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黄冈市位于湖北东部(简称鄂东),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是一块地灵人杰、历史悠久,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丰富人文资源的宝地。</p><p class="ql-block"> 黄冈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0年,董必武、恽代英、陈潭秋、林育南、李求实和包惠僧等人就在这里传播马列主义。在回龙山八斗湾《浚新学校》成立了《共存社》,当时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湖北、湖南、武汉等地知识青年二十四人,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会议在上海召开,参加“一大”的代表共有13人,其中黄冈市有3人。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此后,共存社成员都加入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其中大部分成了党的革命骨干。 </p><p class="ql-block"> 回龙山林家大湾是我国早期工人运动卓越的领导人林育南、林育英及著名军事家林彪元帅的故里。抗日战争时期,自平型关大捷后,1938年侵华日军放火烧毁林家大湾房屋二十多间,但林家大湾人始终不屈不挠,先后又有一批热血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解放战争时期,又有一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先后有6人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回龙山镇还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现代文学家秦兆阳、革命先烈殷鉴、罗四维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 林家大湾,地处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是林彪的出生地。当地人世代相传,回龙山原名枣儿刺岭,有九条触犯天条的小龙被东海龙王囚禁在此岭巨石之下。龙王有言:只有岭上铁树开花,九龙才能得返东海。终于岭上铁树开花,九龙返回东海。但其中一小龙思念枣儿刺岭的峻秀雄伟,毅然返回定居,此后,枣刺儿岭便被称为回龙山。回龙山上常有祥云瑞气云雾盘绕,仙气十足。回龙镇因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林彪元帅(1907--1971)</p><p class="ql-block"> 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毕业后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部队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营长、团长,参加了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1月随军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四4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多次指挥所部担任主攻任务。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9月任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后兼政治委员。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都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2月回国,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1948年底车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街。</p> <p class="ql-block">白羊山人</p><p class="ql-block"> 白羊山是回龙区内最大的山脉,位于大别山南麓,属天柱山脉是天柱山所属的五十四峰最南的两峰之一,海拔270米。白羊山因其山势宏伟,景色壮观而得名。每逢下雨之前,或起雾之日,景色更为奇特。山中云雾百变,始如牵丝,继似团絮,弥漫浩瀚百倾荡荡,有如洪波雾海,海者洋也,故为白羊山。</p><p class="ql-block"> 林育南。原名林毓兰,小名祚本,字湘浦。1898年12月15日诞生在湖北省团风县回龙山镇林家大湾。林家大湾住着三十来户人家,同其它地方一样,这里的劳动人民终年辛劳却不得温饱,一遇荒时暴月,许多人家鬻儿卖女、外出逃荒;而地主不劳而获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这种贫富阶级尖锐对立的状况,在林育南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育南的祖父林志高(号时朗),靠种田,织布为生,白天顶着烈日下田,晚上借着月光织布。因家境贫寒,经常是吃不饱穿不暖,常受乡间士绅欺侮因而发誓,要让儿孙断文识字出人头地,光耀门楣,荣及乡里,因此,当林育南喃喃学语时,林志高便按“孝父母,和兄弟、教子孙、重诗书、立品行、修家政”等族规,请有文化的人教他读书习字。林育南的父亲林协甫(号新钟)念过几年私塾,写算俱全后习经商,在汉口黄陂街回龙寺13号开设了林协兴色布行,为黄冈回龙山镇一带农民代售布匹,是一个爱国商人。在汉口沿江林立的租界区,殖民主义者在这块“国中之国”里,肆无忌惮地欺负中国人民,像钢刀一样刺在包括林协甫在内的每一个善良的中国人心上,唤起他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此林育南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林协甫热心支持,并为革命做了许多有益工作。</p><p class="ql-block"> 林育南是靠喂米汤,吃米糊长大的,童年时代,在白羊山的每一道沟,每一道渠都与他结下了深厚情谊,令他深深难忘。后来他为革命四处奔波,很少再回白羊山,但对故乡的眷念之情,常常萦绕在心间。他为自己是白羊山下的人而自豪,在给友人的信中,署名前都不忘写上“白羊山人”这几个字。</p> <p class="ql-block"> 林育英(张浩)同志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曾任湖南省委常委兼职工委员会书记,党的自区委员会书记,共产国际代表,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他青年时期投身革命,二十年如一日出生入死,奋斗不息。他曾三次负伤,两次被捕入狱,受尽敌人的各种酷刑,但他铮铮铁骨,耿耿丹心,不屈不饶,顽强战斗,为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九四二年他病逝于延安,毛泽东同志写挽联称赞他“忠心为国,虽死犹荣”。</p> <p class="ql-block">这里,茂林修竹,</p><p class="ql-block">流觞曲水,桃花夹岩,</p><p class="ql-block">炊烟袅袅,鸟语花香。</p><p class="ql-block">春天,万物复苏,鲜花烂漫;</p><p class="ql-block">夏季,山风拂面,云雾缭绕;</p><p class="ql-block">金秋,层林尽染,野果馋人;</p><p class="ql-block">隆冬,玉树琼枝,银装素裹。</p><p class="ql-block">林家大湾村风景如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