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时光怎样流变,在所有爱古建人的眼中,山西永远是一帧百看不厌的风景。<div> 由太原北上到大同,再由大同南下回太原,一千二百公里的路程似乎跨越了千年,那些保存至今的遗址遗迹、古城大院、古塔古墓、佛道圣地、彩塑壁画、彩陶瓷器等,无一不是中华历史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山西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连绵不断的历史见证。</div><div> 正如始建于公元491年的大同浑源悬空寺,“悬挂”在北岳恒山之上,1500年以来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好似一位两鬓花白的耄耋老人,他存世的每一秒都弥足珍贵。</div> 悬空寺离地面高度约90多米,相当于三十多层高楼。因为太火,旺季时游览悬空寺需要半夜十二点抢登临票,否则只能在山下远眺,没办法登临。<br> 悬空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建筑奇迹之一,诗仙李白当年登悬空寺的时候都吓得俩腿直哆嗦,甚至在留下“壮观”二字时还多了一点。据说当时李白登临悬空寺以后,被悬空寺雄奇景象震惊,难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便在“壮”字上重重加了一个点,意思是比壮观还要再多一点儿。李白给黄梅县江心寺写的千古名诗《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形容悬空寺倒是很恰当。 悬空寺拥有世界上最小的山门,里面的楼梯踩上去也是半个脚悬空在外。 寺院的护栏只能到成年男士膝盖之下,难怪有女士爬上悬空寺后瑟瑟发抖、止步不前。 <div> 浑源县民间有句俚语,叫做“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但真正撑起悬空寺的,真是这一根一根风一吹都哆哆嗦嗦的柱子吗?其实不是!<br> 照片中,每层下一根根插在岩石里的飞梁,才是整个悬空寺的主要支撑点。千万不要小看横梁,这里边蕴含了大大的智慧。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对悬空寺进行整修时,工人发现想要拆除破旧的横梁,却怎么使劲儿也没有办法把它从岩石中拔出来。后来经过研究发现,原来古人在修建悬空寺时,在崖壁上故意将孔打成头小肚子大,然后在里边放一个木楔子,再用外力把横梁使劲怼进去。里面的木楔子会让横梁劈开,充满整个内部空间。因此锤力越大,它在里边咬合就越紧,相当于中国古代最早的膨胀螺栓。而外边儿的一根一根晃悠晃悠的柱子也只能算是悬空寺的第二重保险。<br> 整个悬空寺全部采用的是榫卯斗拱的木质结构,1500多年了。这些木头却不会腐朽,这跟它的木头材质有很大的关系。它们全部都是铁杉木,而且是被桐油泡过的,所以它可以防腐防虫,同时悬空寺是建在这个山坳里边,每天的日晒时间只有2~3个小时,这样很好地防止了木头的氧化。可以说古人在建造寺庙的时候,方方面面各种小细节都想到了。</div> 在登临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这个地方几乎没有一丝风。据了解,悬空寺后边的山壁是经过人工雕琢的,悬空寺等于凹进了山体里,于是整个寺院风吹不着,雨也淋不着。 这里是悬空寺的纯阳宫,木龛正中是山西人吕洞宾老师,他是八仙里边儿的纯阳真人,本着对老师的尊重没有拍照。很多人对纯阳宫里的床铺感兴趣,据说当年诗仙李白来悬空寺时,就睡在这张床铺上。 悬空寺一千五百年仍然悬于山间不倒,除了它独特的建筑结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避免了战火的摧毁。这其中的原因就在寺中的三教殿。<div> 三教殿供奉的是儒释道三位教派的创始人,即孔子、释迦摩尼和老子。它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体现了华夏文明的包容与和谐。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皇帝的统治都离不开儒释道,因此不管朝代如何更替,悬空寺都能够包容,这就是悬空寺能够免遭战火侵扰的重要原因。</div> 悬空寺整体面积不大,但里边儿奇妙的东西非常多,例如世界上最小的大雄宝殿,还有照片中的这个山洞石台。<div> 这座石台旁有上下两条路围成一个环形,空气到了这里能够快速旋转起来,这便是悬空寺唯一一处感觉有风的地方,空气旋转保证了石台的凉爽干燥,古人有些剩菜剩饭就存放在这里,能一定程度保持食物的新鲜,跟冰箱一样。</div><div> 登临悬空寺,一个疑问一直萦绕在脑海:究竟是谁建的这座建筑?我在寺院看到一座石刻,上面刻着“公输天巧”。公输是鲁班的姓氏,但悬空寺不是鲁班建的,这四个字是比喻悬空寺就像是鲁班修建的一样巧夺天工。这里有个传说,当初在修建寺院时,很多人都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建造的办法,后来一天晚上,建筑师梦见了祖师爷鲁班,只见祖师爷一言不发,只是指着房梁上的蜘蛛网。建筑师立刻就领会了意思,采用借力的原理建造了悬空寺。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这样一句顺口溜:悬空寺寺悬空,神奇绝妙在天空。神仙指点蜘蛛网,金龙峡口现神宫。</div><div> 这里是琅琊榜里江左梅郎梅长松所隐居的琅州,悬空寺也是金庸老先生笔下令狐冲所居住的地方。它以它悠久的历史和奇玄巧的建筑特色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游人。</div><div> 鲜为人知的是,在我国悬空寺共有7处,其中北方有5座,分别是山西恒山悬空寺、河北苍岩山悬空寺、河南淇县朝阳悬空寺、陕西榆林悬空寺石窟、青海西宁悬空寺;南方有2座,分别是江南悬空寺大慈岩、云南西山悬空寺。当然山西恒山悬空寺无疑也是全国最出名的一座。</div> 恒山是五岳之一,其历史悠久,《尚书·帝典》曰:“有舜“十有一月朔,巡狩至北岳”。北岳即指恒山。在《尚书·禹贡·导山》记载秦始皇东巡时过“太行、恒山风景名胜区,至于碣石,入于海”。秦始皇走太行、恒山到碣石,时至今日,太行、恒山的名称依然如此,说明北岳之山恒亘绵长。