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八閩秋色美如詩,豐收喜悅正當時。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親自勾勒出“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宏偉新福建藍圖。2021年3月,總書記親臨福建考察,提出“四個更大”的重要要求。福建兒女正奮力拼搏,將這宏偉藍圖一步步轉化為美好的現實圖景。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度踏上福建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考察,為福建的發展明晰了前行方向。崭新的發展篇章,正于這片土地上緩緩鋪展,激勵着八閩兒女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奮勇前行。</p> <p class="ql-block">▲10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這是15日下午,习近平在漳州市東山縣陳城鎮澳角村考察時,同漁民們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p><p class="ql-block">八閩秋色美如詩,豐收喜悅正當時。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親自勾勒出“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宏偉新福建藍圖。2021年3月,總書記親臨福建考察,提出“四個更大”的重要要求。福建兒女正奮力拼搏,將這宏偉藍圖一步步轉化為美好的現實圖景。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度踏上福建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考察,為福建的發展明晰了前行方向。崭新的發展篇章,正于這片土地上緩緩鋪展,激勵着八閩兒女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奮勇前行。</p> <p class="ql-block">▲以海興村,以海強村 。10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這是15日下午,习近平在漳州市東山縣陳城鎮澳角村考察時,同漁民們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p><p class="ql-block">扭住目標不放松 ,一張藍圖繪到底</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強調,福建要深入貫徹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緊扭住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這一目標,堅定不移,一張藍圖繪到底。</p><p class="ql-block">在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福建漳州市東山縣澳角村牢記總書記囑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持續做好“海”的文章,以海興村,以海強村。2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來到這里,如今目睹鄉村發生的翻天覆地之變化,深感欣慰。他指出,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新時代新征程農村一定會有更加光明的前景,農民會有更加火熱的生活。村級党組織要如同強勁的火車頭,引領鄉親們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無前。</p> <p class="ql-block">▲10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這是15日下午,习近平在漳州市東山縣谷文昌紀念館考察。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p><p class="ql-block">在谷文昌紀念館,總書記深入了解谷文昌同志的感人事跡,與谷文昌干部學院的教师、學員代表親切交流。他強調,衡量干部業績之優劣,關鍵在于老百姓的口碑。各級領導干部要以谷文昌同志為榜樣,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實干,持之以恒,將豐碑樹立在人民群眾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在關帝文化產業園,總書記認真聽取當地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推進兩岸文化交流等情況介紹,強調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必須保護好、傳承好。</p> <p class="ql-block">▲10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這是16日上午,习近平在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考察時,同綜合服務大廳現場工作人員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p><p class="ql-block">在廈門考察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時,總書記指出,廈門特區歷經40多年的發展,發生了當年難以想象的巨大變革。在當今時代,抓改革開放,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比過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福建和廈門要適應形勢發展,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對接國際高標准,深耕細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再立新功。</p> <p class="ql-block">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山林繁茂,海洋遼闊。澳角村位于福建漳州東山島東南角,因海而興,其發展與海洋緊密相連。</p><p class="ql-block">曾經的澳角村經濟落后,如今充分利用沿海環境優勢,成功發展起海洋捕撈、水產品養殖、海產品加工、電商微商以及鄉村旅游等五大主導產業。從傳統的織網下海捕魚,到借助互聯網讓海產品走向更廣闊市場,澳角村的漁業經濟不斷拓展。目前,全村擁有大馬力鋼質漁船88艘、水產品加工企業38家、海鮮電商117家以及民宿41家。2023年,村集體收入達173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達5.8萬元,還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最美漁村等榮譽稱號。</p><p class="ql-block">早在2001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习近平同志就曾到訪這里。時隔23年,舊地重游,又是一幅崭新畫卷。习近平总书记回憶起當年在福建工作時的情景,提到“當時就感到我們的海島都很有發展前途,提出要念‘山海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船的變遷見證了漁村人為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打拼的歷程。當地漁民表示,早前得益于政府的燃油補貼政策,漁民收入大幅增加,村子發生巨變,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但2019年后,補助政策調整為海洋資源補助,且有效期僅為2020年至2024年。