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受好友之邀,我们一行六人于农历九月十九日,分别从长沙、湘潭、浏阳出发来到福地湖南醴陵彰仙道观探访。</p> <p class="ql-block">我和江林一路颠簸,秋困又犯,彼此不再说话,难免有点恹恹入睡之感。当汽车进入醴陵漳仙山,满目都是青翠的树木和竹林,我顿时精神一振又有了兴致。山越来越高,路越来越陡,湾越来越多,汽车在“之”字拐的路上爬行,我不敢看两旁,也无心欣赏沿途风景,只好抬头仰望天空,天空灰茫茫的一片。不久,好像坡没有那么陡了,映入眼帘的是一角飞檐耸入云霄,红绿蓝点缀的雕梁画栋依稀可见,周围是风起云涌。我和司机小赵异口同声:此乃人间仙境也!</p> <p class="ql-block">我想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漳仙道观。没错。江林告诉我:漳仙山是道家第48福地。汉初四杰张良于山之顶峰建造石屋,修道称仙,故称张仙观,后改为彰仙观。鼎盛时期,有道友108人,山下有道观108座,更有道士无数。四时信徒穿梭往返,络绎不绝,香火缭绕。然经数劫,到2015年时,仅存破庙一间,上漏下霉,道姑一人,香客罕见,香火零星。2017年,至柔道长来此重建道观,自带资金千万,又多方游说、动员、博得政府及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历尽千辛万苦才有了今日的初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我想至柔道长们建庙不仅仅是为了物质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寄托和心灵的净化。寺庙是信仰的象征,是人们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的地方。通过修建道观,表达了人们对“佛法”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道观的建立象征着对和平、慈悲和智慧的追求,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升。道观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家园,是人们心灵的避风港。他们做了一件伟大的事,他们是一群伟大的人。尽管他们自己不承认,但他们在我的心里就是“仙”,就是“神”。</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彰仙道观,此时已没有了游客,道观里静悄悄的。伫立前坪,仰望山门,我默默的念着楹联:“發龍歸来正气凝聚溯道院,墨云飛去金光寂照峙丹台。”读着读着先前看到的景象突兀眼前,我始明白:那不是乌云,是墨云,是龙归之云,是祥云,是铺垫金光寂照之云。我期待着金光,可惜天色已晚,我想明天早上早点起床一定不会负我所望,可是我再次失望了,天公不作美,第二天早上只有10度,而且狂风呼啸,烟雨朦胧。</p> <p class="ql-block">道观吃的是斋饭,我们没有在这里用餐。我们到距道观两里开外的农家乐点了几个菜,喝了点小酒,至10点多才离开。此时外面一片漆黑,自然不敢开车只能走路。我近月膝盖疼痛,来时就问了江林要不要爬山,他说汽车可直达道观。但现在要爬山了,我非常担心自己是否可以。两里多,一万多米啊。但到回到道观,脚都没痛,真有些出乎意料。晚上睡在道观,一向失眠的我竟一觉睡到早上六点。奇迹啊,真是奇迹。</p> <p class="ql-block">六点晨钟响起,清脆悠扬。我迅速起床,洗嗽完毕就准备去看日出。打开门,一股冷风夹杂着细雨迎面扑来,我打了个寒颤,赶紧加了件卫衣。此时诵经之声悠悠传来,我虽不知道他们念的是什么,但那声音如丝绸般柔滑,悠扬又深沉,每个字句都像是在细腻的情感中游走,那声音宛如天籁之音,使人心醉神迷。我撑起雨伞,走出房门,想去寻觅那美妙旋律的源头。声音找到了,但我脚却停住了:理智告诉我我不能打扰他们,只能远远聆听欣赏。</p> <p class="ql-block">风停了,雨住了,诵经早课结束了。我来到太极图前,细看冥思,好像有了点开窍:"太极生两仪,阴阳本为一"是否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平衡和和谐?人生中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等不也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表现吗?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和困难时,我要学会平衡和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以达到阴阳调和、内外协调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七点半,在道观里用餐,我吃了半碗鸡蛋炒米粉和一个鸡蛋,还有两勺黑豆当归黄芪汤,感觉不错,身心愉悦。八点我们将离开道观,然我莫名的怅惘,于是走进祖师殿,行了三个跪拜礼,礼毕又去其余两大殿各行了三个跪拜礼。夲次探访之行虽已结束,我想我还会再来</p> <p class="ql-block">后记:有人读了此文笑问我你是否有了入观之想?我明确的告诉他,没有。道观虽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但她不适合我。我爱家爱朋友爱自然,爱美好的社会,想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其实在文中我已暗示:没见到“金光”,也可说红尘未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