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紫秋纪实】文化新长征—2218:</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8日星期一(北京多云/7℃至19℃)。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了,那些曾经保家卫国的老兵们正在逐渐凋零,留下的,是一个个感人的传奇故事,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位传奇老兵,他是上甘岭战役的幸存者,至今健在。</p><p class="ql-block"> 这位老兵叫蒋诚,他出生在重庆合川区一个普通的农家,青少年时期的蒋诚几乎是战火中度过,1949年12月,随着成都的解放,年仅21岁的蒋诚决定参加解放军。 入伍后他被分到了第11军第31师第92团的1营机炮连,他成为了一名机枪手。 </p><p class="ql-block"> 1951年1月,蒋诚所在的部队编入了第12军,奉命参加抗美援朝作战。3月,他跟随部队由长甸河入朝。 战斗中蒋诚表现的非常勇猛,他被火线提升为机炮连的副班长,入朝不到一年,蒋诚就入党了。 </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等资料记载,从1951年4月到1951年11月,不到7个月的时间里,蒋诚所在的志愿军第12军一共参加了大小400多次战斗,这些战斗中最令蒋诚难忘的是上甘岭战役,1952年11月1日,志愿军第12军投入到上甘岭战役中,当时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已经在上甘岭上血战了半个月,牺牲了5600多人。</p><p class="ql-block"> 11月8日,蒋诚所在的第92团被派往上甘岭537.7高地,之前上去的四个连,打的仅剩下24人,他们被迫躲在7号坑道,已经11天了。 蒋诚他们上去接应坑道中的战友,并成功击落过一架敌机。 </p><p class="ql-block"> 提起击毁敌机,晚年的蒋诚依然兴致勃勃,他说“敌机冲下来,我就打它的头,它飞过去,我就打他的尾。”这是蒋诚打敌机的经验,比起打飞机,身为机枪手的蒋诚更善于杀敌。 有一次他被炮弹弹片击中腹部,肠子都流出了体外,他忍着剧痛,架着重机枪射击,竟然击毙400多人。 </p><p class="ql-block"> 这些光荣的战绩都记录在蒋诚的档案之中,蒋诚被授予一等功臣称号,军功章一直被被蒋诚收着不曾示人,就连他的儿子也没见过,1954年,蒋诚跟随部队回国,第二年就复员返乡了。</p><p class="ql-block"> 他把曾经的荣誉和勋章都封存了,从不以“功臣”自居,回乡的蒋诚以种地、养蚕为生,一直到1988年,时隔30多年,蒋诚的事迹才逐渐被人们发现,今年7月31日,《重庆日报》报道了他的事迹,如今91岁的蒋诚依然健在。</p><p class="ql-block"> 榜样新长征,我们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资信/志愿军研究会,编撰/紫秋)</p> 图为档案馆内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原件。蒋诚家属供图<div><br></div><div>蒋诚,男,1928年出生,现居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他在右腹部肠子被炸出体外的情况下,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并且奇迹般地用机枪击落敌机一架,荣获一等功一次,后又获三等功一次。退伍后,他隐藏功绩回乡默默奉献,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br></div><div><br></div><div>重庆有这样一名老兵——上甘岭战役中,肠子被炸出来,他重新塞回去。<br><br>战斗中,他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并奇迹般地用机枪击落敌机一架,荣立一等功。<br></div> <b>初心:解放全中国</b><br><br>“老爷子,这一辈子后悔过吗?”<br><br>“不后悔!打那么多仗,我那么多战友死了、残了,我还活着,不后悔!”<br><br>“几十年了,没人知道你是上甘岭战役的英雄,遗憾吗?”<br><br>“我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国家和人民也给了我不少,没得啥子遗憾的。”<br><br>——这是一段跨越了时空、跨越了生死、跨越了荣辱得失的对话。对话的主角叫蒋诚,一位说话都不利索的91岁老人,如今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一个最普通村民。<br><br>蒋诚生于1928年,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在战火与动荡中度过的。入伍前,蒋诚全家仅有“土二亩、佃房二间、牛一头”,这么点家当,却需要养活父母、兄嫂、弟、侄等七口人,生活之苦可想而知。<br><br>1949年12月,在解放四川首府成都的隆隆炮声中,21岁的蒋诚参加解放军,随后将原名“蒋启高”改为“蒋诚”。