當前漁業發展面臨能源價格昂貴、海上漁貨資源減少等問題,一般漁船年收益不理想。漁民希望政府能重新出台燃油補貼政策,縮短休漁期(或將休漁期提前),提高漁民收入補貼以保障養老,允許漁船跨省捕魚(目前福建漁船只能在省內海域捕魚,出省到鄰省海域會被扣船並面臨高額罰款)。隨着海洋資源減少、燃油價格高、工人工資高昂等因素影響,不少漁民后代不再從事漁業,漁船荒廢,漁民退休轉行,本地漁民數量減少,漁業有逐漸消失的趨勢,退下來的漁民面臨就業困境。</p> <p class="ql-block">▲澳角村漁民接受本報記者采訪</p> <p class="ql-block"> 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p><p class="ql-block">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時代党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為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指明方向。廈門因其獨特地理位置和深厚歷史淵源,在兩岸融合發展中處于前沿陣地,肩負重要使命。</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對福建在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方面寄予厚望,強調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的台胞台企服務專窗,是福建踐行這一理念的生動體現。</p><p class="ql-block">自貿區的蔡慧群回憶,總書記考察時對台胞台企服務專窗格外關注。他走向專窗,首先詢問“你這個能做什麼”。蔡慧群介紹,專窗服務范圍廣泛,通過部門聯動機制,實現一窗通辦,為台胞台企節省時間和精力。例如,台胞台企辦理證照等事務,只需面對專窗即可。</p> <p class="ql-block">總書記還深入詢問辦理時效、辦事效率、服務態度以及是否有跟蹤反饋機制和投訴建議。交流中,總書記和藹可親,體諒基層工作人員緊張情緒,以平和方式溝通,展現對基層的關懷。隨后,總書記在考察市場監管等區域時,肯定市場監管制服的精神面貌,還在國產化妝品窗口展現出對專業知識的深入了解,關注化妝品監管等問題,體現了他對各領域的廣泛關注和深入洞察。</p><p class="ql-block">福建在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方面積極探索創新。台胞台企專窗除傳統政務服務外,還開展多項特色服務。如台灣地區公證文書比對核驗業務,以前辦理流程繁瑣、耗時較長,現在通過與省里聯動,台胞可通過海事法務通后台上傳材料,最快10分鐘辦結,效率極大提高。</p><p class="ql-block">此外,廈門自貿委出台9份惠台政策,政策兌現期諮詢人數眾多,其中扶持台灣青年就業政策備受關注。自貿委還積極打造“兩岸一窗”服務品牌,開展“兩岸通保”、法律查明、征信查詢等業務,並與台灣地區大型機構合作,試點嘗試將台灣當地能辦的業務引入專窗辦理。</p><p class="ql-block">在就業方面,人社局與自貿委聯動,推出80個職業資格直接換證就業項目,吸引眾多台灣地區專業人才,如醫生、建築师等。但也存在部分問題,如台灣地區護士與大陸護士標准不同,部分證書尚未納入換證范圍,后續有待拓寬。在創業方面,自貿委設立台青創業基地,出台扶持措施,為台灣青年提供租房補貼、生活啟動資金和創業資金,吸引眾多台灣青年前來創業。</p><p class="ql-block">從习近平总书记與台胞台企服務專窗工作人員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他對兩岸融合發展高度關注。福建在兩岸融合發展道路上不斷前行,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和貼心服務,為台胞台企創造更好發展環境,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貢獻力量。未來,福建將繼續發揮優勢,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向着祖國統一目標不斷邁進。</p><p class="ql-block">廈門自貿片區掛牌以來,錨定制度創新、高水平開放和兩岸融合“三大功能”,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累計推出600多項創新舉措,31項改革試點經驗向全國推廣。</p><p class="ql-block">着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勉勵:“今天,抓改革開放,無論深度還是廣度,都比過去要求更高了。福建和廈門要適應形勢發展,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對接國際高標准深耕細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再立新功。”</p> <p class="ql-block">全面深化改革,激發發展活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福建聚焦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以敢試敢闖、自主改革的精神,不斷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持續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國資國企、財稅金融等改革,讓有效市場釋放更多活力,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堅定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福建積極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創新發展“晉江經驗”。為民營經濟營造公平、透明、法治的發展環境,民營經濟在福建蓬勃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眾多民營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實施智能化改造,實現從低端供給向中高端供給的轉變。</p><p class="ql-block">安踏集團堅守“單聚焦”戰略,精心做好每一雙運動鞋、每一件運動服,目前已擁有超過15個國內外知名品牌,營收連續11年位列中國體育用品企業首位。潯興拉鏈作為中國第一家民營拉鏈廠,40年來以匠心打造一根拉鏈,成就了今日產銷量10多年來位居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行業領跑者地位。福耀集團專心致志做好一塊玻璃,如今已擁有覆蓋汽車玻璃全產業鏈的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全國第一、世界頂尖的汽車玻璃制造商。</p><p class="ql-block">福建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放在重要位置,優先抓好民生領域各項改革。從住房保障到教育、醫療等方面,不斷完善政策制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例如福州市將就業創業台胞納入住房保障體系,為台胞在福建的生活提供便利。</p> <p class="ql-block"> 創新驅動,推動產業升級</p><p class="ql-block">福建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人工智能、5G、物聯網、區塊鏈、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眾多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如泉州的智能馬桶燈塔工廠,通過智能化生產和5G專網運輸,實現高效作業。