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册</p> <p class="ql-block">下册</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选择的书是《爱因斯坦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为什么要在维也纳录《爱因斯坦传》呢?首先是因为爱因斯坦来过维也纳,并且在维也纳居住过长达四年的时间,至今他的故居还依然被完好地保留着。更重要的一件事是维也纳有很多他的好朋友,比如说对他有非常大启发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还有跟他经常有书信往来并且深入地探讨了很多人性问题的弗洛伊德,都居住在维也纳。在1921年的时候,爱因斯坦来到维也纳发表了一次演讲,就在金色大厅里边,有3000多人坐在现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读完《爱因斯坦传》以后特别心潮澎湃,所以非常想把这本书讲好。尤其是如果我们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听到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和过程,那么在他们心中可能就会埋下一颗探求真理的种子,所以今天这本书,我真的非常推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要讲《爱因斯坦传》,首先从爱因斯坦的离世开始讲起。他是在1955年的4月18号去世的,去世以后,爱因斯坦的尸体被送去做尸检,他的尸检医生是托马斯·哈维。哈维给爱因斯坦做了尸体解剖,发现了爱因斯坦的死亡原因——因为这件事全世界都非常关心——爱因斯坦是死于腹部的动脉瘤破裂。哈维突然灵机一动,他认为:我应该留下爱因斯坦的大脑。于是他在没有跟任何人做汇报、没有经过任何审批手续的情况下,用锯子锯开,把那个完整的大脑拿回家。更神奇的一件事是,爱因斯坦的眼科大夫在爱因斯坦去世以后,手脚非常利索地把他的两个眼睛偷走了,作为自己的私人藏品保留了起来。你去问这些人,为什么你要保留爱因斯坦身体的一部分呢?因为大家已经把他当作圣人看待,爱因斯坦被人们用这种特别不科学的方法推上科学的圣坛,这也的确是一个非常具有反讽性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么爱因斯坦为什么这么了不起?这里边最重要的一个年份是1919年。1919年是爱因斯坦的“第二次诞生年”,人们说这一年是爱因斯坦的第二次诞生。他是出生在1879年的,所以在1919年的时候他40岁。那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时候发表了《狭义相对论》,然后再过了几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在《广义相对论》当中,他有一个预言,他说我们不是因为引力才站在这个地球上的,而是由于一个大质量的物体所产生的周围力场、光线、时间的扭曲,所以才导致我们每个人都沿着一个曲面几何当中的短程线去运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你可以想象,因为太阳的质量非常大,导致太阳周围的空间产生了扭曲,形成了一个像盆子一样的东西,当然没有那个实际的盆子,那是一个力场。而这些星星是沿着那个盆子边在转,这就是为什么它们不会突然被太阳吸过去撞在上面的原因。我们过去听到引力的时候,就觉得很神奇,说如果月亮和地球之间有引力,那么如果月亮稍微被碰一下、撞一下,这个引力失衡,它就一定会朝着一个方向不断地运动。因为距离越来越近,引力越来越大,然后如果朝那边碰,它就会越来越远,就会跑掉了。那为什么它不会这样?爱因斯坦说根本不是因为引力,他证明没有引力存在,而这一切东西是因为时空的扭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怎么来证明这件事呢?这件事你说出来挺玄乎的,别人听不懂。爱因斯坦说,如果我说的是对的,那么所有通过太阳的光线,一定都会发生扭曲,发生的这个扭曲的弧度是多少呢?爱因斯坦在纸上算出来,说1.7弧秒,但没有人能够证明这件事。一直到1919年,那一年出现了日全食,全世界很多人都在观测爱因斯坦所说的预言。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帮了爱因斯坦大忙的,是阿瑟·爱丁顿。他出发去探测从太阳周边过来的光线的偏差角度,观测出来的结果和爱因斯坦在草稿纸上演算的几乎一模一样,这一下子让爱因斯坦走上了圣坛,所以1919年,40岁的爱因斯坦的人生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相信大家都非常好奇,爱因斯坦怎么会想出这么奇怪的理论,而且还是对的?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成长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爱因斯坦在1879年的3月14号出生在德国的乌尔姆市,爱因斯坦小时候说话特别晚,他说话有一个特征,我相信你们在家里边观察很多不同的小孩,你会发现有的孩子说话是学会一句就说一句,想说什么就说,说出来的话都是不完整的。爱因斯坦不是,爱因斯坦是一定要把这句话在嘴里边完整地描述出来,自己光动嘴不出声,把话说全了,然后才张口说话。我见过有的孩子就是这样,他不会说那些小孩话,不会说只言片语,他永远都是要把那个话在嘴里边咕哝半天,然后才能说出来,所以他说话确实很晚。我们过去听过很多传说,说爱因斯坦小时候很笨什么的,这种传说可能也跟这个特征有关。