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奥克兰,长白云之乡

叶老师

新西兰(New Zealand)又译纽西兰,即“长白云之乡”(毛利语Aotearoa),它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球旅游最佳目的地”第一名,权威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说:它美得就像从电影里或者杂志上直接蹦出来一样。在这里旅行,至少每天都要惊叹一次。还有人说上帝先创造了它,再按照它的样子创造了天堂。 BBC评出“人生五十个必去的旅游胜地”,新西兰奥克兰赫然在榜。奥克兰(Auckland)是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全国工业、商业和经济贸易中心,集中全国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曾在1841-1865年间为新西兰第二任首都(原首都拉塞尔,后迁都至现首都惠灵顿)。奥克兰拥有 56个小岛,一半是内陆城镇,一半海边城镇的特点,使之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水世界。 新西兰首任总督威廉·霍布森(William Hobson)以印度总督奥克兰(Auckland)之名命名这座城市。有意思的是,在毛利语中,奥克兰得名于Tāmaki-makau-rau,意思是“纯洁的少女和一百个情人”,这是由于该地区有众多的部落的缘故。 新西兰是全球十大最纯净的绿色国家,位列全球幸福国家TOP 7,新西兰的绿色突出地体现在四周被海洋和火山环抱的奥克兰。 奥克兰是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和港口,北部奥克兰半岛南端,伫立在塔斯曼海与太平洋之间的细长的地峡上,两面环海,东侧是濒临太平洋的威特马塔港(Waitemata)。处于太平洋的怀特马塔港湾和塔斯曼海上的曼努考港湾之间仅26公里的地峡上。在港湾之外,散落着如同珍珠般的零星岛屿;港湾内,舟楫横阵,海水清澈,海港大桥连着两个港湾。 <h1><b>天空塔</b></h1> 塔高328米的天空塔(Sky Tower)为奥克兰市地标,世界第12高的建筑物。天空塔内部有三部透明玻璃高速电梯,40秒即可到达观景台。 天空塔始建于1996年,是位于新西兰奥克兰市中心的维多尼亚街及联邦街的交界。天空塔是观光及电台广播塔,是南半球最高结构的建筑物。也是全球独立式观光塔第十三位的观光塔,是世界高塔联盟的成员之一。天空塔可以抵御200km/h的风速以及40公里外的芮氏7级的地震,即使在20公里外的芮氏8级地震也不会倒下来。 游客可以考验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挑战天空塔1267阶的楼梯。塔上在190米处有多层观景台和高倍望远镜,可以方便游客观赏奥克兰的全景。天空塔设有旋转餐厅,用餐时,奥克兰全景可一一展现在眼前,在晴天可以看到方圆82公里的地方。还有多种语言的广播服务和交互式科技设备,以及视听展览。 沿山坡而建的奥克兰市区,市内高低起伏甚大,常常下坡时在眼前是美丽的海岸, 上坡时却是大片如茵绿草开展在眼前。 全国三分之一工业集中于此,有农畜产品加工、钢铁、机械等。<br> 市内也有大学、博物馆、艺术馆等,还有众多的公园和海滨浴场。  新西兰常被选为全世界最适合人居住的城市之一。在2015年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评选中,奥克兰高居全球第三位。 <h1><b>皇后街</b></h1> 皇后大街(Queen St)是奥克兰市内最重要的街道之一,这里也是奥克兰最繁华的街道,是奥克兰的商业中心区域,汇集了很多的品牌专卖店和购物中心。 该大街长约3公里,北起奥克兰滨水区,南至卡朗加黑皮路。大街建于1840年,以维多利亚女王命名。 