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记忆——废弃的石岗旧校区重游记

爾東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让数万人近半个世纪魂牵梦绕的小镇,他们曾经在这里留下过难以忘怀的青春印记, 对他们而言,这里的故事几天几夜都讲不完,至今仍有不少曾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过的人来寻找他们的青春记忆。这个地方就是石岗。</p><p class="ql-block"> 石岗镇位于省城南昌西南50公里,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作为南昌市的文化卫星城而名噪一时。1970年,在“备战备荒”的思想指导下,南昌部分单位、工厂迁往石岗镇,使得石岗这个偏僻清静的丘陵山冈一下子热闹起来了。霎时间,一个只有2000多人的小镇,成为有20000多人的工业化城镇。 </p><p class="ql-block"> 九一三事件后,1972年10月开始,100多个单位和工厂又陆续迁回南昌市区,人口纷纷往市里回流。石岗,霎时成了一座“空城”。石岗建设“下马”,留下的2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屋和9000多平方米的“半拉子”基建房怎么办?为了保护好国家财产,利用已有房屋,1973年7月,省革委会决定在石岗开办11所中专学校。 从那以后,8所学校陆续迁往石岗,它们分别是:江西省卫生学校、江西省轻化工业学校<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省机械工业学校、江西省文艺学校、</span>江西省银行学校、<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西省交通学校</span> 、<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西省电力工业学校、江西省水利电力学校(</span>省文艺学校85年搬至南昌市下罗后,在原文艺学校的校址上开办了电影学校)<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1973年10月,江西省文艺学校第一个搬迁至石岗建校。至此,石岗地区由原来的工业城,变成了南昌的文化卫星城。</p><p class="ql-block"> 79年入银校前,有人给我介绍说这里是“小南昌”。</p> <p class="ql-block">  随着形势的变化,80年代,省属8个中专学校又陆续搬回市内,师生一批接一批离开石岗镇,石岗这座“文化城”再次成为一座“空城”,回归寂静,辉煌不再。</p> <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19,南昌西二绕城高速通车,从镇政府上高速仅约3公里路,极大的方便了石岗至南昌的通行,也许石岗的发展也将快起来。</p> <p class="ql-block">  10月13日,我应同学之邀,到这个一直想去看看的已阔别43年的地方去看了看。感觉小镇在原来的很多空地上都建起楼房,与镇外连通的路更多了,道路也修得更好,但小镇内的街道总体上还是原来的格局,没有大的变化,而通往原8校中的几个校区道路还荒废了。</p> <p class="ql-block">  卫生学校和现镇政府门前的那条街两边以前除了有卫校,没有任何单位,都是空地,现在建满了房子,已成石岗新街的主要街道,镇上仅有的几个大单位基本都在这条街上。那条街现在叫银赛路。汽车站还是原来的地方,在卫校傍边。</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由银赛路由西往东过镇政府右转,往南约200米,在路左边已经成为无名路的路口停车。</p> <p class="ql-block">  从这往东,路的左边空地便是省轻化工业学校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路的右边是民房,房主说他家这房是85年建的,从老街(小镇西南面)搬过来,现在这里是小镇东北边沿。</p> <p class="ql-block">  路的两边灌木杂草丛生</p> <p class="ql-block">  路过省机械学校</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前,似乎草木更盛</p> <p class="ql-block">  右边看见了学校围墙一角</p> <p class="ql-block">  围墙外的土路口围上了铁丝网</p> <p class="ql-block">  看见了校门,门已不是原来的门。