</p><p class="ql-block">福建積極培育創新產業集群,加強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吸引大量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聚集。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等創新平台的建設,為福建的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持續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p><p class="ql-block">創新主體活力競相迸發,白羽肉雞成功突破國外育種技術封鎖,圓珠筆頭技術取得突破。隨着創新要素不斷向企業集聚,福建企業勇闖創新“無人區”,一項項“硬核”科技成果加速落地應用,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2萬家,高新技術產業化效益指數位居全國第三。</p><p class="ql-block">創新體系更加完善健全,建立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協同創新機制,深入推行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掛帅”“賽馬”等攻關機制,支持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社會投資機構等共同組建“創新聯合體”。十年間,全社會研發投入超6300億元,7家省創新實驗室突破核心技術150項。</p><p class="ql-block">創新力量更加堅實穩固,全方位營造人才成長發展的良好環境,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建設福廈人才集聚平台,柔性引才政策不斷加碼,科技特派員覆蓋“三產”。今年9月,福建組建省委科技委,吹響進一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號角。</p> <p class="ql-block"> 融合發展,協同共進</p><p class="ql-block">福建健全深化山海協作機制,加強山海統籌、功能互補,促進沿海與山區協同發展。同時,強化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有機結合,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通過壯大縣域經濟、加快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等舉措,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p><p class="ql-block">例如通過“生態銀行”模式,將分散的資源化零為整,既有利于生態保護,又推動鄉村旅游等產業發展。在鄉村建設方面,福建直面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持以城带鄉,加快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持續補短板、強弱項。實現村村通硬化路、鎮鎮通干線、82%陸域鄉鎮30分鐘上高速;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3.55%;實現快遞服務鄉鎮覆蓋率、郵政企業建制村通郵率均達100%;實現所有鄉鎮5G網絡覆蓋和所有建制村光纖、4G通達;實現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基本覆蓋全省鄉村學校;鄉鎮(街道)養老服務機構覆蓋率達74.2%。</p><p class="ql-block">今年,福建啟動新一輪村莊分類,以縣域為單位,對全省1.4萬個村莊進行分類,編制《福建省鄉村建設導則(2024版)》,明確不同類型村莊的不同發展定位和建設要求。福建把農民請回村莊建設的主舞台,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以點带面打造福建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p> <p class="ql-block">福建作為對台工作的前沿省份,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以通促融,優化、加密福建沿海與台灣本島及金馬地區的客貨運航線,推進通水、通電、通氣、通橋的“小四通”;以惠促融,落實惠及台灣同胞的政策措施,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政策;以情促融,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台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p><p class="ql-block">着力促進經濟融合,深化閩台經濟交流合作,打造更優對台營商環境,帮助更多台胞台企共享大陸高質量發展機遇。着力促進社會融合,擴大台胞社會參與,便利台胞來閩工作生活。着力促進情感融合,探索惠台利民的政策舉措、心靈契合的方式方法,加快建成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推動基礎設施應通盡通,向金門累計供水3500多萬噸。啟動《福建省促進兩岸標准共通條例》立法工作、設立大陸首只由台商發起的兩岸產業投資基金、率先打通台胞境外自有人民币投資大陸通道。</p><p class="ql-block">福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積極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带一路”。通過構建海陸空網四位一體的物理聯通網絡,打造“絲路海運”“絲路飛翔”“數字絲路”等品牌和平台,加強與“一带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p><p class="ql-block">“兩國雙園”項目的建設,成為福建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的新引擎。中沙古雷乙烯項目入選央視財經2024“投資中國”年度十大優秀案例,被視為新時代中國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生動注腳。圍繞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福建初步構建起海陸空網“四位一體”大通道。“絲路海運”國際聯盟秘書長、福建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南表示,“絲路海運”通過提升港航服務加強貿易合作,通過貿易促進共建“一带一路”國家的交流往來。</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強調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為兩岸產業融合發展指明方向。福州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陳承茂指出,兩岸大灣區是兩岸同胞共同繁榮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活共同體,是連接兩岸同胞心靈與精神的紐带。兩岸同胞應協作共進,吸引更多優秀企業加入,為兩岸大灣區產業鏈的繁榮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陳承茂認為兩岸大灣區可率先進行兩岸產業融合發展,通過推動兩岸教育文化融合、科技產業融合、經濟發展融合、人才交流融合、政策項目對接等開展多方面合作研究與實踐,打造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示范品牌。</p> <p class="ql-block"> 文化傳承與發展,提升影響力</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強調,要在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持之以恒。