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之行第三十篇

松鼠

<p class="ql-block"> 旅游结束在都江堰</p><p class="ql-block"> 四月十一日,星期三。</p><p class="ql-block"> 这次川渝旅游已结束了大半行程,剩下的三分之一行程就是去川西。因在黄龙遇到大雪天气,遗憾的是在到达达古冰川后我们都感冒了。第二天也就是四月八号,我们决定回到成都调整几天,还好感冒恢复的还算比较快。但由于前段旅程比较疲劳,再加上感冒刚好,身体还是比较虚弱,川西特别是色达、稻城亚丁、巴塘等地都是高原地区,易出现高原反应,根据我们的身体状况,不易再继续去这些地方旅游。我们决定改变一下旅游计划,在都江堰旅游完后就结束此次的旅游行程,回到家彻底调整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接着未完成的旅游——去川西。</p><p class="ql-block"> 今天感觉精神和体能都不错,吃完早饭我们就去了都江堰景区去看看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四大著名水利工程之一,这也是我们此前在旅游计划中安排好的,原打算从达古冰川回到成都,然后由此去川西的。</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北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紧邻都江堰市区。始建于秦昭王末年(公元前256年)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距今已有两千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不管什么时候走进这里,都会激起人们对古人的崇敬。</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等主要工程及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鱼嘴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道设施,也是都江堰工程的关键设施,位于岷江出山口一千九百五十米处岷江江中心。形如弯月,前端扁平入水,形如鱼的嘴巴,故名“鱼嘴”。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迎着岷江滔滔江水,巧妙地将江水分为内外两江。外江是自然河道,其作用是在雨季排泄大量洪水。内江是李冰率众开凿的河道,它把江水源源不断地送往成都平原进行灌溉,并具有神奇的“四六分水”和“二八排沙”的功能。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让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并能有效的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p><p class="ql-block"> 宝瓶口是都江堰引水工程,其形状酷似瓶口,起着节制闸的作用。是在玉垒山延伸向岷江的山崖上人工凿开的缺口,这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三道设施,以确保成都平原均匀的流入水量。实现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和有效控制进水流量,确保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和防洪安全。滔滔江水由远而来,像驯服的烈马到此处便温顺有序的流淌,真可谓是“沉沙落雁”,一片美景。</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以其“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设计最科学、布局最合理、经济效益最发达、自流灌溉面积最广”的特点享誉中外。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唯一留存、仍在使用,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为特征的一项伟大“生态工程”。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堪与长城比肩而立。被称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在都江堰景区离堆公园内旅游,除了观赏诸多美丽的景观外,别忘了还有一棵张松银杏,这也是在景区旅游必到之地。张松银杏,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据传为三国名士西蜀别驾张松亲手所植而得名。其树干基部如鹤足插地,垂乳似鹤足而欲行,民间有其化鹤飞翔的生动传说。被誉为“白鹤仙”。令人更为称奇的是这株从未挂果的千年古树,竞在两千年生出新果,银杏满枝,堪为奇观。游客们来到这里,都争先恐后的在此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工程淘淤还有个关于“卧铁”的小知识,我们介绍于此,很多游客来都江堰旅游可能都关注不到这一历史节点。卧铁位于内江左岸凤栖窝河床底部,历来作为都江堰内江岁修淘淤的标志。卧铁共计四根,前三根分别为明万历四年(1576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民国十七年(1928)埋设。一九九四年四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举行仪式,埋下第四根卧铁。卧铁处同时造有标准台和铜标,俱为内江淘淤标志。</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吸引游客驻足的是都江堰南桥,原为一座五孔、长四十五米、宽十米的仿古廊桥,横跨在都江堰宝瓶口下方的岷江内江上,将南街与复兴街连接在一起,有“踩过南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说。被誉为“天府源头第一桥”,也是都江堰景区的主要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座桥的历史变迁较为复杂,南桥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据有关资料介绍,这座桥原名叫“凌云桥”,后改为“凌虚桥”。 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县令陆保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设计重建,并更名为“普济桥”。一九五八年,桥毁于洪水,重建后正式定名为“南桥”,一九七九年又改建加高了桥身和通道。现今看到的南桥仍为五孔,但长度和宽度都进行了拓展,长为五十四米,宽为十二米,三层重叠翘檐,桥头楼阁飞檐刺空,雕梁画栋,民间彩绘人物故事栩栩如生,来都江堰旅游的游客,无不在这里驻足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 此次川、渝旅游,到这里不结束的结束了。带着此行美好的记忆,明天我们将踏上返家的路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