这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礼品商店和羊毛制品店出售手工羊毛袍、毛利族人雕刻品、翡翠、饰品、贝壳首饰、由美洲负鼠皮制成的皮衣以及羊毛汽车座套。 皇后大街上矗立着一座手握木棒的毛利勇士铜像,据说这是出于对毛利人的尊敬。 除了购物,这里也是品味奥克兰的现代与古典交相辉映的最佳选择。殖民时期的历史建筑与现代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既冲突又和谐。 皇后大街两旁的建筑是一大看点,英国殖民风格的奥克兰市政厅,用于市议会的会议和听证会,拥有著名的大会堂以及单独的音乐厅。 英国哥特式风格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 是奥克兰的天主教堂,建于1841年,是奥克兰Auckland最迷人的建筑之一,其精致的建造外形与周围的现代街区巧妙的融为一体,是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完美结合。 皇后大街的街道两旁还有礼品商店和羊毛制品店,出售手工羊毛袍、毛利族人雕刻品、贝壳首饰等纪念品。 Smith & Caughey's百货商店是新西兰历史非常悠久,非常受喜爱的百货商店。 爱德华巴洛克式风格的奥克兰码头大楼。 <h1><b>马信海滩</b></h1> 奥克兰也是新西兰最大的港口,它两面环海,东侧是濒临太平洋的威特马塔港(Waitemata)。处于太平洋的怀特马塔港湾和塔斯曼海上的曼努考港湾之间仅26公里的地峡上。 马信海滩(英文名称 maxinhaitan),弧形的海岸线,海浪不大,沙滩平整。 这是当地最有名的海滩之一,海滩上贝壳、有碎石、还有漂浮的海藻。 1952年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奥克兰,女王乘坐的船的钢缆就系在这座巨大的铁齿轮上。 <h1><b>奥克兰海港大桥</b></h1> 马信海滩身后是全长1020米的奥克兰海港大桥,与悉尼海湾大桥齐名。 海港大桥是奥克兰极富代表性的一处景致。大桥连接奥克兰最繁忙的港口——怀提玛塔海港南北两岸,全长1020米。海港大桥与停泊在奥克兰艇俱乐部的万柱桅杆,组成了一幅壮观美丽的图画。 大桥建于1959年,离海面高43米,由于那里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大桥的设计过载量已无法满足需求,1969年又聘请日本专家设计,把大桥两侧加宽,由原设计的四股道增加到六股道,使大桥的过载量增加了1倍。现在该大桥高峰时期一天可过往车辆115000辆以上。人们称这个新增加的两股道为“日本增加道”。 虽然行人无法在奥克兰海港大桥上通行,但这里有大桥攀爬和蹦极体验活动,如果您喜欢冒险不妨一试。网球名将李娜就曾在此蹦极、释放压力。 <h1><b>怀特玛塔港</b></h1> 奥克兰城市环绕著怀特玛塔港(Waitemata Harbour)和豪拉基湾(Hauraki Gulf)两岸建设, 港湾优良,也因此造就了新西兰海岸都市的独特风格。 怀特玛塔港是奥克兰的主入海口,所以有时也被称作奥克兰港。 "怀特玛塔"是毛利语。最早来到奥克兰的毛利人,当在港口看到闪闪透亮的海水,就把港口描述成"如宝石般闪烁的海洋",取名怀特玛塔。 <h1><b>风帆之都</b></h1> 奥克兰享有“风帆之都”的美誉,是全球拥有最多帆船的城市,平均每2.7人就有一人拥有一艘船。 无论是大人或是小孩,都会悠闲的乘著帆船出海,享受幸福生活。 浪漫旖旎的风帆之都 <h1><b>伊甸山</b></h1> 伊甸山(Mount Eden)位于市中心以南约5公里处,是一死火山的火山口。 伊甸山高196米,是奥克兰众多火山锥中较高的一个,也是奥克兰的自然制高点。山顶设有瞭望台,可以欣赏奥克兰的城市风光。 伊甸山因奥克兰一位伯爵乔治·伊甸而得名,它曾经喷发过几次,据推测较近一次喷发是在一万五千年前。 这座山丘由火山喷出物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远远望去就像是个倒圆锥形的大碗,其坑底已变成茂盛的绿地,十分特别。 伊甸山上还可参观到12世纪时毛利人要塞的遗迹。