《禹贡》曰“太行恒山”。《尔雅》称:“恒山为北岳”。也就是说远在秦汉时,恒山就已经称之为北岳了。 恒山虽不险不奇,但绝对称得上是雄俊伟岸。可以选择了索道上山,摆渡车下山。基本上整个路线都逛到了。从索道下来走到登顶还是有点远的,而且有一些地方楼梯很陡。 恒山是道教名山,因此山中庙宇尽是道观,例如纯阳宫、贞元殿等,还有许多和张果老有关的传说,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故事就发生在恒山。此处为会仙府,又名集仙洞,自古为仙人炼丹之处。正中供奉福、禄、寿三星,两侧为上中下八洞神仙。 远眺北岳庙。北岳庙为恒宗殿,又称贞元殿,俗称朝殿,殿前有陡峭的103级台阶供人攀爬朝拜,它构筑于天峰岭南坡半山腰上,北倚绝壁,面临山谷,依坡而起,雄伟壮观。建于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501~1502年),是恒山庙群中最为宏伟的一座。 石刻“恒宗极天”,这是登顶前的一处著名景点。 在贞元殿拜过恒山之神,继续沿台阶上行,来到一处崖壁旁,这里有一座凉亭,名为邀幽亭,此后便是最后一段最艰苦的登山石阶。爬山最怕的就是这种连绵不绝的台阶,完全没有喘气的机会。这里被称作恒顶,只有矮小的灌木,人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好在路程不长,只15分钟便能登顶。<div> 天峰岭便是恒山主峰。登上主峰心中还有些成就感,一年不到里登上了西岳华山和北岳恒山,五岳已经征服了两个,这对曾经不爱登山的我,对未来又有所期待。</div> 一个上午的时间,登临了悬空寺又登顶了恒山,身体上会有所疲惫,但登高眺望,俯瞰山脚下的浑源县显得格外开阔平坦,顿感自然之壮丽、天地之广阔、人生之渺小,也会有超脱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感。 下了恒山,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了大同地域,向五台山出发。<div> 有人说,一次五台山,缘起五百年。古书记载:太行北余,方五百里,称其五台。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说:“东方有国,名曰震旦,其土有山,号曰清凉。”清凉山就是五台山的别称。</div><div> 五台山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其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在2000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也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共处的佛教道场。它不仅是三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俗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中国佛教史以及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div><div> 五台山不是一座山,是由五座平均海拔2000米的山峰组成。五座山峰在经历抬升和长时间的流水冲刷,发育成了典型的冰缘地貌,形成了清凉高寒的气候条件。这正好与佛经中的清凉山、五顶山等文殊菩萨传法的道场相吻合。</div><div> 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尊奉文殊菩萨,视五台山为佛教圣地。中国历史上的9位皇帝,先后18次至五台山巡幸拜佛、拈香典礼、举行法会,为五台山建寺赐物不计其数,使五台山保留了丰富的皇家文化,保证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传承。</div> 这趟晋北之旅,我将五台山定位必走行程。其实进五台山并不便捷,无论是北线、西线、南线,都要提前半夜预约抢车辆进山票,否则只能将车辆停在停车场,乘坐景区大交通。<div> 好在我预约到了车辆进山票,北线的山路曲折,但美景不计其数,既有大好河山的壮美,又有云雾升腾的幽先,还有只属于北线的狐狸松鼠灵动跳跃的可爱。马匹、牛羊在山路上慢慢走着,我也是走走停停,既观景也休息,我想,五台山不仅是心灵的净土更是智慧的殿堂,我作为旅者,虽不拜佛,但怀着敬佛和礼佛的心境,踏上这块陌生而神奇的土地,沿着朝圣者的足迹,将流连于名刹古寺之间,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充满了无限的期待。</div> 卸下行李,我顾不上今天爬山的疲惫,前往黛螺顶。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处与该山峰同名的黛螺顶古刹,相当于一幢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想要登顶,绝非举足之劳。<div> 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辅成,全程共计1080个台阶。1080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据僧人们讲,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div><div> 我被山脚下的商贩指错了道,没有走大智路,走到了北坡登山道,虽然坡度比较平缓,但有点绕远,距离相对较长些。看来我还不够聪慧,没有资格走大智路。</div> 黛螺顶古刹里,有一座五方文殊殿,供奉着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方文殊铜像,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拜文殊菩萨被称为“朝台”,在黛螺顶朝拜,被称为“小朝台”。<div> 这些年来,我给自己约法三章:对于作为佛寺供人朝拜的佛像,出于尊敬我是不拍照的;对作为文物供人观赏的佛像,我会拍一些照片留念。</div> 当天晚上,我报名参加旅行社朝台项目,第二天与善男信女同车前往五个台顶,他们朝拜,我去参观。这就是所谓的“大朝台”。