<br><br>“改名的话我猜应该是取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意思。”说起改名及参军过程,已经79岁的蒋启鹏思考许久后缓缓地说:“至于哥哥参军的原因,那时我才9岁,还真不晓得……”<br><br>“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中国!”一直坐在旁边,耷拉着脑袋似乎半睡半醒的蒋诚,突然睁开浑浊的双眼,一边用拐杖使劲地顿地,一边嘴里含糊地以浓重的重庆方言反复嘟囔。<br><br>“解放全中国!”或许,这句话正是蒋诚当年入伍时最朴素的初心。 属于蒋诚的被尘封了三十六年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复印件)。图片来源:重庆文明网 张锦辉摄<div><b><br></b></div><div><b>执念:消灭所有敌人</b><br><br>蒋诚入伍后成为11军31师92团1营机炮连战士。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951年1月,蒋诚所在的11军31师编入志愿军第12军建制,并于3月由长甸河口入朝参战。<br><br>也就在入朝参战的3月,时年23岁的蒋诚被火线提拔为机炮连副班长,与战友一道,扛着他心爱的机枪,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的军歌,跨过了鸭绿江。<br><br>时隔近七十年,蒋诚在异国的战场经历了怎样的血火考验,才能在一年内实现火线提拔、火线入党,已无法找到当初的见证人,而他本人也已无法清楚叙述入朝参战后的种种过往,但战史却忠实记录了蒋诚所部经历的连番血战。<br><br>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等史料记载,1951年4月22日至1951年11月,蒋诚所在的12军先后参与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等,大小战斗400余次,并重创土耳其旅。<br><br>“就是不停打、打、打!要消灭所有敌人!”从蒋诚勉强可辨的话语里不难发现,“消灭所有敌人”六字,贯穿了他所有的朝鲜战场记忆。<br><br>1952年10月,入党四个月后,蒋诚迎来了永生难忘的上甘岭战役,也正是在这场震惊世界战争史的残酷战役中,他获得了一个中国军人的至高荣誉。<br><br>1952年11月1日,蒋诚所在的12军开始投入上甘岭,也就是由此开始,之前的“上甘岭战斗”发展成为了“上甘岭战役”。<br><br>彼时,在上甘岭负责第一阶段战斗的志愿军第15军45师,已在短短半个月的血战中拼光了5600余人,全师27个步兵连有16个是被打光2次后重建。蒋诚与战友们,就是在如此残酷的战况下被顶上火线。<br><br>“我小时候最喜欢问爸爸打仗的事,他每次都是叹气,随便说几句就低头不做声了。”蒋诚的三子蒋明辉回忆,父亲年轻时一般不主动提及那场战争,反而是在神智、口齿都不太清的最近半年,会经常唠叨大家都听不懂的战场情况。<br><br>然而英雄老去,青史犹存。12军战史清楚地记载,11月8日,蒋诚所在的92团到达上甘岭,旋即被上级要求三天准备,11日发动反击。<br><br>彼时,上甘岭537.7高地已陷入最危急境地,该高地四个连日夜血战后,仅剩24人退守七号坑道,并且连续11天断水断粮。<br><br>蒋诚所在的92团,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站上了朝鲜战场最危险的火线。<br><br>就是在这场事关整个朝鲜战局走向的残酷血战中,蒋诚创下了不世奇功,以手持轻武器击落敌机一架。<br><br>“一架敌机要轰炸我们,它冲下来,我就打它的头;它飞过去,我就打它的尾巴……”神智、口齿已不清的蒋诚,说到击落那架敌机时的细节,却表达得异常清楚。<br><br>按照蒋诚的回忆,当时突遭敌机轰炸时,作为机枪手的他,在战友们都在紧急寻找掩蔽时,却扛着机枪跳进了一处深坑。<br><br>“我站在沟沟底,把机枪架在沟沟上头,就开始打,也不管打不打得着。”老人双手不停颤抖着比划,那一刻他的眼神无比闪亮。<br></div> 陈明秀展示蒋诚腰部的伤疤。图片来源:重庆文明网<div><br></div><div><b>传奇:一人歼敌四百余人</b><br><br>比蒋诚的回忆更具说服力也更具震撼性的,是他的立功受奖说明:<br><br>“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于上甘岭战役中,配合反击坚守五三七点七高地战斗里,该同志发挥了高度的英勇顽强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班里在严密敌炮封锁下,熟练地掌握了技术……击落敌机一架……”<br><br>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份立功受奖说明里还详细地记载了一项在整个人民军队战史上都堪称奇迹的辉煌战果:“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有力地压制了敌火力点,封锁了敌运输道路……”<br><br>“我是他弟弟,但我真的从来不知道,他居然还歼敌四百多人的战绩,要不是亲眼看到这些档案记录,我都不敢相信。”年届80岁的蒋启鹏看着泛黄的档案,感慨万千。<br><br>往事并不如烟,即便是相隔半个多世纪,从这份早已泛黄的立功受奖说明字里行间中,仍能感受到那场战事的惨烈。