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宝年间,贵妃杨玉环喜食新鲜荔枝,皇帝李隆基派人自涪州急驿至长安,这条长达1000余公里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被后人称作“荔枝道”或“荔枝古道”。荔枝道跨越古代川陕两省,沿途各地遗迹丰富且多有报道,反倒是川陕交界处古道相关遗迹现存状况如何,无人详细提及。某年月日,骑摩托车,在万源市竹峪镇三岔河村店子梁弃车徒步,提一瓶矿泉水、揣一包麻辣串,上陡坡、下沟坎,破荆棘、越丛林,到镇巴县仁村镇洋鱼塘村王明坝,在川陕之间来回穿梭,探秘荔枝古道,见证古今变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古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路线</span>:通过踏考,荔枝古道在川陕交界处即万源市竹峪镇三岔河村、镇巴县仁村镇养鱼塘村的具体路线是板桥、店子梁、店子坪、界牌、玉皇庙、九元关、烂肠湾、上石梯、下石梯、店子包、王明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官道</span>:到竹峪镇三岔河村之前先去了趟厥村坝村大陕溪桥,旁边有一通南宋绍兴二十四年的摩崖石刻,两千余文字记载有几个字格外显眼:“地标崄溪官道”。据石刻可知,此地不仅通往荔枝道所经的“西乡邑内”,还通往南宋京城临安府附近的“武康境中”。为使官道保持畅通,“命建立石桥一所永镇大崄溪,于小崄溪立置木桥一所”。工程完毕时“通宵作大佛事”,石刻所有文字为“奉命书写撰记”,极具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迷途</span>:古道曾经作为官道,应当是很宽大且标志明显,而在考察当天,我却踏进迷途差点没走出来。从店子梁唐兴国屋旁河沟开始徒步,刚上山的路还是比较宽的,因为当地居民会到山里砍柴,由于常年雨水的冲刷,这段曾经的古道变成了今天的“土沟”。沿着“土沟”越往山上走,路越荒芜,最后完全没了路,也迷了路。被酷暑热得浑身浸透、被刺藤挖得遍体鳞伤不说,自己清楚这山里很可能有人为的陷阱而步步小心,但还是像头野猪一样被钢丝套套住了脚,此时终于明白店子梁居民不愿意给我做向导还劝我别意气用事私自上山的原因了。正不知所措时,在杂树中看到三块石板,数量不多,但造型和排列比较规整,我敢肯定这是人造的石梯,敢肯定这是曾经的古道,敢肯定自己没有走错方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石梯</span>:走上“正道”,登顶川陕交界处的山梁,期间发现了几段残存的石梯路,其中交界处的一段长20余米,保存较好。随后是一段长约一公里的界梁,路宽大而平整,骑马奔跑都没问题,踩在上面树叶沙沙作响。事实上,登顶之前的四川段出奇地荒芜,而登顶之后的陕西段却出奇地宽敞,因为陕西有户人家在此放养了三十余头牛,据后来聊天所知,经常发生陕西那户人家到四川找牛的情况呢。陕西有两段较长的石梯,被叫做上石梯子、下石梯子。据当地人讲,上石梯子、下石梯子不知是哪个年代的一对老夫妇所修,这对夫妇一直无儿无女,后无意间在古道上捡到一个弃婴。夫妇认为这是上天的恩德,必须回报,所以就在捡弃婴的这段路上修了两段梯子,为来往行人提供方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旅店</span></p> 从四川段店子梁下车徒步到界梁,如果不迷路,大约花费两小时。从界梁到陕西段王明坝,花费一个小时多一点。期间有百年老屋、“一乡善士”匾额、战壕、炮台、玉皇庙、界牌、九元关等历史遗迹及红四方面军大部队入川等历史故事,最重要的遗迹当数古道和店子。古道在上面已详细提及,川陕交界处古道距离并不长,供旅客歇息打尖的幺店子却不少,其中店子梁、店子坪、店子包等,都是因为古时候有人开店而遗留下来的地名。 