</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要讲这样的一本书呢?我觉得现在很多人都急着把成年人的知识灌输给孩童,很多幼年孩童的精神世界,已经被成人强行注入了很多少年、青年,甚至是中年人才能够接受的思想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希望尽量缩短童年生涯,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变成成年人。这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问题呢?一个人童年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和成年人是不同的,让童年的思维方式消失在成年人的世界观中,这会对人类的文明造成哪些负面的影响呢?这就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个问题,本书的扉页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卷首语,可以体现作者的观点,我来读一下:“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p><p class="ql-block">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说的。他是美国的一个传媒学教授,而且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畅销书作家,除了这本《童年的消逝》以外,他还写过一部名著,叫《娱乐至死》。</p><p class="ql-block">因为他是一个传媒学的教授,所以这本书的一个切入的角度就是大众传媒学。大众传媒学到底是研究什么东西呢?大家只要想想媒体是什么——网络、报纸、电视、广播,如果你要研究信息这些传媒的平台上的传播规律,涉及的学问就叫大众传媒学。</p><p class="ql-block">这本书正是从大众传媒学的角度,研究了童年这个话题,思路是非常有趣的。</p> <p class="ql-block">这部小说独特最打动人的绝对不是黑手党的故事和犯罪的火拼场面,而是真实的情感和永恒的人性。《教父》根本不是黑帮的赞歌,它在写黑帮势力的崛起、交锋与没落,那是美国梦的另外一种底色。小说的内核依然是对黑帮和整个混乱时代的反思。教父曾说:“一个人只能有一种命运。”他的与命运做过决绝的抗争,最终也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这是每一个普通人都会遇上的处境。</p><p class="ql-block">作者:[美]马里奥.普左</p><p class="ql-block">美国作家,代表作《教父》开启了黑帮小说的全新时代,一经问世便占领《纽约时报》畅销小说榜67周,至今仍是美国出版史上头号畅销小说。《教父》改编的电影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延续着小说的辉煌,而担任《教父》三部曲电影剧本创作的普佐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p> <p class="ql-block">提起过敏,大家都不会陌生。它不是传染病,却比传染病更流行,目前已被世卫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p><p class="ql-block">人为什么会过敏?为什么以前不过敏,现在过敏了?为什么“灰头土脸”的灰姑娘不容易过敏?怎么治疗和预防过敏?通过本书,我们来了解过敏真相,掌握科学防敏策略。</p><p class="ql-block">作者:杨钦泰教授现在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也是该院过敏学科的领头人之一,而这本书是他和整个团队的力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你是否有时会感觉自己就像轨道上的车,每天按照同样的路线,去同样的地方,做和前一天差不多的事,今天是昨天的重复,明天也不会有任何不同?你是否也告诉自己“考上大学就好了”“月薪破万就好了”“买房了就好了”“孩子长大就好了”,但达到目标却发现总会有新的挑战出现,人生根本没有永恒的乐土?你是否也曾停下忙碌的脚步,突然问自己:这样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西西弗神话》可以给你答案。这本哲学随笔包含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对人生意义的全面思考,向我们阐明了人生的“荒诞”,也揭示了我们如何能在荒诞中好好生活。对于加缪,本质的问题不是人生是否值得一过,而是如何带着与生俱来的伤痛去生活。</p> <p class="ql-block">福楼拜说:“不要像孩子一样想从中得到乐趣,也不要像野心家一样想从中得到指示。阅读蒙田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生活”。“如何生活”是文艺复兴时代的重要议题,而蒙田正是身处其中的人文主义代表人物:以人为中心,研究与人相关的一切事宜,追求现世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在今天,仍有人对“如何生活”迷惑不解,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表示不满和怀疑,蒙田的思想提供了最朴素切实的解答,蒙田的人生经历就是他思想的绝佳践行。