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介休城隍庙

泰可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2024年10月29日,我随携程旅行团来到了介休城隍庙景区。 介休城隍庙位于介休市城内东大街,据庙碑记载:“创始洪武中(1368—1398年)”。明弘治八年(1498年)修复,后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56年)至隆庆四年(1570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清雍正二年(1742年)、嘉庆十九年(1814年)也有过修葺。 休城隍庙坐北朝南,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山门、仪门、戏台、献殿、正殿、后寝殿,两侧为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及东西垛殿 。介休城隍庙主要部分格局保存比较完整,形制等级较高,修缮沿革有据可考,是较重要的古代木建筑实例。据资料介绍,介休城隍庙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和近年复原建筑。 一进院两侧是东西影壁、东西配房,正面是戏台,戏台两侧有钟鼓楼、东西耳房。 我们从侧门进入城隍庙进入二进院,穿过园门,到了院子中心轴,正面是献殿和大殿,两侧有东西耳殿、东西配殿。 穿过大殿中轴的门洞,进入了三进院,正面是寝殿,两侧是东西耳殿、东西厢房。 正面寝殿没有开门,我们在寝殿外边的廊亭里,观赏这里的建筑结构喝琉璃构件,让人眼界大开,令人钦佩古人的智慧和技艺。 据资料介绍,介休地区的琉璃烧制历史已有1200多年,琉璃烧制技艺自成一派,特别是建筑琉璃。介休地区保留有介休城隍庙等众多琉璃建筑群,囊括了脊饰、鸱吻、滴水、筒瓦、板瓦、悬鱼、博风、影壁、牌坊、楹联、碑刻等所有样式 。 整座庙宇建筑高大宏伟,造型奇特。庙内现存大明弘治八年(1498年)、隆庆六年(1572年)及大清雍正二年(1724年)、嘉庆十九年(1814年)等重修碑10通。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资料介绍,介休城隍庙的选址从中国古代传统的风水、阴阳五行等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出发,考虑了与古城及其他公共建筑的位置关系,特别是衙署的决定性作用,其建筑选址、整体布局、单体建筑的艺术风格、建筑细部装饰,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 介休城隍庙在城隍文化信仰普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生活,是重要的历史信息遗存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