最值得一说的要数店子坪,店子坪位于四川段要到山顶的一处小坪里,其所处位置可谓是前不着村后也不着村,前后数里只此一家店,也只此一家人。川陕交界处的九元子山又大又陡,现在人烟很少,古时候也是如此,山里土匪棒老二时常出没,旅客往往不敢在此独自赶路,选择结对出行也得时刻小心提防。因此,敢在川陕交界处独自出行甚至开店的,那绝对是有两把刷子的人。 话说店子坪当年开店的主人力气很大,在他店里消费的旅客都会得到他的保护。某天,有两个“绸子客(穿丝绸衣服的有钱人)”被五六个土匪从西乡一直跟踪到镇巴,绸子客明白那些土匪是打算在九元子山这一带打劫他们的,绸子客经常出行做买卖,对店子坪特别熟悉,看到店子,赶紧进去装作喝茶并向主人给了一个眼神暗示,店主人瞬间明白,高声笑着把绸子客招呼进里屋,收了茶钱后茶都没倒直接让绸子客从后门逃走。 店主随后左手端一磨盘,磨盘上放着茶水,步态轻盈地走向外面招呼土匪喝茶,土匪见店主端的磨盘少说也有七八十斤,磨盘上的茶水还一滴不洒,顿时面面相觑、一阵惊呼。店主放下茶水后,仅用两根手指抠住磨盘的磨心眼儿提在背后,像拎菜盘子一样轻松自如,弯腰向土匪敬礼并陪笑道:欢迎贵客光临,我这店虽小,茶很好哟,几位绝对能喝得到两个时辰,不得搞其他事儿。店主一边将“两个时辰”这几个字嗓音拖得很慢,一边轻轻地拍了拍土匪头目的肩膀进行暗示。土匪头目一阵心虚,生怕稍不对劲儿那磨盘就砸到他头上,一边笑脸附和,一边硬生生地坐够了两个时辰才敢离开,那时候绸子客早就无影无踪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关隘</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九元关</span>:九元关位于川陕交界处的山梁上,古时因交界处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土匪出没,川陕两地官方为保护官员、邮差及旅客出行安全,派到这里负责把守关隘的官兵有九人之多,关隘因此被称作“九元(员)关”。《定远厅志》记载:九元子山,界分秦蜀,为往来要道,山高路狭,昔人于此设关隘焉。《通江县志》记载九元关、竹峪关、红口关皆为自秦入蜀路。《三省边防备览》记载:窥伺川东北者,必取径于太平,即由川入秦必由太平之滚龙坡与通江之竹峪关分道,出定远、西乡。又载:竹峪关,东北为巴州、太平入秦之路,关北六十里与定远九元子关交界,石磴陡险;上下六十里,关上有老关庙,往时川北道同汉南道会哨之地。竹峪关,骡马大集场,由西乡至西安,山外者多取道九元子,而林木蓊蔚,径路幽险,行旅恒有戒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界牌</span>:从玉皇庙垭口,斜向下走两百米处有一段石梯,这里是川陕两省交界处,旁边崖壁上有一块石头,石头上刻有“界牌”等官方记载文字,后来“界牌”就成了小地名。关于“界牌”有一个传说,按常理来讲,川陕两省交界处应该位于山梁上,而不是翻过山梁向下走两百米处。据说是因为当年有土匪棒老二在界牌处明目张胆杀人,民众向陕西官员举报,陕西官员说那是属于四川地界,应该四川管。四川官员害怕管不下来,就推诿扯皮说是陕西地界,应该陕西管。最后陕西官员管下了土匪杀人这个事,也将本该属于四川的一部分辖地纳入了陕西,并和四川官员一起立了界牌,避免以后产生纠纷。现如今,因为滑坡,“界牌”这块石头座落被埋,得需要人工专门清理出来才能看到当年具体是怎么回事儿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后记</span></p> 踏考虽神秘,安全最重要,从四川店子梁到陕西王明坝,整个徒步加考察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有兴趣的人一定要做足准备,请当地人做向导,不可贸然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