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风歌》到《灵与肉》从《牧马人》再到《西部影城》

淡定平和

<p class="ql-block">1957年的夏天,张贤亮因一首《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那首诗,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从被开垦的原野、高耸的鼓风炉、深藏的矿穴、西北高原的油田,一路呼啸而来,宣告着新时代的到来。然而,时代的洪流并未如他所愿,21岁的热血青年,被卷入了长达22年的劳改生涯。</p> <p class="ql-block">1979年,张贤亮的冤假错案终于得以平反。他用亲身经历书写了长篇小说《灵与肉》,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他的苦难岁月,更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电影《牧马人》,由朱时茂(许灵均)和丛珊主演(李秀芝)形象,让张贤亮的银幕形象真实再现。80年代,我作为《小说月报》的忠实读者,有幸拜读了张贤亮的许多小说,其中《灵与肉》和《收获》杂志发表并引发诟病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更是印象深刻。这次西北环游,参观西夏王陵博物馆,游沙湖后,我亲眼目睹了张贤亮亲手打造的《西部影城》,不禁为他的坚韧与才华感到震撼。尽管他只活到了78岁,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和文化底蕴却是深远的。</p> <p class="ql-block">站在“镇北堡西部影城”的石碑旁,我仿佛能感受到张贤亮当年的豪情壮志。这座影城不仅是他个人的杰作,更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的象征。黄土高原的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却也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人们或坐或立,尽情享受着这片古老土地的魅力。秋千、木马、骑马……各种游乐设施让人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时光。红旗迎风飘扬,为这片荒芜之地增添了一抹鲜艳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穿过拱门,我看到一位女士站在那里,开心地摆出胜利的手势。她的笑容如同阳光般灿烂,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美好。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张贤亮为何能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因为他心中始终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站在城墙上,眺望远方,我看到了一辆白色的卡车,车身上插满了五颜六色的旗帜。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张贤亮的《大风歌》再次在耳边响起,激励着每一个追梦人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古堡遗址的台阶上,一位女士举手欢呼,她的笑容如此灿烂。她身后的蓝天白云,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变迁。张贤亮的《灵与肉》中,也有类似的场景,那些苦难与希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人生画卷。</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一位女士坐在驴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的背后,是这片古老土地的厚重与沧桑。张贤亮在荧幕形象《牧马人》中,也有类似的场景,那些平凡而真实的生活片段,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后,我看到了一处复古建筑,有人在这里拍照留念。这些古老的建筑,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与变迁。张贤亮的《西部影城》不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让人在游览中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黄土地上,人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或站或走,享受着这片土地的美好。张贤亮的《大风歌》中,也曾描绘过这样的场景,那些平凡而真实的生活片段,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西部影城,当你了解了张贤亮的过去与现在,是否觉得这里的每一处风景都充满了非凡的意义?那些黄土高原的风吹过,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梦想与坚持的故事。张贤亮用他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逆境中也能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