</p> <p class="ql-block">  也看见了校门两边那两棵长了差不多50年的柏树。看过后才知道无人打理自然生长50年的柏树是这样的,那以后去名胜古迹游览时见到人家说是多少年的古柏树,有了这个作为参照系,我们心里也就大致有数了。</p> <p class="ql-block">  外面只能看到学校校门和办公房一角</p> <p class="ql-block">  43年前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进校门右边的礼堂兼食堂已经不见踪影了</p> <p class="ql-block">  男同学谈起对食堂的印象,最深的是挤在卖饭窗口抢买红烧肉的情景,当时银校食堂的红烧肉还真是货真价实。有人在看过视觉大江无人机航拍的视频后留言说“印象中银行学校伙食还是很好的!”现在想想那个时候能在学校食堂吃到货真价实的香喷喷的纯红烧肉确实很好了!印象较深的还有,虽然早餐的面食品种会轮番变花样供应,但那种几分钱一小份的黑色酱菜大头萝卜丝几乎天天都有。</p> <p class="ql-block">  在礼堂参加活动的印象,只记得第一学年的元旦或五四青年节什么时候在这观看过一次学校举办文艺晚会,当时我们这届4班的10余位男女同学舞蹈表演了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我们的明天比蜜甜》(亦或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因为这是那时的流行歌曲,加上我一同乡同学参加了表演,所以印象深刻。倒是我们班谁去表演了什么节目已经不记得了。印象很深的还记得2班班主任、我们的工商信贷课老师周老师演唱了《外婆的澎湖湾》,也是当时流行的校园歌曲。可能是绝大部分同学们之前从没听过周老师唱歌,也没想到周老师那么会唱,唱的那么好,所以当时欢呼喝彩声四起,强烈要求再来一个。周老师再唱的什么歌就不记得了,其他什么节目也没印象。</p> <p class="ql-block">  门锁着进不去,据镇上的知情人说有人在里面养了野猪。</p> <p class="ql-block">  透过门缝看到的办公房</p> <p class="ql-block">  原传达室的位置有一新的小屋,像是原传达室改建的</p> <p class="ql-block">  再往里看就只看到通往草木深处的路,其他什么也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  每与同学、校友说起里面的情景,说得多的是学校里面的那口水井,几乎每个同学都在那用尼龙绳吊着水水桶打过水,不少同学第一次没经验或不小心水桶连尼龙绳一起掉下去了,还有很多同学掉过其他东西在井里,我是掉过铁桶和钢笔下去。</p> <p class="ql-block">  沿校门口的路往东,看得见办公房整体都还在。</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东走,在围墙外可见教学楼也还在。</p> <p class="ql-block">  在不少同学的影集里还存有在这里的留影照片吧</p> <p class="ql-block">  我们那一届和下一届的同学应该还记得在教学楼前空地上看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记得那是大专班同学把学校配给他们的电视机搬到外面架上天线收看的。</p> <p class="ql-block">  对面的文艺学校除了靠路边的围墙还有长长的一段,里面什么也没有了。以前我们多次在这看过露天电影。</p> <p class="ql-block">  大门进不去,只好往回走。</p> <p class="ql-block">  很多曾经在这学习过的人来寻访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包括同学集会时集结而来,追</span>忆当年的时光,拍了不少图片和视频在线上发布。看过那些视频才知道,机械学校是遗存校舍最多、最完整的校区。其中有视觉大江的无人机视频给人印象深刻,有不少人点赞和留言。我对视频里面的画面除了几个机械学校的镜头其他那那是哪也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  去机械学校看看吧。那里也曾留下过我们的足迹,除了在那看过电影,最后一个学期几次晚自习后还和同学一起到他们食堂吃过夜宵。</p> <p class="ql-block">  机械学校的校门在当时还是挺气派的,印象中是8校中最好的校门。可见当时在这办厂的工厂也是规模大且很有实力的,承接此址办学的机械学校主管部门财力应该也最雄厚。想必也是,当年,方方面面提要实现“机械化”,国家的部委设置里光机械工业部就有8个,史称“八机共存”,后来有人称之为“天龙八部”。