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建好長汀、寧化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闡釋。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堅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積極推進移風易俗。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台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依托宗親鄉親、祖地文化等紐带廣泛凝聚僑心。</p><p class="ql-block">在福建,土樓是最能體現傳統文化的建築之一。2000年4月30日,時任福建省長习近平主持召開省長辦公會議,研究土樓申遺有關問題。后來,福建省政府正式確定由漳州南靖縣、華安縣,龍岩永定縣三縣“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以“福建土樓”的名義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土樓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文化傳承與發展,提升影響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強調,要在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持之以恒。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建好長汀、寧化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闡釋。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堅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積極推進移風易俗。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台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依托宗親鄉親、祖地文化等紐带廣泛凝聚僑心。</p><p class="ql-block">在福建,土樓是最能體現傳統文化的建築之一。2000年4月30日,時任福建省長习近平主持召開省長辦公會議,研究土樓申遺有關問題。后來,福建省政府正式確定由漳州南靖縣、華安縣,龍岩永定縣三縣“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以“福建土樓”的名義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土樓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奮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p><p class="ql-block">“對外開放興,福建興。”福建憑借台、僑、特、海等多重優勢,不斷擴大開放是其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福建自貿試驗區推出 275 項全國首創舉措,全省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 6.5%,福建的開放大潮澎湃不息。</p><p class="ql-block">在互聯互通方面,內外聯動更為緊密。2018 年底,首條以“絲路海運”命名的集裝箱航線在廈門起航。截至今年 9 月,聯盟成員超 340 家,132 條“絲路海運”命名航線通達 46 個國家和地區的 145 座港口。圍繞打造“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福建初步構建起海陸空網“四位一體”的大通道。憑借日益通達的連接,福建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作用愈發凸顯。</p><p class="ql-block">在發揮優勢方面,增強開放底氣。閩籍華僑華人和港澳資源在推動福建更好聯通世界、融通中外方面,發揮着特殊作用。截至目前,福建累計引進僑資項目企業 3.7 萬多家,實際利用僑資超 1100 億美元。中印尼“兩國雙園”項目,被視為“一带一路”新旗艦項目的全新合作模式,不僅涵蓋投資、建廠,雙方互為自貿區,更以供應鏈和經貿為紐带,打造出相互促進的經貿發展創新示范區。福建與金磚國家的溝通交流、產業合作日益密切,2020 年金磚創新基地落地廈門,31 個標志性項目落地落實,引導企業為金磚國家相關企業提供“智改數轉”解決方案,100 多家福建專精特新企業的產品加入金磚優品碼。</p><p class="ql-block">在改革創新方面,孕育發展活力。福建以制度創新撬動改革深化,全力打造國際化、法治化的一流營商環境。跨境電商這一新業態在福州自貿片區蓬勃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在廈門自貿片區高崎園區興起,並將集成電路平台納入自貿委重點平台,出台多項扶持政策。福建自貿試驗區內,航空維修產業平台 2023 年實現營收超百億元;二手飛機融資租賃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建立全國第二大進口酒口岸;擁有全省唯一、全國第四個物聯網產業示范基地;獲批新型國際離岸貿易等。</p> <p class="ql-block"> 走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農村生活狀況如何,農民日子過得怎樣,始終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牽掛。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藍圖中,鄉村全面振興是關鍵一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我們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打造更多鄉土特色品牌,讓廣大農民的生活更加紅火。</p><p class="ql-block">福建深入貫徹落實习近平总书记關于“三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走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p><p class="ql-block">在機制特色方面,全方位護航特色振興路。創新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科技特派員制度發源于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時親自指導、總結提升、倡導推進的一項重要農村工作機制。福建率先成立由省委書記任組長、省長任第一副組長的領導小組,下設常態化運行辦公室,同時設立鄉村產業振興、鄉村生態振興等 12 個專項小組。健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福建特色制度體系,為鄉村振興提供全方位保障。</p><p class="ql-block">在產業特色方面,把“土特產”做成“大文章”。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福建圍繞做大做優做強“土特產”文章,加快推進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集聚發展,點線面推進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格局;融合發展,全產業鏈賦能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創新發展,培育特色現代農業新質生產力。</p><p class="ql-block">在鄉建特色方面,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鄉村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面。