</p><p class="ql-block">他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热爱交谈和聚会,但为自己保留一间单独的书房外;引经据典、博闻强识,但时时宣称自己懒散、健忘和迟缓。他是一种生活的实践者:肩负重担但不乐于承担责任,声名赫赫但不热衷享受名利,埋首于私人生活,恪守中庸之道,对一切保持怀疑。不教导别人,只记录自己,蒙田是个不完美的普通人,却留下一种值得借鉴的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一本以蒙田的方式写就的蒙田传记是什么样?一个怀疑论者的生活是什么样?一个在超前的教育理念下成长的孩子是什么样?毫无疑问,阅读蒙田后,生活的解法会更加清晰。</p> <p class="ql-block">《了凡四训》通过回忆的口吻讲述人生经验。袁了凡将自己改变命运的过程娓娓道来。他认为命运可以透过修行、持续不断地做好事来改变。也就是说,真正能改变命运的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自己的心念和行为。</p><p class="ql-block">我们想一想古代的圣贤,跟我们同样是人,为什么他们能够流芳千古,而大部分普通人默默无闻,甚至于有人身败名裂?那是因为大部分的人,只贪恋声色名利、纵情肆意,背着别人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自以为只要没被人发现,只要没有揭露出来,那我就是占了便宜了,还因为这些暗地里的做法,洋洋得意。</p><p class="ql-block">在世俗生活的层面,袁了凡是了不起的,因为他矫正了中国人日常生活里,普遍存在的对命理风水的迷信,他认为这些不可取。那么他倡导了什么呢?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的人生态度,叫作我命由我不由天。</p><p class="ql-block">和很多求神拜佛的小册子不一样,《了凡四训》的可贵之处,是在这第三训里,教会了我们一些观念上的厘清。比如说辨别什么是真善,什么是伪善,怎么分辨呢?</p><p class="ql-block">那么书里还举了一个例子,说从前吕文懿公,辞掉了宰相的职位告老还乡。乡亲们仍然非常敬重他,说他是这里的泰山北斗。有一次一个人喝醉了,就把这位吕公骂了一顿,大家都很吃惊,然后我也很担心说,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但这位吕公并没有因此而发怒,反而对他的仆人说,你不要跟喝醉的人计较。这是不是很宽容呢?结果一年以后,那个喝醉骂他的人,犯了重罪锒铛入狱。吕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首先反思自己觉得很懊悔,他说如果当时我发现他品行不端,我就跟他计较将他送官治罪,让他知道,人要为自己的行为付代价,那么就可以起到小惩大戒的效用。今天,他就可能不至于重罪入狱了。当时看起来我心存厚道,不跟他计较,但是却助长了他的恶行,这就叫作弄巧成拙,存善心而做了恶事。这很值得我们反思。</p><p class="ql-block">正片:</p><p class="ql-block">你好吗?我们今天讲的书,叫作《了凡四训》。书友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常常说的命运,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每个人的命运是注定的,是否应当安于自己的命运;如果命运不是注定的,我们应该怎么改变自己的命运呢?</p><p class="ql-block">明代的一位思想家,也在思考这些问题,所以真问题从来都不孤独。这个人就用一生的思考和行动找出了答案,他就是《了凡四训》的作者,原名叫作袁表,后来改名袁黄,了凡是他给自己取的号,意思是结束凡俗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袁了凡的著作有二十几本,涉及到了农业、历法、军事、音乐、几何、佛学等等诸多领域,一看就是一个好奇心爆棚的人,那么影响最大的,就是这本《了凡四训》。书名非常地老实,就是一个叫袁了凡的人留下的家训,所谓四训是指他从四个方面,对自己的后代子孙,提出了教诲和嘱托,所以这是一本长辈写给后代子孙的人生教科书。</p><p class="ql-block">因为是写给自己家的小辈们的,所以特别地诚恳,特别地实在,和我们现在的家族中的长辈一样,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延续家风,生活顺遂,所以常常把自己的人生智慧记录下来,把人生经验分享出来,苦口婆心,想要帮孩子们少走弯路,顺顺利利地,把家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家训其实对中国人来说特别重要,我们的人生哲学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等,都最能够从一部家训中看出。这本《了凡四训》,被曾国藩列入了子侄们的必读书目,也影响了胡适、稻盛和夫等很多人,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要阅读这本书呢?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或许和当时的人有类似的困惑,在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里,想要寻找确定的答案,过好这一生。</p><p class="ql-block">我今天推荐的这版《了凡四训》译者是费勇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费老师,他是学者,也是作家,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的博导。