可见当年对机械工业的重视,对机械学校办学的重视。当年的“天龙八部”包括了民用机械工业、核工业、航空工业、电子工业、兵器工业、船舶工业、航天工业等。</p> <p class="ql-block">  大门左边墙上还有已退色的红色标语可见,写的是:勤学习,苦钻研,奋发图强创大业。其中“勤”字用的是现已废除的简化字,井字傍边加个力字。标语字体也是那时流行的美术宋体字,不现在的国标宋体。</p> <p class="ql-block">  大门右边墙上的字已不见了,不知谁能想出当年写的下朕是什么句子。</p> <p class="ql-block">  校门水泥柱上还有门牌号,“育林路1”几个字依然清晰可见。由此可见,轻化工业学校的校门不在这条路上,是朝北。如今这条路竟然成了无名路,校区荒废了还情有可原,连路名都搞没了,也足见石岗确实是没落了。</p> <p class="ql-block">  校门铁框上的齿轮造形应该也是代表机械的意思吧</p> <p class="ql-block">  进门左边是传达室</p> <p class="ql-block">  传达室外墙上的水泥黑板还在。在那个年代,好像每个单位的传达室外面都有黑板,用来写通知。学校传达室黑板上的通知,比如说学生的邮政汇款或挂号信到了,传达室的师傅就会把同学的名字写在上面,通知大家来领取。</p> <p class="ql-block">  往里走,见左边是一栋一栋的房子,最先看到的一栋已经是残垣断壁了。</p> <p class="ql-block">  走近里面一间看,是当年那种没有厨卫的一两室一厅结构的房间。这应该是教师住房。</p> <p class="ql-block">  打开的入户门是未打开的锁连锁扣板一起打开的,连同固定锁扣的镙丝钉一起拔了出来,说明当年最后入室者是破门而入的,是户主搬家时找不到钥匙,还是房子搬空后他人破门而入就不得而知了。看吧,一张简单的图片也能说明是有故事的。</p> <p class="ql-block">  这种壁柜也是当年的特色,不单住房有,有很多办公房也有这种壁柜。</p> <p class="ql-block">  装在窗户横樑上的拉线开关连拉线都还完整存在。</p> <p class="ql-block">  房顶已经没有了,电灯的接线瓷盒从房樑上脱下来,挂在电线上悬在半空中。</p> <p class="ql-block">  挂窗帘的电线还在</p> <p class="ql-block">  窗帘挂钩还在</p> <p class="ql-block">  窗帘布则只剩下一点点腐烂后凝结的布末子。</p> <p class="ql-block">  砖墙上的粉墙部分大部分在脱壳掉落。</p> <p class="ql-block">  后面这一栋一栋的都被杂草树木严严实实的包围着,情形也大致如此。</p> <p class="ql-block">  这是走进来看到的左边的最后一栋楼,左边往里走看到已有围墙隔离。来的路上看到路边的围墙开砌了一个大门,有人在里面养鸡。</p> <p class="ql-block">  这是走进来右边看到的一栋二层楼房,应该是办公用房。</p> <p class="ql-block">  这是正对校门的长长的三层楼房,应该是他们的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  教学楼和办公楼之间的空地上也是杂草丛生。</p> <p class="ql-block">  出校门向西往回走,从路边围墙处新开的门进去,这就是被隔离出来养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养鸡的地方和前面看到的房子应该就是机械学校石岗旧扯校区全部遗存的校舍了。我想如果进得去银校旧址里面看,如果那些校舍都还在,境况大致也就如此吧。</p> <p class="ql-block">  这么一小块地方,走走看看用不到一小时,但石岗这一小块地方却是数万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这里度过的地方,留下了太多的难以忘怀的记忆。我这里也只是表层的一点触景回忆式的记录。尽管时移世易,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这里已残破不堪,令人不忍目睹,但每当想起在这里度过的美好时光,在这里结下的同学情师生情,说不完道不尽的陈情往事,对这里仍然是充满了深深的怀念。这里仍然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心中永恒的圣地,无论何时,回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感动和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