<br><br>事实上,也恰是在这场战斗中,蒋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伤。<br><br>“他原来说过,肠子被打穿了,他就自己把肠子揉进去,还要打!”蒋诚的老伴陈明秀说起这些时,嘴角仍会止不住地抽搐,而蒋诚右腹部,是赫然一道六厘米的深凹进去的伤疤。<br><br>无从猜度蒋诚在腹部出现开放性伤口,肠子都流出来的情况下,是以怎样的悍勇把肠子塞回体内,又是以怎样的坚毅,裹伤再战。<br><br>但他的立功受奖说明,直接证实了这一惊天动地的细节:“……身负重伤,还不愿下火线,配合步兵完成了任务,对战斗胜利起了重大作用。”<br><br>这也说明,裹伤再战后的蒋诚,继续战斗至“配合步兵完成了任务”。此役毕,蒋诚被授予一等功,通令嘉奖。<br><br>只是,如今的蒋诚,在低头摸过自己那道伤疤时,只会憨憨地笑说一句:“我打的敌人还多些、还多些……”<br></div> 蒋诚的部分奖章。图片来源:重庆文明网。<div><br></div><div><b>归隐:乡野中沉默36年的一等功臣</b><br><br>1953年12月,一等功臣蒋诚升任志愿军第12军31师92团1营机枪连班长。<br><br>随着朝鲜战事结束,1954年,在朝鲜战场征战四年的蒋诚随部回国。<br><br>据浙江省《江山市志》记载,回国后的31师驻地正是江山市。因各部营房紧缺,1954年5月,华东军区指示全区所属部队尽快着手兴建各自的营房。<br><br>蒋诚也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建设中,再立新功。<br><br>“班长、党员蒋诚同志是上甘岭战役中的功臣,他在这次营建任务中,保持和发扬了过去的荣誉,表现得吃苦耐劳,肯钻研技术,对工作负责,真正起到了一个班长的作用。”这是当年组织上对蒋诚的总体评价。<br><br>而在“立功事迹”一栏,甚至用了洋洋洒洒近五百字,细致记录了蒋诚的功绩。<br><br>蒋诚负责的是铺夯石工作,这项任务需要相当技术,但完全没经验的他一开始被“打夯的同志挑出许多毛病”。<br><br>但是,后来在蒋诚“不顾疲劳、埋头工作”的钻研下,从每天铺不了合乎要求的5平方米,激增到每日保质保量铺设12平方米,而这是“两个人一整天的工作定额”。<br><br>1954年12月,蒋诚因突出的贡献,再获三等功。<br><br>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部队崭新的营房建好了,蒋诚却没来得及住上一天,就于1955年2月10日复原退伍返乡。<br><br>士兵档案显示,驰骋疆场四年的一等功臣蒋诚,退伍时带回家乡的只有五样物品:便衣一套、鞋袜各一双、毛巾一条、肥皂一条、布票16尺。<br><br>回到家乡,这个在血火战场上悍勇无比的英雄,不知出于怎样的考量,藏起了自己所有的功与名,成为了一名普通农民。<br><br>“我们就晓得他参加过抗美援朝,不晓得他立过那么凶的战功!”连蒋诚64岁的亲侄儿蒋仁先,对于伯伯曾经辉煌的历史,也是一无所知。<br><br>“爸爸的几个奖章我看过,但都是纪念章,没看到军功章。”儿子蒋明辉如是说。<br><br>即便是穷尽了各种可能的方式全力搜寻,但蒋诚从1955年2月退伍到1964年4月这近十年的履历,皆属空白。<br><br>“就是当农民呗!”老伴陈明秀一语道破,原来复原回乡后的蒋诚,压根没有找过任何部门,而是完全以一个普通农民身份务农,闲暇时参与修建铁路等。<br><br>“爸爸性格好,话很少,总是沉默,不与人争。”蒋明辉幼时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像山一般沉默,没有任何人猜得到,他曾是共和国的一等功臣。<br></div> 蒋诚近照 资料图片。<div><br></div><div>信仰:“国家”二字永远高于一切<br><br>从1952年上甘岭战役立下一等功,到1988年“落实政策”成为“全民职工”,时间流淌了整整36年。<br><br>36年间,蒋诚没向任何一级组织透露过自己曾经辉煌的功绩,也没找任何一级组织提出哪怕是正常安排工作的请求,只是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默默劳作,甚至个人举债修路,从而为儿子留下一笔“巨债”。<br><br>而就在成为“全民职工”的1988年9月,蒋诚已年满60岁零8个月,因超过了退休年龄,他正式退休。<br><br>英雄老去,传奇仍在。2015年,蒋诚所在的广福村脱贫攻坚发展油橄榄种植项目后,已是86岁的蒋诚,全村第一个带头将全家的土地流转后,还自告奋勇做其他村民的劝导工作。<br><br>“老爷子这么些年对村里贡献不少,年纪虽老但威望极高,经他劝导的村民,全部都同意流转土地。”现任广福村村支书杨元蛟说,在蒋诚神智尚清时,村里但凡有棘手的村民矛盾,只要蒋诚出马,基本都可以拿下。<br><br>“我是国家的人,我还要为国家做事的!”这是老伴劝蒋诚换下那条早已千疮百孔的绿军裤时,蒋诚倔强的话语。<br><br>对这个老兵而言,即便是神智、口齿都不清了,但“国家”二字,仍旧永远高于一切。<br><br>(来源:重庆日报、华龙网、央视网 责任编辑 陶恒)<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化公益主编</h3> 中华榜样文化大使紫秋老师简介。<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