福建不斷探索特色鄉建之路,聚焦民生關切,統籌布局,一體謀划,協同推進。明確不同類型村莊的發展定位和建設要求,讓農民參與鄉村建設,以點带面打造福建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p><p class="ql-block">進入新時代,福建省鄉村振興研究會會長潘征認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城鄉發展不平衡是最大的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是最大的不充分。而補上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就要從促進城鄉融合入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p> <p class="ql-block"> 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開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面對國際經濟形勢的大變局,廈大中文系教授林興宅認為,國家戰略判斷至關重要。鄧小平同志當時判定美國在國際格局中處于領先地位,基于此判斷,中美關系進入了一個相對密切的時期,西方資金由此大量涌入中國,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鄧小平同志秉持“不管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這一理念,盡管西方意識形態與我們存在差異,但只要資金能夠流入,便予以歡迎,這使得當時的改革開放思想呈現出較為開放的態勢,經濟也因此充滿活力。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大量資金涌入中國,有了充足的資金用于建廠,民眾的就業機會顯著增加,制造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例如晉江的鞋、衣服等產品大量出口到國際市場。林興宅認為,目前,福建經濟具有強大的韌性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福建的發展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加大改革開放。</p><p class="ql-block">“繼續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取得更大進步,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在創造高品質生活上實現更大突破”,這四個“更大”,是习近平总书记對新福建建設的殷切期望。“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上奮勇爭先,要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上作出示范,要在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為功”等,這幾個“要”,是總書記提出的具體要求。</p><p class="ql-block">這次考察,總書記要求福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p><p class="ql-block">從“闖出新路”“奮勇爭先”,到“作出示范”“久久為功”,總書記提出的具體要求,無不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緊密相關。</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時曾賦詩:“挽住云河洗天青,閩山閩水物華新。”</p><p class="ql-block">觀一域,是為了更好地謀划全局。福建拿出只爭朝夕的干勁,保持滴水穿石的韌勁,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其示范意義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扭住目標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八閩大地,再次揚起征帆,踏上新的征程,向着更加美好的未來奮勇前行。</p><p class="ql-block">的具體要求。</p><p class="ql-block">這次考察,總書記要求福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p><p class="ql-block">從“闖出新路”“奮勇爭先”,到“作出示范”“久久為功”,總書記提出的具體要求,無不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緊密相關。</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時曾賦詩:“挽住云河洗天青,閩山閩水物華新。”</p><p class="ql-block">觀一域,是為了更好地謀划全局。福建拿出只爭朝夕的干勁,保持滴水穿石的韌勁,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其示范意義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扭住目標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八閩大地,再次揚起征帆,踏上新的征程,向着更加美好的未來奮勇前行。</p> <p class="ql-block">两岸融合方面福建还可以更有作为——专访厦门大学台湾研院唐永红教授文 </p><p class="ql-block">促进海峡两岸融合,是福建省一以贯之的中心课题之一。而两岸波谲云诡的政治、经济变化又为回答这课题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这就要求福建省要始终保持较高的站位,以超前的眼光看两岸关系,如此才能准确的做到因时制宜,更好的推动两岸融合。近日,记者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唐永红教授展开了对话,试图拨开纷纭复杂的舆论云雾,找到复杂局势下两岸关系的核心脉络所在。两岸关系在性质上已经发生重大变化。</p><p class="ql-block">记者:关于两岸关系的讨论很多,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两岸关系目前真实的状态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唐永红:核心词就一个——对抗,这与早前两岸在九二共识下保持和平发展的局面有所不同。30年前两岸的主要矛盾在性质上来说是内部矛盾,是争“谁统一谁、谁是正统、谁代表国家”的兄弟之争,现在已经是统一跟分裂的矛盾,两岸关系在性质上变为了敌我矛盾。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台湾地区社会的民心民意、意识形态、政治生态都产生了变化,也体现为当前台湾当局采取的两岸关系政策是敌对性取向的。</p><p class="ql-block">记者:这样的变化具体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的?</p><p class="ql-block">唐永红:其实就是从2014年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开始的,她不认同“九二共识”,引导台湾社会走向了分裂。民进党当局利用台湾社会的三大体系推动“台独”。在教育上,搞去中国化教育,构建以台湾地区为同心圆的历史观,把5000年文明史归入东亚史算作外国史的一部分,把孔子当作外国人来教育孩子;媒体体系基于“一中一台”的定位运作宣传;政治体系上按照“国家”的模式运转,这三大体系正是影响台湾人三观的三大主要内因。在2014年我就发现通过这三大体系的运作,他们所宣扬的思想已经影响了非常多的台湾民众,获得了多数人的认可跟支持,特别是在两岸关系问题上。那个时候我们进行内部民意调查,差不多67%的台湾民众认为两岸是两个不同的国家,认为两岸还是一个国家的不到25%。