他的代表作包括:《不焦虑的活法:金刚经修心课》等等修心课系列,还有《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我也曾跟费老师有一个对谈,讲了苏东坡,叫《作个闲人》,书友们也可以去看。</p><p class="ql-block">我要跟大家坦白一下,很多年前我翻阅过《了凡四训》,我一直认为这本书是用来算命的,所以有点不太看得上它。之所以现在愿意为大家来讲这本书,就是因为费勇先生的序文,它改变了我对这本书的偏见。</p><p class="ql-block">序文里这样写道,说千百年来,中国人最关心的人生问题,是这样两个切身的功利问题:一个是如何保平安,一个是如何获得功名利禄。但耐人寻味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既不会深入到生死、真理这样的终极层面,也不会深入到制度、道德这些社会层面,而是把它们看作个人问题,是需要自己找到解决方法的。</p><p class="ql-block">意大利有一位传教士,叫作利玛窦,他1583年到达中国的肇庆,就一直在中国旅游、观察、写作,一直到1610年他在北京去世,留下一本书叫作《中国札记》。这本书很有意思,里面就谈到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其中有一段是说,最令利玛窦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中国人信风水。</p><p class="ql-block">原文讲“一本黄历上写着每个日子适合做什么”,“这非常荒唐,而这群骗子,居然能够骗到皇帝和平民”。在利玛窦看来,这些看风水算卦的骗子,是中国的大害虫,所以他犀利地指出了中国人的信仰体系里,最低的一个层面,就是总要想着通过风水、命理、求神拜佛这些事儿,来达成趋吉避凶的目的,甚至改变自己的命</p> <p class="ql-block">樊登:朱老师写了一本新作叫作《未来学校》,我读完了以后觉得,这就是我们樊登读书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您开宗明义讲得很明白,说这本书就一个主题,叫作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这个得跟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您会得出这么确凿的一个结论呢?</p><p class="ql-block">朱永新:因为首先就是现代这个学校,它也不是人类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人类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以后,才产生的一个现代学校,那么现代学校是为什么产生呢?其实是为了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产生的。</p><p class="ql-block">樊登:就像我大学学的是金相专业,目的就是为了做热处理。还有人学焊接 ,就是为了做焊接,它就是分门别类的。</p><p class="ql-block">朱永新:对。因为最初的学校教育是为了适应这个工业化生产的人才,培养基本的读写算的能力。因为在那个时代知识,还不是像现在一种泛在化的形式,那么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所以大部分人都是文盲,都是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的。所以它需要快速地制造出拥有基本读写算的能力,所以它就把社会的教育资源集中到一个称之为学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那么它怎么样去有效地教学呢?那么它就要制定一个教育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它主要是为适应生产,为适应国家机器来需要的,它不是针对每个人的需要去产生的。那么在那样一个时代,有它的合理性。因为它可以快速地制造人才,但是它胎里的毛病,就是没有考虑每个人的需要。假设一个教室的孩子,同样的年龄,学同样的内容,它认为是合理的,其实是非常不合理的。</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们要读点哲学书?当这个世界难以改变时,哲学会给你应对生活的力量。它像星辰,照亮你孤单行走的夜路;它是温柔的安慰,足以疗愈你的痛苦;它是智慧,开解你对人生的困惑。 作者将带领我们开启一次轻松的哲学之旅,走进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尼采的精神世界。让那些因不合群、困顿和欲望引起的不如意,在哲学中找到慰藉和答案。</p> <p class="ql-block">本书作者是从业50余年的婚姻和家庭治疗师。在她看来,健康的家庭并非没有问题,而是有能力渡过危机和挑战,不让“问题”变成“难题”。所以健康的家庭往往更有“韧性”,家人之间边界清晰,既能照顾好每位成员的生活,也能尊重个体发展。</p><p class="ql-block">家庭给我们带来了人生全部的美好,同时也是绝大部分难过和委屈的来源。然而一味地抱怨原生家庭绝非明智之举,只有科学地了解家庭系统的真相,学会让自己和家人都幸福的相处之道,才能把握住我们今后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小编前排温馨提示:因本期内容较为硬核,推荐大家观看视频并结合文稿阅读,更易理解。