<div> 很多虔诚的信徒会走上三天三夜登上五座山峰去朝拜,五台山的一些公司便形成了商业项目,专门有熟悉附近用膳、挂单(睡觉)的领队,带着信徒去朝台。还有一些更加虔诚的信徒,在朝台过程中行三跪九叩之礼,信仰和毅力让人务必钦佩。</div> 哪知第二天整个五台山下了大雾,车辆极其难走,好在司机是常年穿梭五台山的专业师傅,对这样的天气见怪不怪。我们先来到东台顶供奉聪明文殊的望海寺。望海寺的“望海”,来自于观望云海之意,这里是观看日出和云海的地方,可惜今天的天气让人有些遗憾。 望海寺的古大雄宝殿,砖石堆砌,据说始于隋朝,内里人气一般,老和尚自得其乐。 新建的大雄宝殿人气十足,据说聪明文殊是拜求学业的菩萨,很多学生家长都向菩萨保佑孩子的学业。 大雾天气,会车也是非常困难。 北台顶供奉无垢文殊的灵应寺,据说恋爱、结婚在此许愿非常灵验。 澡浴池,据说是文殊菩萨洗澡的地方。<div> 司机10点半建议我们在这里花30块钱吃自助午餐。</div> 中台顶供奉孺童文殊的演教寺,但这里有免费的斋饭。 途中司机停车收费让我们参观吉祥寺。 西台顶供奉狮子吼文殊的大护国文殊寺,俗称“狮子窝”。这里的琉璃塔让人印象深刻。 南台顶供奉智慧文殊的普济寺。 里面有个古文殊洞,供奉一座斗战胜佛。多年来佛像熏黑了墙壁,很多人在此留下了掌印。(拍掌会被老和尚骂) 游览完“大朝台”,普济寺的信徒转塔祈福的画面印象深刻,我不禁想到了仓央嘉措《那一世》里的名句——<div>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div> 回到五台山的台怀镇,才下午四点,利用剩余两个小时的时间走一走核心景区的部分寺庙,真切感受到五台山所谓的“一部佛国史,百座艺术宫”。它不仅有艺术丰富多彩的佛教造像,还有诸多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 大文殊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并在道光元年进行了重建,是五台山佛教活动的重要中心,并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重建和扩建。 殊像寺是五台山一座非常重要的寺庙,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该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是青庙十大寺之一。<br> 殊像寺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五爷庙因寺内供有五龙王,人们称为广济龙王庙,俗称五爷庙;又因旁文殊殿内供有万尊泥塑贴金小佛像,又称此为万佛阁。万佛阁修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当时,仅有东殿(文殊殿)是塔院寺的属庙。清代时,又增建了北殿(龙王殿),并由青庙(汉传佛教)改为黄庙(藏传佛教),成为独立寺。<div> 五爷庙是五台山主要寺庙中面积最小,但因为民间传说龙王第五儿子五爷有求必应,因此五爷庙是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祈福人数最多香火最旺的场所,上五台山烧香的人大部分都是冲着五爷庙去。</div> 塔院寺,内有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大白塔,目前还在修缮,没有见其真容比较遗憾。<br> 作为释迦牟尼佛祖的真身舍利塔,大白塔在五台山有着极其尊崇的地位。它凝结了上至皇帝、后妃,下至高僧、巧匠的虔诚和智慧,还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是五台山2000年佛教发展史的伟大丰碑,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核心支点和地标性建筑,因此被称为“清凉第一胜境”。<br> 从明万历七年(1579)万历皇帝下旨将显通寺的塔院扩建为塔院寺直到现在,塔院寺作为一座独立的寺院,已经发展成为汉、满、蒙、藏各族人民共同敬仰的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青庙之一。清朝时,蒙、藏人民朝拜五台山,第一站就是朝觐塔院寺的五大胜迹,也就是寺前的杂花园和寺院中的大白塔、文殊发塔、佛足碑、转轮藏。现在除杂花园早已荒废外,其他四大胜迹依旧风采不减。 普化寺,创建于明代,原名帝释宫,明末改名为玉皇庙。清末重建,更名为普化寺,为佛道合一的寺观,现为佛教寺院。它被评为“最受旅客欢迎的寺院”。<div> 寺庙里向旅客提供斋饭,如果吃自助餐,大概是38元,如果跟师傅一起用膳,如果没记错是15元。</div> 我原本想吃自助餐,但因为好奇,想看一下师傅吃的是啥,就被一位和尚师傅按在座椅上,还让我不要说话,然后给了我碗筷碟让我自己打菜,无非是大白菜粉丝茄子豆角杂烩啥的,于是稀里糊涂就在师傅的食堂用了一顿餐。<div> 普化寺是一座以砖石雕刻和木雕艺术为特色,并具有园林风格的寺院,寺庙四处可见的石壁雕刻,精美且别具一格,每一笔每一划均展示中国古建筑的精湛技艺。</div> 走出普化寺,已是傍晚。台怀镇旁的溪水潺潺,远山云雾缭绕,似仙似凡,即使傍晚,呼吸一口空气也感到无比清新,让人身心务必放空倍感轻盈。 新的一天,游览五台山核心区的寺院。广化寺原为五台山的华严道场,后为章嘉活佛五处之一,也是五台山“黄庙十大寺”之一,号称五台山最美寺院,是摄影爱好者聚集之地。<br> 大雄宝殿上匾“得大自在”,这在佛教中意味着消除一切违缘障碍、疾病、灾难,能够令他人敬爱,具有大威势,获得财富和福报,所求如愿,使世界和平,吉祥如意。 广化寺地藏殿,最美藏式佛塔。塔身由青石雕成,雕刻美轮美奂,十分精致典雅。 十方堂,又名广仁寺,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十方堂文殊殿内藏有卷帙浩繁的藏经,包括珍贵文物道光版藏文经甘珠尔经108卷,西方文大藏经一部,清藏数千卷,明藏数千卷,华严经155卷,华严疏抄670卷。 白塔如果修缮好,这块地方红白相间,配着蓝天的色彩,画面将特别和谐。 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最好的大型寺庙之一,在于显通寺和十方堂之间,它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在做太子时所生的独生子,后来的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密行第一”之称的罗睺罗。