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今天要介绍的这首经方,它不仅可以解决排便先干后溏的问题,更擅长调节身体水液代谢,“减重”“消水肿”是它的拿手好戏,改善“口渴”,赶走“起夜”,治“小便不利”更是不在话下。</p> <p class="ql-block">初学《伤寒杂病论》那几年,我是不太理解五苓散的,只知道这个方子很牛,涉及到它条文很多,是考试的重点,但凡病例中出现“口渴”“小便不利”“发热”字样时,都要想想此方。</p><p class="ql-block">老师说此方治“太阳膀胱蓄水证”,但是明明是太阳病,为什么就膀胱蓄水了呢?不明白。</p><p class="ql-block">水湿为阴邪,膀胱蓄水证,出现小便频数就可以了,为什么还会口渴呢?也不明白。</p><p class="ql-block">经方名医说,五苓散证之人,面部会有“水斑”,水液代谢失常会有“多汗”“黄汗”的症状,排便也不规律,可以是“便秘”或者“先干后溏”,若用衷中参西地思路,五苓散还可以解酒保肝,因为脂肪肝、宿醉出现的“口干,尿频”也近似于经方五苓散的症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苓散中五味药都是常见之剂,有六味地黄丸中的“泽泻”“茯苓”,有益气健脾不可或缺的“白术”,也有仲景经方中无处不见的“桂枝”,稍显陌生的就是“猪苓”,那么,我们就从猪苓说起。</p><p class="ql-block">猪苓,近似于“蘑菇”“茯苓”一样,是猪苓真菌的干燥菌核入药。但猪苓与茯苓也有所不同,猪苓不具有补益之力,它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利尿剂”,仅有利水渗湿之功,所以,《医学启源》言:“猪苓淡渗,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五苓散证之人,体内当有“湿邪为患”,这个湿可能来源于过用抗生素留下的寒湿,也可以是暴饮暴食,酒食伤脾后难以运化的水湿,或者是经年累积下的寒湿体质,而猪苓在本方中正是“祛湿邪、利水道”之责。</p><p class="ql-block">🌟猪苓将湿邪去除,令身体中的湿重新变回为水,接下来就轮到“泽泻”上场,泽泻甘寒,甘能淡渗,寒能清润,故以泽泻行水,同时清除水中的虚热,从而起到通利水道之功,使水液在体内形成一个完整的通路,近似于六味地黄丸中配伍泽泻之意。</p><p class="ql-block">🌟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水液通道已经恢复,接下来,我们就探究是什么因素导致的“水液通路”失常,如何避免,又应该怎样恢复?</p><p class="ql-block">71条有言:<b>“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b></p> <p class="ql-block">风寒表证初起,也就是太阳病阶段,治疗的原则就是“汗而发之,从上而解”,我们常用的葱姜汤,紫苏水,麻黄汤,桂枝汤都是这样原理,但每个人体质都是不同的,解表剂用量不同,发汗的程度也会不同,如果出汗太过太多,就会出现“胃中干,烦躁,睡不好”的初起症状,如果这时候喝些米汤,甘蔗汁及时顾护津液,病情就会慢慢好转。否则,<b>表邪入里,与水湿互结,就会出现上焦“口干口渴,发热”,下焦“小便频数”“大便异常”的错杂表现。</b></p> <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b>五苓散证之人的另一层原因就是“津液不足”</b>,方子配伍白术配茯苓的意义,一面健脾可以利水渗湿,另一方面,助运以生津液,疏津四布,使津液生化有源。其实,这一点,从五苓散的服用方法“多饮温水,汗出则愈”也可见一二。</p><p class="ql-block">最后就是桂枝温通阳气,助膀胱气化,又可外散太阳经未净之邪,以求标本兼治。</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五味药物组成的五苓散。其实,我们从五苓散的组方思路中可以学到很多,至少知道,外感病高烧难退时,不可过用“发汗剂”,比如布洛芬之类,如果已经是汗湿衣被的程度,记得要喝些粥,米糊,山药糊糊,甘蔗汁,人参片,生津液的同时也可以益气固表。