</p><p class="ql-block">从计算机到洗衣机,从移动电话到核电站,从半导体材料到激光器,量子物理已成为现代世界的重要基石。从上世纪至今,许许多多的天才大脑围绕着量子物理做出了精彩的论述和实验。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泡利、海森堡、薛定谔……这些从小出现在课本上的名字,他们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以至于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今世界?</p><p class="ql-block">打开本期新书,你将看到量子物理在一个世纪中的迅猛发展,并体验那些杰出科学家的思维碰撞和智力交战,同时深入思考现实的本质——它究竟能否独立于观测者存在?</p> <p class="ql-block">对美好人生的定义有千万种,但好的人生其实有迹可循。《人生哲学(外二种)》就是一本来自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的美好人生指南。</p><p class="ql-block">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先生从哲学角度,与我们探讨一个个有趣的人生问题——我们对宇宙的看法,为什么会影响人生选择?如果选择过顺其自然的人生,要顺从自己的欲望吗?运气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对命运的影响有几分?他将与我们一起找到“好的人生”的标准,并告诉我们,该如何从自身力所能及的角度到达理想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现代人在生活中常常有一些“莫名奇妙”的感受:</p><p class="ql-block">•高效办公的工具越来越多,但我们的时间却依然不够用,每天快节奏地生活,陷入“内卷”的漩涡。</p><p class="ql-block">•下班后想用购物消费、刷短视频来犒劳自己,却在暂停手机操作时,感到了空虚和疲惫。</p><p class="ql-block">•想找人倾诉,却发现手机上加了很多好友,能听自己吐槽的人,却寥寥无几……</p><p class="ql-block">我们似乎越来越忙、越来越累,却离理想的幸福生活越来越远,这到底是为什么?——德国知名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在这本书中给出了回答。</p> <p class="ql-block">好不容易有了假期,为什么有的人无聊空虚,有的人怡然自乐?一个人要拥有多少财富才能获得幸福?人生的运作如同钟摆效应,打开自己的脑洞,抢先一步扼住命运的咽喉!找到幸福人生的黄金比例,终结你的虚无感!</p> <p class="ql-block">你是不是整日忙碌,但却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你不清楚如何判断互联网上哪些信息是真?哪些是假?你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该怎样过好自己的人生?如何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p><p class="ql-block">为了解答这些疑问,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徐英瑾老师,为我们带来罗伯特·所罗门和凯思林·希金斯夫妻二人的《大问题》,不仅让你学会用哲学家的视角思考问题,还能让我们学会选择,超越人生原有的视野,你所遇到的人生“大问题”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线索。</p> <p class="ql-block">在《大问题》上篇中,徐老师带领大家了解了学习哲学的意义,我们人生的意义,以及对真理的认识,可点击下方相关推荐按钮进行内容回顾。</p><p class="ql-block">在《大问题》下篇中,我们将跟随徐老师,开始探讨另外两个哲学核心问题,即“善”和“美”,以及哲学的两个衍生问题“自我”和“自由”。</p><p class="ql-block">真善美到底是什么关系?真善美可以统一吗?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联?自我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活得自由?</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们总会怀念逝去的青春?为什么我们对未来的畏惧大于期待?为什么实现了目标但还想要更多?如果人生能重来,会更好还是更坏?人生不能“撤回”,但我们可以换种解答方式。人生没有标准答案,生命的奖品也不止一种,“谢谢参与”不一定是人生常态,换种思路,每个人都可以“开盖有奖”!</p> <p class="ql-block">养生怎么吃?病了怎么吃?减肥怎么吃?怎么控糖?肉类怎么选?蔬菜吃多少?不吃水果行不行?关于生活中众多的饮食迷思,这本书将给你答案。</p> <p class="ql-block">作家毕飞宇老师说:“《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但每读一次都像在旅行,领略到从未抵达过的风景。”