<div> 罗睺寺完整无损,是五台山佛教黄庙中很有影响的寺院。在第四座大殿里,有寺内最吸引人的景观——“开花现佛”。开花现佛是一套木构装置系统,佛坛上刻有水浪图案,图案上塑有24诸天和18罗汉。圆盘正中,安装有高达丈余的一朵莲花,4尊佛像端坐于内,8片花瓣时开时合。随着花瓣的开合,转盘上的18罗汉过江也随之旋转起来。</div> 在五台山诸寺庙中,这个独创十分引人,是寺内一宗奇观。 显通寺,又称大显通寺、大孚灵鹫寺、花园寺、大华严寺、大吉祥显通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永明寺,是五台山规模大、历史悠久的寺院,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全山寺院之首,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div> 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华严寺"。明初重建,太祖赐额 "大显通寺"。</div> 显通寺的大雄宝殿。 无梁殿,卷门无梁,典型的明代建筑。 无梁殿里的佛像背景。 从无梁殿眺望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 大圆照寺位于显通寺钟楼对面,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来到中国宣扬佛法,为了纪念他,明宣宗下旨在五台山修建了这座寺庙。寺后院内有一座白色的喇嘛塔,高五丈,四角各设小塔,造型奇特,但因在修缮,暂不开放。 广宗寺始建于明正德二年,清代重修。该寺俗称铜瓦殿,寺院落成时,明武宗还送上一匾,上书“敕建广宗寺”故名。<br> 在寺内东北隅还有1座法尊法师灵骨塔,塔高6米,围基10米,通身砖筑,外涂白垩,洁净雪亮。<br> 塔身正面嵌一石刻塔铭,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写的“翻经沙门法尊法师灵骨塔”,字体圆润活泼,秀丽遒劲。该塔端庄大方,朴素典雅,是一座白色的覆钵式墓塔,为汉藏文化交流的结晶。 菩萨顶坐落在台怀镇灵鹫峰上,是五台山10座黄庙(喇嘛庙)中的首府庙。由于建筑雄伟、金碧辉煌,远看好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因此人们又称其为“喇嘛宫”。<div> 菩萨顶初名“真容院”,后被赐名“大文殊寺”。寺庙绚丽多彩,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div><div> 菩萨顶前有108级台阶,气势宏伟,仿佛一架 “天梯”,垂直高度为19.5米,宽5.1米,坡度为50度,用花岗岩条石砌成,规格严整,敦实坚固。两旁是一米多高的砖砌花格栏墙,墙顶部呈波浪状。踏完108级石阶,到达“人天相接处”的最高层,耸立着一座雄伟多姿、绚丽多彩的木牌楼,上书康熙皇帝“灵峰胜境”四个字,牌匾正中上方有御印“康熙之宝”。其字骨力强劲,神韵脱俗,为书法艺术之珍品,这座木牌楼堪称“五台山木牌楼之最”。</div> 菩萨顶的大雄宝殿,前有康熙、乾隆等多位皇帝的御碑。 文殊殿是一座典型的宫殿建筑,它最引人注目的是享誉全国的滴水檐。每年的春夏秋之季,不仅雨天滴水如流,就是晴天、旱天也滴答不断,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大殿四周挂起了一道璀璨的珠帘,呈现出“檐飞花雨阶前落,地涌莲花石上生”的胜景。久而久之,竟然水滴石穿,把大殿四周的石阶和石板穿出了一大圈蜂窝状的小坑,最深的地方有5厘米多。 御碑院里的御碑,刻着乾隆皇帝历次下榻菩萨顶用汉满蒙藏文书写的文章。 从菩萨顶眺望台怀镇。 这是当地的特产葱炒台蘑,台蘑生长在高山,季节性食品,营养价值高,不易养殖,因此价格较高。我一个人吃,点不了几个菜,于是就点了一盘葱炒台蘑,一碗饭,便准备下山。<div> 五台山三天,为了尊重佛教信徒的信仰,全程吃素,就连黛螺顶下山后晚饭餐厅德克士,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只售素肉的德克士快餐店。</div> 离开台怀镇,便是告别五台山。沿南线从两千五百米的海拔回到五六百米海拔的平原,沿途山路解锁了几处比较有名的景点。<br> 首先来到的是明月池。明月池(原名观海寺)创建于北魏,属五台山历史悠久的古刹,寺体坐北向南,现存有大雄宝殿、金刚菩萨殿,两侧配以僧房,围成一处方院,寺内有一小水池,据《清凉山志》记载,曾有人在漆黑的夜里,看见池内有明月,人们以为菩萨显灵,观海寺因此逐渐被改称为明月池。<div> 明代高僧启智曾赞叹道:“观池中月,生大海情,现大海景。”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明月池的独特之处,也揭示了其名字“观海寺”的由来。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大海的宽广与深邃,也可以领略到佛教文化的博大与精深。</div><div> 明月池传说很邪乎,据说一个人往池中观望,不同的人都能够看到不同的景象。有的人能够看到自己的前世,有的人能看到自己的后世,还有的人能看到幻象和菩萨。<br> 观看明月池的人很多,要排队,每个人观看的时间很少。我在排队时曾亲眼所见有的人观看完后笑着走出来,网上也有说有的人看完后哭得难以自持。<br> 当然,每个人的造化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不过大多数人是什么也看不到的,黑洞洞的一片。</div> 五台山金阁寺是一定要去的,它位于五台山风景区内,海拔1900米,是五台山除了台顶寺庙外地势最高的寺庙。<div> 金阁寺的初建时间虽然说法不一,但普遍认为是由不空三藏的弟子含光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创建。</div> 同样,在日本京都也有一座同名的金阁寺。我也曾去过京都金阁寺里游览,并将两座文化遗产外观进行了对比,同样的金碧辉煌,一座是雕梁画栋,一座是清新质朴,但总体看来,还是中国的金阁寺看得亲切而惹人喜爱,毕竟是自己民族的东西。 