,俗称“同知衙门”,坐落于镇区太平桥北堍。2014年为有效保护和利用这处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同知署旧址进行了修缮并新辟太湖水利展示馆,让更多人了解太湖水利和水文化。</p> <p class="ql-block">同知衙门所用房屋始建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主人陈沂震是陈家牌楼陈王道五世孙,康熙年间进士,历官营缮司主事、礼科给事中、刑科掌印给事中。雍正初年,陈家卷入政事被抄家,名下房产罚没充公。雍正八年,朝廷将陈宅改建成同知衙门。衙署南沿街临河,分中、东、西三路建筑。房屋有7进,大门宽7间,内里宽17开间,东西备弄,后为花园,房屋共91间,占地总面积17亩8分。</p> <p class="ql-block">乾隆元年(1736年),旧署改为民居,同里诸生王铨以3000两纹银购得此宅用于居住,名“树滋堂”,后更名为“敬仪堂”。咸丰十年(1860年)5月28日,同里被太平军攻陷,此宅被太平军忠王李秀成之弟李明成部驻扎。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太平军溃退后,王家搬回入住。2012年起,通过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努力,饱经风霜、濒临坍塌的水文化遗产,得到妥善的抢救和保护,成为太湖流域古代水利衙门展示点。</p> <p class="ql-block">西宅别业,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江西兵备道顾自植宅,清中叶重建,建筑分两路,占地面积2153.52平方米,建筑面积1282.88平方米,东路尚有墙门、楼厅和内厅等建筑遗存,北部花园失存,西路为崇本堂。</p> <p class="ql-block">东路遗存的建筑仍有毫宅的遗风。</p> <p class="ql-block">位于秵圩的培德堂,旧称袁家白场,现称袁家厅,建于清代,总体朝向西,部分建筑面南,尚存古镇独具特色的棹木。 </p> <p class="ql-block">袁家厅在民国初期的业主是袁果山,因袁果山无嗣,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立袁健钦之二子袁啸菊为嗣。袁啸菊又无嗣,在解放前立胞兄袁永梅之三子袁仁为嗣,立嗣时袁仁改名袁自复。1970年房改时,共有房屋93间被没收。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时,返还袁家三楼三底共6间。1981年,袁自复将留房出售给国家,袁家厅全部成了直管公房。 </p> <p class="ql-block">袁家厅的主房在其中部,为五楼五底。房屋高大宽敞,梁柱粗大,中间的主柱直径达0.4米。柱下石鼓墩用青石制成,高0.3米,最粗处直径达0.5米。主楼南有两进楼房,朝向南,南边一进为三楼三底,进门天井口朝东有门楼一座,门楼两旁有成片的八卦图案在粉刷层上。北边一进为四楼四底,两进都用老式门窗,窗上有木雕花板。主楼北还有五楼五底的老房子,朝向南。 </p> <p class="ql-block">古镇上不少老宅已开发为“民宿”,为同里的旅游业发挥着作用。</p> <p class="ql-block">古镇上的“花筑·简园客栈”为明清遗构,小巧玲珑剔透庭院由一方水池和二条小溪构成半亩方塘,亭台榭廊具备,湖石点缀,鱼翔浅底,流水潺潺,有“禅语思源”“浅溪泛月”“浮舟乐琴”“枫石流瀑”四个小景,一派江南园林风貌。</p> <p class="ql-block">简园客栈是 2018年8月15日开业的,2019年被评为苏州十大精品民宿,成为古镇老宅活化利用的范例。</p> <p class="ql-block">明园,建于清末和明国年间,原为清朝一品大员沈桂芬故居,后由沈氏子孙翻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园的肌理,依然保持了旧时富贵人家宅邸的原貌,前后四进三院,翻</span>建后的沈宅前二进保留了清时建筑,有清乾隆砖雕楼,兰州道王曾翼题字,第三进新建四开中西合璧的三层楼房,保持了旧时富贵人家宅邸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明园已被改造为高端精品民宿。内部设施包括书房、茶室、小花园、假山露台、池塘等。整个建筑群的设计既体现了传统江南民居的风格,又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如彩绘玻璃和实木家具,使得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有豪宅,就有高墙,就有深巷。深巷是同里古镇又一种别样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巷子有宽,有窄,最出名的穿心弄,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p> <p class="ql-block">高墙是豪门与外界的分界,是昔日外人能看到的景观,今日却成一道充满历史感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从深巷中看退思园的后墙又是另一番滋味。</p> <p class="ql-block">看不尽的古巷幽深,幽深古巷是谁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