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老城区东北部,始建于1371年,地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南麓之间,全长1200米,核心区域占地面积37000平方米,有着“活着的武汉近代史书”之称,是武汉市唯一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br><br>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br><br>现昙华林街武昌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昙华林:各流派建筑于此,中西文化交汇,风雨不变百年古街,令人叹为观止。<br>"昙华林"三字,昔指此地多有小型庭院,并善植昙华,因古时花、华2字相通,故名。<br>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先后又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受西方文化及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学科在此建立;一批民主战士在此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团体。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这些团体催生了一大批辛亥武昌起义的仁人志士。 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位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内,系国初年的学校建筑。1938年,国共合作,政治部迁入武汉,三厅在此成立,郭沫若任厅长,属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直接领导,在此荟萃了文化界精英300多人。三厅当时的用房大多已毁,仅存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一幢,为当年工作人员住房。<br><br>十四中校园为湖广总督林则徐兴建的丰备仓遗址,1903-1907年,张之洞先后开办公立小学和中学堂,1912年为省立第一中学,现产权属第14中学。 著名作家郭沫若,曾作为抗战时期"政治部三厅"厅长,在"保卫大武汉"运动中,每天奔走穿行于昙华林,他在自传中写道,昙华林这个街名可能与佛教有关,也就是说,昙华林可能是因为佛教寺院兴盛而得名。<br><br>在历史上,能够冠名"大"的,只有"大武汉"和"大上海",可见历史地位的显赫。<br><br>武汉的胡同多分布在昙华林和汉口老租界。<br><br><br> 而今,穿行在昙华林蜿蜒的小巷深处,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尽收眼底,林则徐、张之洞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痕迹,徐源泉、石瑛公馆、修旧如旧,圣诞堂、仁济医院、瑞典领事馆、文华学院等外国经典老建筑,让人仿佛伸手即可以触摸到历史老人那鲜活跳动的脉搏。<br><br>在昙华林,经常可以见到远渡重洋的老外,以及饶有兴致的"武汉胡同游"的本地人和外地人。昙华林,俨然成了武汉民间一日游的热门首选地,也是惟一可以穿越时空回望千年老武昌的处所。<br><br>昙华林文化街区,能保留至今且不断发展修旧如旧,不能不说是一种现代版的传奇。在这个"重开发轻保护"的大环境下,"保留"就意味着有关单位和部门要放弃开发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这背后的冲突和艰辛不言而喻,它凝聚了武昌区历任领导和各界有识之士长期不懈的努力。<br><br><br> 西式教会医院,是最早为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慈善机构杨格非和中华基督教会创建的医院,也是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br><br>仁济医院原名英国伦敦教会医院。这所医院与一位英国传教士杨格非的名字联在一起--1861年,该教士在与昙华林临近的戈甲营建礼拜堂,尔后开设诊所和义塾为教众和附近的居民服务;7年后,传教士将诊所和义塾迁至昙华林并加以扩建成;1883年正式改名仁济医院。医院的建筑是中西合璧式样的砖木结构,既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廊柱,又有中国式样的下沉回廊,附楼石拱门的浮雕图案也很别致。 瑞典教区旧址1890<br>穿过昙华林中部一个中式的门楼,有一组北欧风情的建筑物(共四栋),它建于1890年。是瑞典神职人员、瑞典驻武昌领事馆(当时武昌惟一的外国领事馆)人员住宅区。<br><br>一个拱门口,里弄内的房子可以看到房屋旧时轮廓。这些建筑是2层和4层的砖木结构。当时基督教瑞典行道会创立瑞典教区,在武汉成立湖北总会,驻地就选在此。<br><br>此后行道会在武汉先后建教堂、主任牧师楼、真理中学等,当时瑞典教区的武汉信徒之众。抗战期间,汪精卫在武汉成立伪政府,瑞典驻华领事便一度将领事馆迁到这里,不仅处理本国外事,居然还代理英美等西方国家与汪伪政府的事务。<div><br></div> 昙华林历史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是近代建筑。近代中国传统建筑、西式建筑、中西合璧建筑,形成了昙华林的整体建筑风貌,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征,使中西文化交流在建筑上得到充分体现。 大部分名人故居、公馆依山而建,民居错落,互为参差,分布于昙华林正街、戈甲营、花园山北麓和螃蟹岬南麓的建筑密集地带,见证了各阶层当时的人居环境和生活环境,反映了历史街巷的结构形态和基本骨架,形成了昙华林颇具特色的古韵街巷建筑文化。<br><br> 翁守谦故居1912年<br><br>位于昙华林75号,建造于1895年前后,为二层砖门结构,原有结构及形式均有较大改变。<br><br>沿革:原为清末北洋水师翁守谦住宅,是1895年前后购置的房产,现为私人住宅。<br><br>翁守谦,福建人。曾是北洋水师官员。甲午战争中兄弟多人战死。作为幸存的翁公,后来弃官隐居于此,潜心修佛,大概是为了寻求心灵的一份长久的安宁。 是一栋独门独院欧式洋楼,保存较完好,在这里曾经拍过电视剧。从门里看天井,彩色玻璃、雕花栏杆,无不显示出异国情调。<br> 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这幢老房子里,领导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的三位青年学生,设计制作出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 位于戈甲营44号,是由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于1864年兴建的,它是外国列强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1924年,该教堂经过维修保存至今。该教堂主体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可以同时容纳600人做礼拜。崇真堂的兴建,象征着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开端。如今,杨格非牧师在武汉兴建的教堂除了崇真堂外,其他的都消失了,崇真堂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出。 徐源泉别墅<br><br>该别墅位于昙华林141号(公认的徐源泉公馆坐落在武汉新洲,并非此别墅),现存三栋建筑,建造于1930年前后,甲栋为西式(法国别墅)风格双层建筑,乙栋为中式风格单层建筑,丙栋为中式砖混结构庭堂建筑,半山有琉璃瓦六角亭。三处建筑保护较好。三栋建筑皆为徐源泉当年房产。文革前为武汉军区胜利文工团用房,现为武警医院家属住房。<br><br> <p class="ql-block">昙华林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它可以看作是武汉近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因为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武汉开埠以来的文化历程。首先是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对武汉的渗透。1865年兴建的基督教教堂--祟真堂是武昌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很有文物价值。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抗日战争,这里都有过不可忘记的辉煌。保护好这些文化遗址,就是珍惜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这是武汉三镇的个性魅力之一。昙华林的许多西洋建筑、名人别墅,还有古老的街巷,具有难以名状的美。它让人思念历史,缅怀先辈,感受传统民俗与民情的温馨。 我们应当主张将这个街区整个保护起来。做一个规划尽量地恢复原貌。将它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区、一个武汉历史博物馆、一个旅游胜地。在合适的地方可以建一些与这里有的历史名人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一并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