大雄宝殿,高二层,面阔五间20.8米,进深六椽12.2米,前出廊,硬山顶,建筑面积234平方米。前檐五间设六抹槅扇。殿内供三世佛,泥塑贴金。两侧为十八罗汉,姿态各异,骨像奇特。<div> 金阁寺的建筑独具特色,汉藏两种风格各表露着它的独特。建筑参照印度那烂陀寺的样式(那烂陀寺是古印度规模最宏大的佛寺和佛教最高学府),又结合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div> 要问那座建筑是中国第一国宝?它就是曾1000多年无人问津,一度成为全中国最孤独的一座古建筑——佛光寺。<br> 走进五台山的佛光寺,如同梦回大唐。1937年日本学者曾公开表示,中国已经没有唐代建筑了,要想看唐代建筑,得去京都和奈良。闻此言,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和纪玉堂在敦煌61窟中的《五台山图》“大佛光寺”壁画的指引下,骑着驮骡来到五台山寻找画中的唐代古寺。<br> 夫妻俩为了寻访古建筑,几乎透支了所有经历,终于在五台山的豆村附近看到了佛光真容禅寺,而寺中的东大殿也证明了国内必有唐构。 自古以来,佛寺大殿的建造年代大多会用墨书写于脊檩,也就是木屋架上最顶端的一根横木上。为了确认佛光寺东大殿的建造年代,他们爬上拿着手电,踩着数寸厚的灰尘,迎面遇到蝙蝠群也没有退缩,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找到脊檩上的墨渍。 这时,他们想到了梁栿下方还有题记可以证明,于是林徽因先生在距离地面7米的梁栿看到了墨字,和殿前唐大中11年建造的经幢时间完全一致。夫妻二人当时热泪盈眶,他们在深山里终于找寻到了遥远的盛唐。<br> 直到今天,这座大殿依然保留了1100多年前的样子,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唐代殿堂式的木结构建筑。 佛光寺东大殿是整个建筑群中最主要的建筑,它位于三级平台的最高处。东大殿的面阔7间进深4间,屋顶样式为庑殿顶,平面用金箱斗底槽的形式。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巨大的斗拱式的屋檐,伸出墙体之外两米多远,就像大鹏展翅一般鹰击长空,居高临下地守望着远方的旷野村庄和山峦,有一股胸怀天地、海纳百川的盛唐磅礴气势。<br> 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栱是七铺座斗栱,它代表了特别高的等级。宋代的《营造法式》记载,出挑的斗栱从四铺座起,最高到八铺座就不会再往外出挑了,而八铺座斗栱在现存的外檐铺座里面并不存在,虽然文献里有记载一些相应的案例,但是宋代《营造法式》之前的九世纪,像八部座这么高规格的斗栱也是非常罕见的,现实存物中七部座斗拱也独有佛光寺东大殿一座。 走进大殿,里面有35尊唐代的塑像,我国现存的唐代塑像一共有80多尊,仅仅佛光寺就占了将近一半儿。 在众多佛像中有一尊不起眼的小塑像,她就是1000年前决定重修佛光寺的人——宁公遇夫人,这座佛殿就是由唐代名叫宁公遇的女子捐献的。千年之后,第一个发现她的也是一位传奇的女子林徽因,所以梁思成就特别激动地写下了: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一个伟大的女人发现了另一个伟大的女人。 而梁思成先生也把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木构、唐代壁画、唐代塑像和唐代墨书题记称为“唐代四绝”。游览佛光寺东大殿,即使大门上历朝历代游客的题记涂鸦都会让你为这个古老文明的前世今生而感动。<br> 文物是有灵的。这座充盈着古朴气味的建筑历经战乱依然屹立不倒,我相信,孤独地在遥远的深山中等候了我一千多年,终将我的气息融入到大殿千百年的气息中,让我与千年文明融为一体。 这里就是中国现存最早,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却藏于乡野,常常空无一人,很难想象这样最重磅的全国第一批国宝却如此低调,这就是山西省五台县的南禅寺。<br> 说起南禅寺,恐怕很多人第一想到的都是无锡南禅寺,甚至是京都南禅寺。在知名搜索引擎上,国内外一共有7座南禅寺,而五台县的南禅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就是这样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寺庙,却顶着中国第一古建的名号。早在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在五台山外发现了有中国第一国宝之称的佛光寺,打破了当时日本学者对于中国大地上找不到唐代木构建筑的断言,没想到发现后没几天,七七事变爆发,梁林团队与距离佛光寺仅有50公里的南禅寺擦肩而过。<div> 南禅寺是民间出资修建的,在规模上远不及皇家出资建造的佛光寺,但是中国现存的三座唐代木构建筑中,只有南禅寺的建造年份是7开头的。<br></div> 南禅寺的大佛殿看起来比佛光寺的东大殿小很多。它面阔和进深均仅有三间,单檐、歇山、九脊顶,从高空看略近方形。房梁上的鸱吻并不是唐代原物,而是上个世纪70年代根据渤海国上京鸱尾复刻的新鸱吻。即便如此,大唐的古朴浑雄的气息也没有因为规模而减少分毫。据说南禅寺的屋顶是中国古建筑中坡度最平缓的屋顶,这也是唐代建筑的特征之一,与佛光寺的屋顶是一脉相承。 斯翼如飞,抬头仰视南禅寺大殿的一角,给人以炫目的美感,它没有补间铺坐,柱头斗栱五铺座,双抄、单拱、偷心造,并将缴背直接伸出檐外做耍头,并削成了批竹形,古朴端庄。虽然说没有佛光寺柱头斗拱七铺座的张扬豪迈,但也符合古时民间建筑的斗拱形制。 大气深远的屋顶由粗壮的岩柱和毫不夸张的斗拱支撑着,殿四周施檐柱12根,西山施抹楞方柱3根,它均为当时的原物。屋檐下辐射出的椽子,结构古朴,刚劲有力,破空而出的姿态让人仿佛感受到一丝大唐的天际线。 走进殿内会发现没有柱子,也没有天花板。梁架制作高敞宽大又极为简练,这种工艺也充分体现了唐代中期大型木构建筑的特色。它虽然经历了1200多年的沧桑巨变,至今却仍然安然无恙,风韵犹存,令人不得不佩服唐代木结构建筑的超高水准。<br> 再看店内这个“凹”字形的佛坛上释迦摩尼及其弟子等17尊彩塑。这些塑像姿态自然而若动,表情逼真有神、丰满优美、夸张适度,衣纹简练准确,和谐流畅,一个个栩栩如生,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给人一种实感和动感。