十年过去了,这十年“台独”教科书继续使用,媒体继续按照“一中一台”宣讲;这十年有八年多都是民进党在执政,所以情势只会更坏,现在是七成民众认为是“一中一台”,只有不到两成民众认为两岸还算同一个国家。在统一意愿方面更是很糟糕,虽然表面上公开民调显示85%的民众都希望维持现状,但当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其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你会发现,他们所谓的维持现状是“只经不政”的现状,即只愿意在经济方面交流合作,在政治方面拒绝统一,甚至还想“分裂”。对于未来,七成民众希望将来有机会独立,唯有一成民众还希望统一,现在在台湾社会反而是统派成了过街老鼠,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统一意愿、统独力量全都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p><p class="ql-block">记者:变化还会持续吗?</p><p class="ql-block">唐永红:需要长期观察。早在2014年我发现台湾社会变天时我就警告过,民进党已有长期执政台湾地区的可能性了,2016年、2020年两次地方选举过后,我接受中国评论新闻网采访时就预言过,民进党大概率上将有着12年执政的可能性,我当时就分析只有在三种情况下民进党才可能丢掉“江山”,其他在野党才有可能捡起“江山”,第一种情况是民进党执政,台湾民众发现两岸要打仗了,台湾地区不安全了;第二种情况是台湾民众发现自己的腰包越来越瘪了,越来越穷了;第三个就是民进党一党独大,权力的傲慢之下他们自己不公不义的事情干太多了,贪腐、反民主反自由做过头了,弄到天怒人怨。只有这3种情况下,民进党才可能丢掉“江山”。结果搞了8年,这三种情况基本上都没有出现;台湾民众都认为自己还是安全的,尽管天天有演习,但他们大部分觉得大陆不会动手,觉得自己还是安全的,没什么可怕;另一方面民生经济没有变坏,股市比起马英九执政时期翻了好两倍,达到了2万多点,虽然个别“小邦交国”断了交,但台湾人心中明白那些国家实质上对自己本来就没什么实质性帮助,反而是哟台湾人买单的;同时台湾民众发现,台湾地区跟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关系越来越好了;所以蔡英文执政8年,台湾民众实际上是认可民进党当局的,又安全、又有钱还有国际能见度,所以蔡英文下台时民意支持度接近四成,要知道当年马英九的支持度跌破了个位数。总的来看,一方面民进党执政8年成效没有比马英九时期差,另一方面他们在思想上影响台湾民众早就成功了,现在岛内已经没有一个政治势力可以有力量单独下架民进党。我们也要认清楚所谓的蓝白合是不太可能的,本质上双方理念是矛盾的,利益是冲突的,更主要是台湾地区的社会生态已经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台工作的一些思考点。</p><p class="ql-block">记者:针对目前这样的情势,国家的对台工作在整体理念上应该如何去把握?</p><p class="ql-block">唐永红:对台交流工作要首先分清对象,认同一个中国的才是台湾同胞,“台独”分子就是我们的敌人,这两者是不一样的,是天壤之别的概念区别,认同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才是同胞,搞“台独”分裂的、勾连外部势力、阻碍国家发展的,那就是国家的敌人,等同于汉奸,对于这两者应该采取差别化的政策,对“台独”分子,我们就应该打击。原因很显然,台湾地区采取的是全民直选的选举方式,18岁以上的公民每个人都有投票权,地区领导人是他们一人一票选出来的,每位成年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投票行为买单。在1996年之前台湾是“党国体系”的统治,民众可以说自己无辜,在对待台湾民众和台湾当局上可以切割处理。但自从一人一票的所谓“民主选举”后,就没有谁是无辜的了,投票或不投票、投谁的票都应该为自己投票行为(决策)负责。不用担心打击民进党执政就会伤到民众利益,从而不利于争取民心民意,变得投鼠忌器。要清楚的认识到多数人都不是同胞了,同胞只占不到20%的比例,这种现实情况下就应该坚决出手。</p><p class="ql-block">记者:具体可以怎么做?</p><p class="ql-block">唐永红:应从两个方面用力,用实力用筹码下架民进党。首先是安全层面,必须要让台湾民众认识到实力的差距决定了主动权是在大陆这一边,是否安全不由他们决定,他们没有本事和本钱来发动战争。大陆选择和平统一,他们才是安全的;要是用非和平手段统一,台湾人就不安全。求和应该是台湾地区的事情,不是我们的事情。在经济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台湾地区的经济很依赖和大陆之间的经贸合作,而对大陆而言,相关合作对大陆经济的影响不大。我们大量进口台湾地区的产品,台湾经济才有利发展,台湾当局才有了税收,台湾民众才有了就业的机会。如果我们不买他们的东西,他们自然知道其中厉害。目前90%从台湾地区进口的产品我们都有能力自己生产,还有一部门是可以从第三地进口,不一定要从台湾地区进口的,只是国家没有做这件事情,事实上在经济上我们可以有所行动,在待遇上不宜搞超国民待遇政策,不然他们在思想上会认为统一后就没有现在的好处了,维持超国民待遇政也不利于国家认同的增进。通过这两种方式,台湾人会看清楚目前的情势究竟是怎么样的,他们应该怎么做,应该依靠谁、选择谁。同时还要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统一意愿层面下功夫,两岸融合发展讲了很多,也讲了很久,但融合发展真正的核心点在于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统一意愿。 两岸融合方面福建还可以更有作为</p><p class="ql-block">记者:目前两岸融合处于什么现状?</p><p class="ql-block">唐永红:两岸融合是2014年提出来的,在这10年期间,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很多政策推动这一政策落实,但我们看到融合发展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去解决。首先是民进党当局阻碍两岸融合发展,因此到现在为止,都没能实现双向的融合发展,而更多是单向的;第二个问题是融合发展还停留在交流合作的层次,没有做到进入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正融合。最现实的情况就是台资企业都是以独资为主,基本上没有合资,或者说合资的较少。要清楚认识到融合发展不仅仅是解决台胞的就业问题,台商的投资问题,还都不是真正的融合发展,真正的融合发展要解决什么?就是要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增进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这才是融合发展真正希望达成的目标,才有助于和平统一。</p><p class="ql-block">记者:福建作为最靠近台湾的地方,在两岸融合方面应该如何实践?</p><p class="ql-block">唐永红:针对目前融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需要探索新路的,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中央对福建寄予期望,希望福建能够发挥对台的五缘优势,分别是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希望福建能够在融合当中起到先进示范的作用。而目标如何达成是取决于很多因素的,一个是台湾方面的政策问题,目前对抗的情况不太有利;另一个是大陆的政策能否做到位。说实话,我认为我们目前的政策不太到位。大陆主要在便利化方面出台了一些措施,但是在吸引台胞台企进入方面还有所欠缺,最主要的就是投资就业开放性和自由化的政策不够,没有让台湾人真正看到在这里就业的机会,让台商看到投资的机会。</p><p class="ql-block">记者:针对开放性和自由化的政策还不够的问题,福建方面应该如何做?</p><p class="ql-block">唐永红:台胞台企在大陆发展,制度上我们还没有给予同等待遇。