</p><p class="ql-block">大部分的人读完这本书之后会说读不懂,那如果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p><p class="ql-block">这次,我们邀请到国家天文台首席科学家陈学雷老师来解读易懂版的《时间简史》,在他的讲述里,从大爆炸起源说到奇点定理,从量子隧穿到路径积分,从双缝实验到霍金辐射、从黑洞无毛到宇宙监督原理,等等谜一样的物理知识,你会发现竟然可以轻松听懂这些高能科普,直观感受物理学的简洁、规整之美!</p> <p class="ql-block">总想把所有事情做好,却总是事与愿违?追求完美,却往往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为什么越努力反而越无力,越想要完美却越不完美?对完美的追求一旦越过了界限,反而会成为我们的负担。抓住人生的小确幸,摆脱完美牢笼的束缚,出手就出色,完成就完美。允许今天的不完美,能活过一天已经很“完美”!</p> <p class="ql-block">或许你被电视剧版《繁花》吸引注意到这部作品,当你开始对原著好奇,你会发现《繁花》原著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奇迹,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国内殿堂级的茅盾文学奖。</p><p class="ql-block">但是,如果只是把它读成一个风花雪月、人物爱恨情仇的故事,那就把它读小了,那就太可惜了。</p><p class="ql-block">《繁花》的背后是历史的流转交错,是上海这座城市掀起的时代波涛,是这些人物生命的翻腾。</p><p class="ql-block">阿宝,把生命紧紧握在自己的手里,哪怕孤独;汪小姐,本性深处的不甘,在时代刀锋上翻腾;李李,爱情不一定是用来实现的,而是一种遥望......</p><p class="ql-block">读《繁花》,要知道这个城市的波涛滚滚,要读出生命的灿烂和厚重。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繁花一样的世界上,体验过、努力过、付出过。</p> <p class="ql-block">上集中,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徐英瑾老师介绍了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的著作《沉思录》,简要说出了这本书的核心观点——面对难以改变的环境,我们无能为力,但可以通过改变对生活的态度来获得内心的宁静。</p><p class="ql-block">我们在现实中,又该如何实际操作呢?</p><p class="ql-block">下集中,徐英瑾老师总结出奥勒留皇帝的“9大心灵宁静法则”,通过这些法则的运用,我们将随着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的思想脚步,通往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追寻心中梦想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所谓优雅老去,是我们不仅要追求生命的长度,也要追求生命的质量;是我们知道衰老总会到来,但可以让它来得慢点,再慢点。</p><p class="ql-block">听金铂医生解读《优雅老去》,了解我们能做些什么,让衰老离我们远一些,健康靠我们近一点,让时光变得更从容些。</p> <p class="ql-block">陆游生活在南宋,那是一个渴望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让英雄寒心的时代,他一辈子都想北伐济世、收复山河,至死不渝。但在铁骨之外,陆游也有柔情,他曾得到过此生挚爱,却用余生去怀念这转瞬即逝的爱情。但哪怕历经碾压和泥泞,陆游依旧是一株高洁的梅花,在人间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缕香气。</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但它离我们并没有那么遥远。世间一切规律都在不停地变化,“道”就是表面问题背后真正的答案,是红尘滚滚、纷纭万象背后稳定的核心,把握了这个核心,你就会发现世界变得很简单。老子讲道和德实际上就是在寻求让一个人内心安定的方法。所以我们要通过读这本大书,改变自己的认知,掌握事物的终极规律,让自己变成一个智慧的人。</p> <p class="ql-block">心,五脏六腑之君主,被称为人体的“生命之泵”,我们的生命因它的跳动而鲜活,因它的停止而终止。</p><p class="ql-block">心脏病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它越来越年轻化?它由哪些危险因素引发,怎么预防?了解心脏,守护心脏健康,别等它出了问题再后悔与遗憾。</p> <p class="ql-block">怀瑾先生(1918—2012)</p><p class="ql-block">生于温州乐清的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青年时代立下接续中华文化断层的志业,躬身践行七十年。以“经史合参”的方式讲授各家典籍,不限教派门户,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为什么痛苦记忆总是闪回?为什么过去对我们的影响这么深远,曾经的伤害总是把我们死死留在原地?时间不能战胜PTSD,但痛苦可以被自愈。最大的监狱就在我们心里,不要活在对自己的禁锢中,把过去变成礼物,去拥抱心灵的自由。人生不是囚笼,每个人都可以像鸟一样飞往自己的山。自愈就是最好的治愈,过不去的坎就让它留在原地,别忘记原谅你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