唐代的塑像从初期着重表现力量以及凝重沉郁的神态,逐渐过渡到崇尚现实的美学原则,构成了一种含蓄朦胧的美感。同时又通过他恬静的神情,表现出怜悯关怀世间的情怀。 世人皆知五台山,却不知滹沱河旁的南禅寺。由于地理位置实在是太过偏僻,又是村中小庙,所以它很幸运地躲过了唐代灭佛运动,免于被毁。只是它在古代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它的修建至今还是一个谜,出资人是谁,修建人是谁,也无从考证。但让人震惊的是,1999年11月24日,3名歹徒闯进南禅寺,将保管人员打伤捆绑,割断电话线,砸开佛殿的门锁,大殿里唐代佛像被挖开,寺内的宝物被偷走,文殊菩萨的后背也被掏开。其余几尊佛像也同样遭到了破坏,唐代特有的两尊最美丽的“似宫娃”供养菩萨被锯断劫走,狮童塑像也从脚跟处被掰断劫走。看南禅寺的资料才知道,殿内原来还有石塔一座、石狮及角兽一块均是唐代之物,在2011年也被盗走。同一时期,山西多处文物都遭到了抢劫,多名文物保管员被打伤,圄于当时条件,绝大部分文物至今都不知流落何处,难以追回。 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是我们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了保护这宝贵的财富,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文物的重要性和保护的紧迫性,意识到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传承文明。 离开南禅寺,行走在蜿蜒曲折的乡道,前往定襄县的洪福寺。洪福寺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外部的围墙,它是黄土夯筑的城墙。整座寺庙就像是一个精致的微型城堡。走进山门,墙上两侧是清康熙五十七年和清咸丰时期对洪福寺修复的说明,以及捐资人的名单。 当走出小小的庙门,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正殿、配殿和左殿等建筑一应俱全,毫无拥挤之感,古朴沧桑的一进式院落展现在眼前。<br> 洪福寺到底是哪一年修建的啊,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寺院里的七通古石碑都清楚的记载着每一次修葺的详情,其中一通金代的经幢上已经明确说明,在宋朝宣和年间就已经有此寺,而且它在宋元明清时期是五台山南麓的重要寺院。清朝初期寺院的规模极其庞大。<div> 历经千年,洪福寺的诸多建筑毁于兵险灾乱。现在仅存的正殿和东配殿还保存完好,也成为历史的见证。正殿面阔五间,是金代的建筑,檐下的斗栱为六铺座、单超、双下昂,五间的斗拱,每间一朵出硕大的斜栱,就像是盛开的花朵一样,这样就是典型的宋金时代的建筑形式。正殿匾额上面写着“毗卢真境”,是清朝道光九年本村李航所写。</div> 进大殿后,殿内的梁架规整,都是砌上露明造,用材较大,砍销规整,是金代建筑的原构件。砖砌的佛坛上供奉着有装饰精美背光的华严三圣,大殿正中央释迦摩尼佛,这种包金的塑像以及佛像的背光是极为复杂,这些工艺都盛传于明代,它是改变了宋朝简洁明了、朴实无华的特点。右手边是一尊红脸文殊菩萨,全国仅此一尊,另一边是普贤菩萨。在常规的寺庙里,文殊骑青狮,普贤骑白象,而在这里,他们的坐骑都变得很小,并且被藏在须弥座的捆门里,也算是全国唯一。<br> 释迦摩尼两侧的弟子是年长的迦叶和年轻的阿难,在任何一家寺庙里面看到的迦叶都是低着头,双手合十的,而这一尊,他的面部表情好像是在跟佛祖诉说着什么,手里还在比划着,这种造型使佛像造像更加生活化,也算是全国唯一。<br> 再看两位胁侍菩萨,特别的美,几乎没有宗教色彩,就像是走下高高的神坛,落入人间的美女。他们的身形带有女性的曲线之美,显得丰腴又绚丽。<div> 两侧的护法金刚,他们的眼神仿佛它都在注视着你,是非常威严的。到了明清时期,护法金刚就会走下圣坛,甚至走到山门那里。这说明早期的佛像在布局上都是比较随性的,这些佛像褪去了庄严,更显得雍容端庄了。九尊塑像,宋代的风采浓郁,唐代的风韵犹存,宗教的神圣与人间的世俗都在这里完美的结合了。</div> 在大殿的雕塑中,还有早期的民俗“八音会”。在山西忻州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化遗产,叫做鼓吹,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八音会。在忻州的定襄,能看到最早的八音会鼓吹的实物就是在大殿梁架上,八位艺伎脚踏彩云,衣着华丽,手持乐器,是明代僧人真旺所做的。<br> 再看这两边山墙的悬塑,曾经几百个明代塑像,后被偷盗或者被破坏掉,仅剩的彩塑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供养人的塑像。以前洪福寺被用作学校的粮食仓库,可能小学生比较调皮,就给他画了一副眼镜。供养人旁边是观自在菩萨,整个塑像群韵律和谐,排列合度,精妙别致,栩栩如生,富有艺术想象,与一般翻版习作大有悬殊,对于研究传统雕塑技巧有相当的价值。 洪福寺东配殿建于明代,面阔五间,悬山顶,殿内供奉着地藏王菩萨、十殿阎君。两边是四尊龙王,均为明代的作品,保存的非常完整,但是塑造的手法已经很明显逊色于三圣殿的宋代彩塑了。1998年来了一群犯罪团伙,他们盗取了木质的佛像一尊,破案以后在佛像的腹中发现了珍贵的历史佛教经卷。<br><br> 洪福寺背靠龙凤山,面临呼陀河,风景秀丽,环境优雅。根据金天会十年经幢记载,在宋金时期呢,它与五台山的真容院、大华严寺已往来密切,元代时为五台山寿宁寺的下院,清初寺域规模最具香火,相当旺盛。民国年间为五台山南大门附近极具影响的寺庙。 离开洪福寺,便真正意义上离开了五台山。五台山佛光普照的圣地之门,晨钟暮鼓间仿佛能够听到千年前高僧诵经的低回,每一块青石古道都镌刻着虔诚与智慧的足迹。有人曾告诉我,只要来过五台山,文殊菩萨定会与你相见。这是一句祈求保佑的话语,诉说着人们心中的美好。我想,只要心中有善,自己就是文殊;你善待世界,身边的每个人都是文殊。<div> 再见五台山!山海有归期,风雨自相逢。离开五台山的路上,两车道的山路曲折蜿蜒,却还有很多人走在朝圣五台山的路上,他们有与我一样,第一次来,也有很多人离开以后又回到五台山,无论是追求内心平静、寻求智慧还是欣赏自然风光、了解佛教文化,五台山都值得我们一次又一次前往。</div> 离开五台山,又一次回到了忻州。