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太庙中华和钟及太庙历史文化专题展

꧁༺浪迹天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编钟之王——中华和钟</b></p><p class="ql-block">中华和钟是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以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为原型进行设计,1999年11月制作完成的青铜编钟,安放在太庙享殿正中,成为太庙馆藏文物,由江泽民主席于2000年1月1日上午首先鸣响。</p> <p class="ql-block">中华和钟架高3.8米,宽21米,共重17吨。三层共108个。上层34个钮钟,代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湾、香港、澳门;中层56个甬钟代表我国56个民族;下层18个镈钟,中间16个代表中华民族的16个历史时期,两侧两个象征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和平"与"发展"。重达320公斤的中央镈钟上,镌刻着江泽民主席题写的"中华和钟,万年永保"的鎏金铭文。朱红描金的雕漆钟架上有1.2万个表现生命科学、宇宙星空、电子芯片的现代纹饰、钟的两侧各立大红建鼓和石磐、玉磬。中华和钟音域宽广,既可和民族乐器配合,又可接轨大型管弦乐队,是世界上最大的舞台演奏双音编钟,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p> <p class="ql-block">和钟边上的大红建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太庙历史文化专题展</b></p><p class="ql-block">太庙,礼乐恢弘,古树新芽,东方神奇。</p><p class="ql-block">中轴,中华脊梁,民族魂魄,举世文遗。</p><p class="ql-block">太庙位于中轴之左,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精神理念,也见证了时代变迁。</p><p class="ql-block">太庙位于故宫东南侧,与社稷坛以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这一布局方式强调了礼仪传统于都城规划的重要性,塑造了富于秩序性的城市景观。太庙位置之核心、规模之宏大、建筑之庄严,无不表现出明清帝王对祖先祭祀的重视。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后的太庙,一直是明清两朝最为崇高和神圣的国家祭祀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了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古老的太庙在新的时代迎来了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一条轴线,左祖右社,建筑典范。太庙历史文化专题展以历史为线索,从建筑礼制和祭祀文化两个角度,介绍北京太庙的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宗庙溯源</p><p class="ql-block">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千米。这条轴线串联起了北京城内最为重要的建筑,形成了北京城东西对称的格局。</p><p class="ql-block">中轴线的构成,包括坐落在其上的大型建筑(如故宫、景山等),其左右形成对称格局的一系列坛庙建筑(如天坛与先农坛、太庙与社稷坛)亦包括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世宗朱厚熜</span></p><p class="ql-block">明世宗朱厚熜,宪宗之孙、孝宗之侄、武宗之堂弟。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崩而无嗣,朱厚<span style="font-size:18px;">熜</span>以"兄终弟及"的祖训入继大统,次年改元嘉靖,开启了他四十五年的统治。</p><p class="ql-block">世宗将其生父祔庙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正德十六年,世宗追尊其父为兴献帝;嘉靖三年,追尊为兴献皇帝。嘉靖四年在太庙东门外建世庙,与太庙历代皇帝分开祭祀。</p><p class="ql-block">嘉靖十三年(1534年)南京太庙被火焚毁。嘉靖帝借此"神谕"改造北京太庙,按《周礼》制度新建七庙,每庙供奉一位皇帝。新庙开工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二月,至次年(1536年)十二月竣工。</p><p class="ql-block">改造前,太庙诸帝共居一庙,独兴献帝在外;改造后,太庙诸帝各享一庙,与兴献帝情况相同。这相当于变相提高了兴献带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象尊</p><p class="ql-block">这件象尊为酒器,作象形,是祭祀礼仪中盛酒的礼器之一。铸铜为之,取形于象兽,大而有德者莫如象。象者,像也。所以像大德也。穴背受酒,上覆以盖,用贮亚献酒。</p><p class="ql-block">《周礼》中记有六尊,即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太尊、山尊。</p> <p class="ql-block">牺尊</p><p class="ql-block">牺尊亦作"牺樽"、"牺罇"、"牺鐏"。是古代一种酒器。牺牛形,背凿孔以盛酒。牺尊为六尊之一。</p><p class="ql-block">《鲁颂》云:"牺尊,将取牺牲享食之义,周以农事开国为尊,取全牛、象以享之,不忘本也。"范金为之,穴背受酒,腹上覆以古盖,有钮,用贮终献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柷</span></p><p class="ql-block">柷亦称"椌",古代木制乐器,形状像方形的斗,主要用于清宫各种坛庙祭祀及殿陛朝会时的中和韶乐之中,演奏时以椎敲击内壁,表示音乐开始。<span style="font-size:18px;">柷</span>属古代八音乐器分类法的木之属。 </p><p class="ql-block">《说文解字》中提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柷</span>,乐木空也,所以止音为节"</p><p class="ql-block">《尚书·益稷》"合止<span style="font-size:18px;">柷敔</span>"。郑玄注"<span style="font-size:18px;">柷</span>,状如漆桶而有椎。合乐之时投椎其中而撞之"。</p><p class="ql-block">《旧唐书·音乐志》"<span style="font-size:18px;">柷</span>,……方面各二尺余,傍开员孔,内手于中,击之以举乐"。</p><p class="ql-block">平拈车体tH停上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敔</span></p><p class="ql-block">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形如伏虎,以竹条刮奏。演奏中和韶乐时,奏者立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敔</span>侧,以劈成细茎的籈逆刮<span style="font-size:18px;">敔</span>背上插列的木片使之发出声音,作为中和韶乐的结束音。</p><p class="ql-block">《说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敔</span>,禁也。一曰乐器,椌楬也,形如木虎。</p><p class="ql-block">《释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敔</span>,衙也,衙,止也,所以止乐也。</p><p class="ql-block">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琴</span></p><p class="ql-block">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p> <p class="ql-block">瑟</p><p class="ql-block">瑟是古老的汉族弹弦乐器,有二十五根弦。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通体髹漆彩绘,色泽艳丽。</p><p class="ql-block">《诗经·小雅》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这是见于古籍最早的记载,说明瑟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麾</span></p><p class="ql-block">麾的本义为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引申含义为指挥。在中和韶乐中,麾是乐队的指挥。</p> <p class="ql-block">神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