国有企业能做的他们不能做,很多民营企业能做的,他们也不能做,这就限制了投资就业机会。其实在台胞台企在大陆发展的方方面面,大陆可以尽量往给予同等待遇的方向去思考。文化的交流互作方面,暂时不能开放台商在大陆的办学,我们可以考虑职业教育先行先试。社会融入方面,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能完全开放台胞进入政府就业,但我们可以研究一下公家单位的哪些岗位可以向他们开放。对于台商,是否可以考虑专门针对他们做进一步的开放,缩短对他们投资领域的负面清单,针对福建需要发展的领域,也对他台商采取取鼓励性的一引措施。对台胞和台商而言,最有吸引力的就是就业和投资机会,这两部分是直接决定他们在内地的发展的,因此这是能否吸引他们的关键所在。搞清楚问题所在后,福建方面应找准真正能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支持,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迈开一点,积极向中央争取。</p> <p class="ql-block">漳州:全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p><p class="ql-block">本刊記者 許國璽 劉妍伶 納捷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漳州市地處福建省南部,東南與中國台灣隔海相望,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台灣現有2300多萬人,其中祖籍在漳州的約佔40%。近年來,漳州市認真學習貫徹习近平总书记關於對台工作的重要論述和中央對台工作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對台獨特優勢,着力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未來更持續以教育、醫療、文化、經貿、產業“五大板塊”為突破口,先行先試、探索新路,帶動漳台全域融合,助力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通促融,經濟領域融合持續深化</p><p class="ql-block">“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頭,伊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後來發現世界上最好的退休地方莫非應該是漳浦,我的老家。 ”現任天仁集團、天福集團總裁,1953年出生於中國台灣南投縣的台商李瑞河感嘆道。</p><p class="ql-block">1993年,在台灣已經開設多家“天仁茗茶”分店的李瑞河,看重大陸市場的前景無限,拿着近1000萬元人民幣的創業基金赴祖國大陸投資。原本他計劃在十年內在大陸開設一百家連鎖店,想不到五年就達到了目標,事業再攀巔峰。 2013年,天仁公司在海內外有門市部一百十四家,天福有門市部四百家,天福、天仁穩坐兩岸茶葉龍頭位置。李瑞河也被稱為“兩岸茶王”。</p><p class="ql-block">記者注意到,像李瑞河這樣回到祖國大陸發展,回到福建漳州創業的台商不在少數。</p><p class="ql-block">漳州農業生態環境、氣候、地形、海洋環境以及漁業資源、農產品結構和作物生長節律等與台灣基本相同,一直是全國對台農業合作交流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形成了由點到面、由單項零星向產業整體配套、由沿海向內陸山區梯度推進的全面發展態勢,在引進利用台資、台灣農業“五新”推廣示範、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引領作用,在深化閩台產業對接、強化閩台農業基層交流、打造閩台農業融合發展平台、強化服務台商台農等方面都走在全國全省前列。</p><p class="ql-block">截止目前,全市累計批辦台資農業計畫1410個,合約台資22.3億美元,佔全省總數的45%以上;累計引進台灣農業良種2000多種、農業種養加工技術超過1000項,農業利用台資規模和數量持續保持全國設區市首位。</p><p class="ql-block">漳州市台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林伯彥接受傳媒記者時稱,這一年來,漳台各領域融合發展持續推進,為台胞台企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漳州擁有漳州台商投資區、古雷台灣石化產業園區、南靖閩台精密機械產業園區等對台產業合作載體,為台灣同胞創新創業提供了廣闊舞台和無限機遇。”</p><p class="ql-block">記者了解到,位於漳州市漳浦縣古雷半島的古雷開發區目前落地台資背景項目12個,總投資817.6億元,預計達產後年產值超1047.8億元。海峽兩岸合資合作規模最大的石化產業項目——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一期工程建成投產,二期項目開工在即,古雷石化產業基地成為全省經濟重要增長極。食品產業成為漳州市就九大千億產業集群之一,12家台資食品企業2023年產值超億元。南靖閩台精密機械產業園集聚精密機械企業139家(其中台資企業56家),2023年年創產值120.6億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惠促融,社會領域融合持續拓展</p><p class="ql-block">“吸引台灣同胞來到大陸,再讓他們留下來。”據漳州市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漳州市目前有三大惠台方案:</p><p class="ql-block">一是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健全。 2016年,漳州在全省率先成立台胞台商服務中心,整合漳州全市資源為台胞台商提供全方位優質服務。台胞子女就學和出入境辦理均開通“綠色通道”,“台胞醫保服務窗口”和涉台車駕管服務實現縣級全覆蓋,涉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水平逐步提升。</p><p class="ql-block">二是涉台金融服務創新發展。全國率先推動台企接入人行中徵應收帳款融資服務平台,提升台企供應鏈融資效率。在全省首批開展台資企業資本項目管理便利化政策試點,率先向台企頒發金融信用證書,率先實現銀行機構開通台灣地區徵信查詢權限全覆蓋,率先依托福建省金服雲平台打造全省唯一的“對台金融服務漳州專區”,率先推出“台農授信專案”並整合優化為“台農貸”產品。截至2024年上半年,漳州銀行業共為326戶台企、3020戶台胞提供信貸支持,漳州全轄銀行業機構台企授信總額及貸款餘額分別為488.84億元、156.67億元,均佔全省半數以上,台企貸款投放佔比穩居全省第一。</p><p class="ql-block">三是涉台司法保障全國領先。全國首創涉台案件調解員、台胞陪審員、檢察聯絡員、司法監督員、涉台律師“五員聯動”機制,率先設立維護台商合法權益合議庭及涉台案件審判庭,率先聘請台胞擔任陪審員、法官助理,率先實施台籍被告適用緩刑、假釋及近親屬會見制度,首創台胞司法救助專項機制及“一室多員”涉台檢察工作機制,有力保障台胞司法權益。截至目前,全市累計聘請台胞擔任台胞陪審員、調解員、司法聯絡員等各類司法輔助人員600多人次。</p><p class="ql-block">以情促融,情感領域融合走深走實</p><p class="ql-block">在漳州市東山縣的谷文昌紀念館裏,有這麼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先拜谷公,再祭祖宗”。</p><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10日,國民黨殘部敗退台灣前,瘋狂抓壯丁充兵源,從島上抓走4792個青壯年,僅289戶的銅缽村,就被擄走147名壯丁,一夜之間就成了寡婦村。當時東山全縣不過12597戶人家,差不多一半的家庭被拆散,留下了多少獨守空房的少婦、日日思兒的母親。如果照當時的政策論,他們都是不折不扣的“敵偽家屬”。</p><p class="ql-block">時任縣委書記的谷文昌經過再三考慮,認為那些壯丁並非心甘情願地為國民黨效勞,而是被強行抓走的,他們的家屬都是貧苦百姓,應該成為我們團結的對象。