</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我们再来介绍几种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五苓散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①先干后溏</u></b><u style="color:rgb(1, 1, 1);"> </u></p><p class="ql-block">几天大便难解,就用开塞露;</p><p class="ql-block">排便稀溏不成形,就吃点参苓白术散。</p><p class="ql-block">那么,排便先干后溏,应该怎么办呢?忽略不管吗?</p><p class="ql-block">排便异常绝对不是件应付应付就可以解决的小事儿。每日的排便情况,就好像当日对身体的小测试。它能考核到近日是否有风寒、风热外邪侵袭(积食发烧时,会因便而解),能够评估出食物从摄入到脾胃的运化吸收过程中是否存在欠缺(或结或溏或有未消化食物),能够体会到脏腑气血津液是否充盛(虚作努责、里急后重)、是否杂夹水湿、瘀血、实热等致病因子(痛、肿、干、出血)……</p><p class="ql-block">而排便先干后溏也是此类问题中较为复杂的一种。</p><p class="ql-block">医圣有言:“腹微满,初头鞭,后必溏,不可功之",意思是说,我们看到排便初期很干很费力,千万不要当成简单的便秘,用攻下之法来治。因为形成这样排便问题的本质在于“体内湿气太盛”,此类人群的排便情况总体来说应该是以“稀溏,不成形”为主,而恰逢外感侵袭或过食辛辣食物或情绪压力增多,郁热内生或排便次数减少,而导致肠腑内有郁燥火热邪气,煎灼掉部分津液,才会出现此类寒热错杂的排便情况。</p><p class="ql-block">此种情况就很适合选择五苓散,三五日即可,常有人将这种现象解释为“五苓散对排便的双向调理之功”,我觉得这么说不准确。五苓散能够解决排便先干后溏的底层逻辑还在于其“利水湿,清余热”之功上,若服五苓散后排便从“先干后溏”变成“溏”,则可用山药粉以健脾利湿,以做善后。</p> <p class="ql-block"><b><u>②口干 </u></b></p><p class="ql-block">五苓散是改善“口干”的名方。</p><p class="ql-block">但这里我们一定要多解释几句,五苓散调治的口干并非单纯的体内津液不足或火热灼津。</p><p class="ql-block">五苓散的口干很特殊,借用医圣的总结描述,应该叫做“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也就是说这个人因为某些原因,比如“大量出汗”“经常腹泻”或“小便频数”,身体中可以濡养形体官窍的津液是不足的,所以会“口干”,而之所以会“水入则吐”是因为其人为“素体有湿”,出于机体本能会有“拒水”的表现。</p><p class="ql-block">而我们如何用五苓散改善口干口渴呢?有两个小窍门:</p><p class="ql-block">● 我忘了当年看到的是哪位医家的医案经验,他就是用五苓散改善宿醉、暴饮暴食后次日的口干,我自己后来实践,很好用,1~2剂即可。</p><p class="ql-block">● 平素即为痰湿体质,近日恰逢胃肠炎或外感发热,汗液流失较多时的口干口渴问题。</p> <p class="ql-block"><b><u>③虚胖、面部水斑 </u></b></p><p class="ql-block">五苓散还有一个大优点就是“能祛斑”。</p><p class="ql-block">我们说五苓散以“猪苓”为主,又配伍了茯苓,泽泻,这都是“利水化湿”的强劲组合,所以,五苓散不仅能够治疗各种急性慢性的“水肿”,它还擅长治疗水湿困脾而表现出的面部浮肿,面部水斑等皮肤问题。</p><p class="ql-block">大家可能想问,什么是“水斑”,我这里没办法放图片,其实,中医的病名都是比较贴切的,大家不妨想象一下那种“水气糊在镜子”上面的感觉,面色很暗不透亮的感觉,水湿困脾,水液羁留就容易出现眼袋,唇周颜色偏暗,两颊属脾,也就是颧骨处容易长斑,舌体是水润胖大的,舌苔白厚腻,这种情况就是“水斑”“湿气斑”了,也是适合用五苓散调理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