伊甸山的斜坡上曾经居住着毛利人,12世纪时他们在伊甸山上的要塞遗迹,至今仍可以看到。 坡顶有个转盘,刻着全球不同国家首都距离奥克兰的距离。北京距离这里真心远,想到自己飞了一万多公里过来,才惊觉自己勇气可嘉。 往南边看过去,是新西兰东西海岸相隔最近的地方,往北能看到海港大桥,景色还不错。 从山上看过去,感觉整个奥克兰就是一个大农村,高楼很少,伊甸山的四周格外空旷,远眺,只有天空塔附近有一些高楼。 <h1><b>工党纪念碑景区</b></h1> 沿着马信海滩继续前行 海边栈桥深入到海中间。 海滩边奇特的植被 大片如茵绿草极其养眼 据说,这里正是WINDOWS桌面那幅草地照片拍摄地点,看的眼熟吧? 工党纪念碑矗立在迈克尔·乔瑟夫公园,为纪念新西兰工党第一任领袖所建。 迈克尔·乔瑟夫成为首相时关注民生,使新西兰成为一个福利型的国家。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的政策为新西兰的发展奠定基础。 工党纪念碑旁边也都是绿绿的草地,还种了很多的树,绿化非常好。 离开奥克兰前,途径一所学校,孩子们对中国游客报以热情的笑厣。 新西兰的小学生每天下午3点就放学,每年只有170多天时间上课,真正幸福的童年。 <h1><b>穆里怀(Muriwai)鸟岛</b></h1> 奥克兰郊外相连的两处海滩(Auckland Beaches),其中的Muriwai被称为“海鸟的岛”,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塘鹅栖息地。 鸟岛(穆里怀,毛利语Muriwai)位于奥克兰以西45公里处,登上附近的一座山顶,这里是塘鹅观望台。 穿越过去毛利人用来织衣的剑麻丛。 鸟岛实际是海边矗立的两块巨型山石,称为莫图塔拉岛。 神似新西兰南北岛地图 眺望穆里怀(Muriwai)海滩 鲜有人迹踏勘的沙滩 放大看,跑步者身后留下点点足迹…… 高台上密密麻麻地聚集数以千计的塘鹅 塘鹅(gannet),全名是澳大利亚塘鹅,但主要生活在新西兰,是世界上数量很少却在逐渐增长的鸟类。 它们出生在新西兰,然后幼鸟在没有成鸟带领下,开始越洋长途飞行,飞往2800公里之外的澳大利亚。 据称,它们在澳大利亚生活2~6六年,然后返回新西兰,在自己出生的地方产卵,终生留在了新西兰繁育后代,可以活到30岁。 因此,每年8月至次年3月,人们都可以到塘鹅栖息地观赏它们筑巢孵卵,非常壮观。<br> 长焦远摄 长焦远摄 引颈交欢 引颈交欢 塘鹅的翼展可达1.8米,身长约90厘米。<br> 飞翔中的塘鹅 飞翔中的塘鹅 为雌鸟衔来海草筑巢,真是模范丈夫! 为雌鸟衔来海草筑巢,真是模范丈夫! <h1><b>皮哈(PIHA)黑海滩</b></h1> 越过乱石嶙峋的悬崖峭壁,临近的海滩就是著名的皮哈(PIHA)黑海滩。 Piha黑海滩则以世上不多见的黑色沙滩而闻名,更因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钢琴别恋》电影而名扬天下。绝美的海滩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世界上30大美景之一。<br> 海边岩石在阳光下呈现着黑褐色, 与黑沙滩恰如其分地融合。 拉近镜头 原来岩石上布满了黑色的贝壳。 绿色的海草生趣盎然 矗立在水中的巨石,静静地保护着这一方净土。 被人赞誉为有“上帝之光”的黑沙滩映入眼帘。 黑沙滩,一说是海底熔岩中的泥层,在火山爆发中翻出地面,与海边的泥土粘合在一起,加上海水和风力日积月累而形成。 另一种说法,是在海洋特定环境下形成的黑色次生矿海绿石,受海流影响经风浪携带到了海滩。 上帝之光 由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一部浪漫爱情片《钢琴别恋》(又称“钢琴课”),把钢琴搬到了黑沙滩。片中女主角荷莉·享特的表演出色,使她成为第66届奥斯卡影后。 海风吹拂下奏响天籁之音,聆听大自然的神秘。 这就是黑沙滩无穷的魅力。 它是拍摄日落的最佳地点,可惜我们没有时间等待日落, 只好随手记录下逆光下的海滩…… 逆光下的海滩 现代版“钢琴课” 已然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