他向縣委員會提出建議,將“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對他們政治上不歧視,經濟上與其他村民一律同等,並且還對困難戶給予救濟,孤寡老人由鄉村照顧。</p><p class="ql-block">這一字之差,對村民今後的影響卻十分深遠。至今,無論是留在東山的村民後代,還是遠在對岸的東山家屬,都對谷公感激不盡,谷文昌精神也成為東山人的指南針。而這只是兩岸人民情誼深重的一個縮影。</p><p class="ql-block">“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傳承好。”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調研關帝文化產業園時強調。</p><p class="ql-block">關帝,是東漢末年名將關羽,以忠義仁勇著稱於世。千百年來,他的精神跨越時空界限,成為兩岸共同的民間信仰,也成為連接兩岸同胞心靈的橋梁,彰顯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血脈相連。</p><p class="ql-block">基於此,漳州市現大力推動台胞回鄉謁祖、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開漳聖王文化節、保生大帝文化節、海峽兩岸將軍連緣文化節“五大品牌”,累積設立5個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7個福建省對台交流基地、46個漳台交流基地。“十三五”以來,漳州市邀請1000多個台灣團組、6萬多人次來漳交流,組織170多個團組、近3000人次赴台交流。</p><p class="ql-block">此外,漳州市更突出做好青年交流工作,全市設立10個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實習實訓)基地和4個創業輔導中心,面向台青提供12701個實習就業崗位,持續提升台灣青年體驗深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發揮漳州“祖地”優勢 持续推进五大融合</p><p class="ql-block">作為台胞主要祖籍地、閩南文化重要發祥地和台商投資密集區,漳州市未來將加快探索完善漳台全局融合機制,進一步發揮“祖地”優勢,持續推進以漳台教育、醫療、文化、經貿、產業“五大板塊”融合發展為引領,先行先試、探索新路,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貢獻漳州力量。</p><p class="ql-block">教育方面,今年7月,漳州台商投資區一中正式成立台生班,成功招收18名台灣學生就讀高一年級。今年以來,漳州市新招聘台灣教師6人,鷺凱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福建天柱山歡樂大世界研學實踐教育基地2家擬入選閩台青少年研學基地。</p><p class="ql-block">醫療方面,爭取設立中醫藥交流培訓基地推動醫療領域融合。目前,“海峽兩岸醫藥健康融合發展示範基地”“海峽兩岸醫藥健康師帶徒示範基地”“海峽兩岸名醫聯誼基地”已落地漳州。已制定出台《漳州市實施“名醫入漳”推動海峽兩岸中醫藥融合發展行動方案(試行)》,舉辦第二屆“醫心醫路·同心同行”常住大陸台灣醫師研習營等交流活動。</p><p class="ql-block">文化方面,以開漳聖王文化為重點推動文化領域融合。積極打造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目前已組織開展開漳聖王巡安習俗田野調查、“尋訪陳元光入閩開漳文化足跡”調研採訪等活動,更組團赴法國、菲律賓、美國開展“漳州閩南文化周”活動。</p><p class="ql-block">經貿方面,漳浦縣依托藍氏宗親聯合貿易合作公司完成對台出口銷售額1.8億元,進口額300萬元;東山縣依托漳州六桂堂宗親貿易有限公司累計完成3單3796萬原對台採購業務。</p><p class="ql-block">產業方面,漳州市以石油化工為重點推動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現代農業等漳台優勢產業融合。目前已推動19個項目,總投資約2415.6億元,位列全省第二。</p><p class="ql-block">完善五項服務內容 做精做優“第一家園”</p><p class="ql-block">記者了解到,為建設漳州成為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漳州市持續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一是健全涉台基本公共服務,包括簡化台灣居民居住證辦證手續,落實台胞在漳購房同等待遇,設立全市首家縣級台胞健保服務站等;二是提升台胞就業發展服務,漳州市積極探索建立台灣地區技能人才評價機制,簡化台胞職稱評審手續,對擁有台灣地區學歷或大陸學歷者均可直接參評職稱,對台胞評審職稱評審免除基層工作年限、繼續教育要求;三是開展兩岸婚姻家庭服務,截至2024年8月,漳州市共登記涉台婚姻3922對,2024年以來登記涉台結婚24對,舉辦漳台婚姻家庭共迎端午聯誼活動等;四是完善涉台法律服務。漳州市建設並用好市台胞台企權益保護法治宣傳基地,在全省設立首家市級涉台勞動爭議調借中心,首批聘任9名具備豐富勞動法律知識和調解經驗,並熟悉兩岸法律、文化的專業人士擔任調解員(其中6名為台胞)為台胞台企提供一體化運作、一站式受理、一條龍調處、一攬子化解的勞動權益保障法律服務;五是推進台胞榮譽表彰服務,2024年成功推薦2名台胞列席政協第十四屆漳州市委員會第三次會議,4名台胞參加市婦女第十八次代表大會,7名台胞參加福建省新聯會台胞代表人士分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台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依托宗親鄉親、祖地文化等紐帶廣泛凝聚僑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漳州市時強調。</p><p class="ql-block">兩岸一家親,漳台親上親。未來,漳州在兩岸融合發展上將持續發力,積極探索漳台融合發展新路,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貢獻漳州力量。</p> <p class="ql-block">《闽山闽水新征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言武——</p><p class="ql-block">闽山闽水启新程,</p><p class="ql-block">领袖慈怀似日升。</p><p class="ql-block">深入基层察民意,</p><p class="ql-block">犹霖润物惠心凝。</p><p class="ql-block">乡村振举繁华现,</p><p class="ql-block">共富征途壮志凝。</p><p class="ql-block">产业蓬勃活力显,</p><p class="ql-block">创新驱动耀光盈。</p><p class="ql-block">两岸亲缘同血脉,</p><p class="ql-block">融合发展奏和鸣。</p><p class="ql-block">改革风劲千帆竞,</p><p class="ql-block">开放潮汹向远程。</p><p class="ql-block">文化传承担道久,</p><p class="ql-block">党建领航举旆旌。</p><p class="ql-block">八闽儿女豪情涌,</p><p class="ql-block">复兴之梦共兼程。</p><p class="ql-block">征途险阻初心耀,</p><p class="ql-block">牢记谆言创伟名。</p><p class="ql-block">盛世欢歌传九域,</p><p class="ql-block">福泽厚土永昭情。</p><p class="ql-block">记者奔波寻真谛,</p><p class="ql-block">经济繁荣耀繁星。</p><p class="ql-block">强国之路同瞻瞩,</p><p class="ql-block">新程璀璨耀苍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