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陈刚导演初印象</b></p><p class="ql-block">偶然间,我获得了与陈刚导演合作的机会,心中既充满了兴奋,也夹杂着一丝忐忑。回想起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的日子,虽然我们似乎早有“偶遇”,但实际上那已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了。当时他应是戏剧学院表演系的领导,而我只是一个初入校门的学生。所以说,那些所谓的“偶遇”,其实只是在中戏那个巴掌大的院子里不可避免的相遇,至于是否曾打过招呼,那自然是没有的。</p><p class="ql-block">曾经在那个狭小的院子里共同生活,让我对陈导有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也因此对这次合作充满了期待。然而,与如此知名的导演合作,我难免会感到有些忐忑,担心自己的思维不够敏捷,难以胜任这份工作。但经过音乐剧《三坊七巷》的合作后,我的担忧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喜悦和收获。</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面是陈导主动约我,要谈谈他对剧本的构想,特别是从灯光的角度出发。我们约在中戏新校区附近的咖啡馆,由于我找不到地方,迟到了些许。当我气喘吁吁地迈进咖啡馆时,第一眼就认出了陈导。他祥和的目光中透露出睿智,那种祥和可能是长期面对学生所养成的长辈对晚辈的关切,而睿智则是他在专业工作中长期磨砺出的敏锐洞察。</p><p class="ql-block">陈导粗略地过了一遍剧本,重点讲解了时间线的安排和对表演空间的大致构想,如转台的运用、转台上阁楼空间的设想,以及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由于我之前已经读过两遍剧本,并对故事梗概和舞美效果图有了大致理解,所以我们的沟通非常顺利。陈导一边讲解,我一边认真记录,只用了半个小时左右,我们就完成了对剧本的梳理。更准确地说,是陈导帮我重新梳理了一遍剧本。</p><p class="ql-block">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位大导演对创作非常认真,但对周边门类的创作却非常宽容,给予了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一印象在后来的接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他在提出创作构想和框架时,总是用一种探讨的语气,让人感觉不到思想的束缚。即使他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也不会框死你的创作思路,而是让你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自由发挥。这种氛围是每一位合作者所期待的,也是好作品形成的最佳氛围。陈导驾轻就熟地拿捏了这种“度”,营造出了一种既轻松又充满创作冲动的氛围。</p><p class="ql-block">陈导是一位极其认真的学者型导演。这些形容词虽然看似普通,但却是我与他接触后最真实的感受。而且,并不是每一位学院毕业的导演都能具备这样的素质。</p><p class="ql-block">我们常见导演给演员讲戏,但陈导却把相对专业的知识耐心地讲给追光人员听,为了让追光师改正反复出现的偏差。在《三坊七巷》中,有一幕是沈玉珍在巷子口的大榕树下等待爱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场景。为了表达她的执着,陈导把她化为了一尊雕像。当感情受伤的陈晓蓉在夜晚的巷子中出现时,沈玉珍起初只是一束逆光照射下的一个剪影,一尊因思念而化成的雕像。而当她看到陈晓蓉时,与她产生了共情,并对她进行了开导。追光本应在雕像有动作后追上光,但追光师总是或早或晚。通常,导演只需要给追光师讲解如何识别动作点即可,但陈导却选择给追光师傅说戏,让他们从根本上了解“雕像”的成因和角色的动机。从陈导认真的讲解中,我感受到了学者型导演的认真和耐心,也感受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坚守。</p><p class="ql-block">与陈刚导演的合作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精神。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前行,期待能与更多像陈导这样的优秀艺术家携手合作,共同创造出更多触动人心的作品。</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28日</p> <p class="ql-block"><b>陈刚</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p><p class="ql-block">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研究生毕业于导演系。现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艺术科学专家库专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中央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担任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复评委员、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评委、华鼎奖专家评委、世界戏剧教育联盟国际大学生戏剧展演评委、国际戏剧学院奖(表演奖)评委等。曾担任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复评委员、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评委、华鼎奖专家评委、世界戏剧教育联盟国际大学生戏剧展演评委、国际戏剧学院奖(表演奖)评委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