忻州是座落在华北腹地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它是一座被时光温柔以待的瑰宝之城。<br> 忻州不仅坐拥着晋北锁钥的显赫地位,更以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绝美的自然风光,轻轻掀开历史的面纱。它是五台山佛光普照的圣地之门,雁门关的雄伟,又让人不禁想起那些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的岁月,历史的烽烟在这里汇聚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忻州的四季各有千秋,春有百花争艳,夏有绿荫蔽日,秋来层林尽染,冬至银霜素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还藏着无声动人的故事和美味的佳肴。一碗热气腾腾在定襄蒸肉,便是对这片土地深厚情意的城市。 忻州古城是一座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城,被誉为中俄万里茶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地灵人杰,孕育了众多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影响的人。有一门忠烈杨家将,有写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一代文宗元好问,还有民国时期晋军阀首领山西王阎锡山、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徐向前等,他们的传奇故事和成就,为古城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漫步在大街小巷,每一块石板路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这里不仅有历史的沉淀,更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古城内,你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建筑,它们虽然历经风雨,却依然是屹立不倒,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忻州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你也可以看到打铁花这样传统技艺的表演,展现了忻州人民对历史的敬畏和传承。<br> 忻州,不愧是一座值得你来发现、来感受、来爱的城市。 离开了忻州,便回到了太原。<div> 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太原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游览太原的第一站,必然是“晋祠”。</div><div>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是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祠宇,晋国的宗祠。素有“不到晋祠,枉到太原”的说法。</div> 在晋祠下车后,首先到达的是晋祠公园,这是一个免费的公园,环境不错,可随意看看。步行约10分钟,穿过公园便可到达晋祠的主体区域。景区内,晋祠“三宝”和“三绝”是每一个来到晋祠的人都不可错过的景观。 晋祠里有多处景点与《西游记》相关,首先是水镜台,明清建筑,动画片西游记打二郎神时,打不过便变成了戏台的模样,原型就是水镜台,它的作用也是戏台。 镇水金人台。这是北宋时期留下来的,大概有900年的历史了。<div> 明明他们是铁人,为什么要叫金人呢?因为铁在五行当中代表的是金属,所以这里就被叫做是金人台。奇怪的是,上千年来他们居然没有生锈,也没有腐蚀,其实是因为古人在铸造的时候,在铁溶液中加入了适当比例的锡,但是至今也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当时的工匠是如何控制好比例的。更加神奇的是,西南角位置上的铁人居然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悄“跑”了,至今下落不明,很长时间那个位置一直空着,于是在民国时期就又铸了一个摆放在原址上。</div><div> 当年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里,霸波奔就是在这里偷偷下毒被沙僧逮住的。</div> 再往前,分别是晋祠的三大国宝中的两大国宝——献殿、鱼沼飞梁。<br> 献殿是古代摆放祭品的地方,为了让祭品摆放的时间更久,就把周围全部做成了一个通风的构造,走进来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大冰箱,非常的凉爽。而“献殿”的匾额形状像一只大乌龟,它寓意着健康长寿。其实献殿的的建筑风格有一种很有名的叫做“勾心斗角”,它一般用来形容建筑的一个精美之处,但现在被我们用来形容用尽心思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的构造,在全国现在不超过5处,献殿就是其中之一。<br> 鱼沼飞梁是世界上最早的水陆两用立交桥。它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也是北魏时期的超级工程。古人以圆为池,方为沼,它是十字形的建在方形池子上面的通道,所以又叫做鱼沼飞梁。从现场看,它下面的桥梁和上面的桥身配起来,很像我们今天的高架桥,所以它也被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立交桥雏形。它应该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座孤品,因此它被梁思成先生认定为是唯一符合敦煌壁画中十字桥梁的造型。 晋祠里的第三宝就是圣母殿。圣母殿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北宋时期的建筑,里面供奉的是被称为圣母的邑姜,她是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仔细看邑姜两侧的侍女,她们的眼睛都是斜着的,那是因为在古代,宫女是不可以直视皇上或者皇后,她们只能斜着眼睛来传递接下来要沟通的工作事宜。大殿两侧侍从都是铸造于北宋时期,一侧是御厨、一侧是戏班,非常真实再现了北宋的宫廷生活。戏班这一侧,一排排全部是为圣母唱戏的,全部是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的雏形。<div> </div> 这座彩塑侍女像中的人物是其中最出名的“双面俏佳人”。她的形象娇羞可人,头戴红饰,身穿宝蓝色长裙,低垂娥首,姿态优美。她的表情更是有着摄人心魄之美:她的一面带微笑,似乎受到了圣母的夸奖,而另一面则眼中含泪,似乎心中有着某种苦涩和悲伤。这种特殊而绝妙的神情表现,让人不禁感到震撼和惊叹。梅兰芳先生曾在《晋祠颂》中谓之:“一颦一笑,似诉平生。”这座彩塑被称为晋祠宋代雕塑当中的代表作,实至名归。 晋祠不但有三宝,还有三绝。<div> 第一绝是圣母殿门口柱子上的盘龙。八条栩栩如生、昂首挺立、盘曲自如的龙,建造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只雕8条龙,而不是9条?是因为古代有严格等级划分,皇帝是9条龙,皇后就只能雕8条龙了。因为是圣母殿,就只能雕刻8条,这些盘龙用木头一段一段雕造拼接而成,是中国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木雕盘龙。</div><div> 第二绝就是龙柏,与它对应的另外一棵叫做凤柏。有人就问了,一棵树有什么奇怪?因为它是周武王亲自栽种的,见证了姜姬两姓的联姻,见证了三家分晋,见证了魏武以及匈奴的骑兵,它还见证了唐代的大行天下以及唐国的崛起,历经3000多年的风霜雨雪,守护在圣母殿旁。</div> 晋祠的第三绝是难老泉。冬天的时候,即使室外的温度再低,南老泉也不会结冰;夏天的时候,即使室外的温度再高,难老泉的水也不会干涸。<div> 同时,晋祠还有三名匾,分别是“对越、水镜台、难老”。<br><div><br></div></div> 除此之外,晋祠内还有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并手书的《晋祠铭》碑,非常珍贵,碑制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是一通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为一体的丰碑,是文笔俱佳的行书杰作,开创了中国行书碑文之先河,是一部研究、探讨盛唐时期的政治、文化、文学、书法艺术等方面的珍贵的“石史”。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div> 图中的唐叔虞祠,元代所建,艺妓的服饰可以对元代民众服饰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div><div> 晋祠胜境,山水环绕,古木参天,有近百座的殿堂楼阁,亭台楼榭,它们点缀在树影婆娑之间,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文物遗迹,丰富的古建园林。</div> 离开晋祠,乘坐观光车行驶在网红天龙山连接线桥,游览天龙山石窟。石窟始凿于北魏,其后东魏、北齐、隋、唐历代开凿,现存二十五窟,分列于东西两峰山崖间。<br> 天龙山石窟保存的北朝、隋、唐建筑遗迹,提供了中国早期建筑的珍贵史料。天龙山石窟高超的雕造技法,尤其是圆雕造像,兼有印度佛像高雅、柔和的特点和中国传统雕刻所固有的清新韵律和线条,对中国佛教造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div> 遗憾的是,很多雕工精美的佛头在抗战时,被侵华日军盗走,没有盗走的也野蛮地破坏在地上,成为永久地遗憾和耻辱。</div> 山西的最后一站,一定是参观山西博物院。<div> 我从哪里来?这一困扰人类多年的答案,随着距今50万年的文物一一出土而渐渐被明确。都说地上文物看山西,走进山西博物院,细细品味,可以将这个拥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古都,从夏商文明到晋商文化了解透彻,深度体会着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div> 当我在山西博物院欣赏这些珍贵的文物时,不禁让人感叹人类的智慧和艺术的伟大。<div> 文物是有形的,文化却是无形的。这些文物不仅仅是物质的财富,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它们诉说着历史故事,也启示着我们未来的。</div> 离开山西博物院,晋北的行程将真正进入了尾声。<div> 太原真是个好地方,这里有太原市徽的永祚寺双塔</div> 还有平静安详的迎泽公园、文瀛公园 五一广场四周熙来攘往的车辆告诉我这里是个大都市 五一广场旁的纯阳宫,诉说着这座城市历史的底蕴。 曾经的阎锡山督军府,如今成了客商旅客云集的山西饭店 近四百年的老字号清和元美食“头脑”,已经成为了大众食品,每天清晨街边的早餐铺,都能看见人们一泡二搅三溜边,然后热热乎乎投入生产生活中。我也品味着十几味中药与羊肉熬成的美食,然后踏上归程。 临上列车的一霎那,我突然感到自己的疲惫。是啊,一个人走了1200多公里,在历经亢奋、激动、震惊后,怎能不觉疲惫?<div> 但我很满足,回想这些天,当我游走在遥远深山千年古刹的高台大殿上,听沙沙松涛声,看云山夕照和云蒸霞蔚,感受千年古刹所散发的历史魅力时,感叹当年建造这些寺院的无名工匠是何等幸运,他们亲手在黄土高原立起的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殿宇,却成了中国古建筑中璀璨夺目的明珠。</div> 是的!千年岁月流转,王侯将相峥嵘岁月皆成云烟。我们和那些工匠都只是过客,而这些建筑却是时间的主宰,他们可以退却所有的铅华保持缄默,冷眼旁观千年的繁华与衰落,仍然屹立如初!<div> 有人说,一辈子一定要去一次山西,因为它有不可错过的人文质感;也有人说,一辈子一定要多去几次山西,因为表里山河的三晋大地,无论你怎么走,仿佛也走不尽。</div> 我只想说——<div> 五千年很远,但山西很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