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E7MBplScuZSw9xoXyMGmCQ"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转自【禅修前之准备】</a> <font color="#167efb">“不善所引忧者。谓如有一与忧苦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不善所引舍者。谓如有一或王王等或余宰官或尊尊等自不乐为杀等恶业。然其仆使作恶业时。忍而不制。亦不安处毗奈耶中。由纵舍故。遂造恶业。彼于此业。现前领解非不现前。又住于舍。寻求伺察。为恶方便。又于诸恶。耽著不断。引发于舍。又于不善现前转时。发起中庸非苦乐受。欢者。谓从本来清净行者观资粮地所修净行无悔为先。慰意适悦心欣踊性。喜者。谓正修习方便为先。深庆适悦心欣踊性。安者。谓离粗重身心调适性。乐者。谓由如是心调适故。便得身心无损害乐及解脱乐。以离彼品粗重性故。于诸烦恼而得解脱。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font>(十一卷)<div><br></div><div>讲到“不善所引喜者”,“谓如有一与喜乐俱而行杀业”,这句解释过了。“乃至邪见”,邪见就是张献忠哲学,杀人当便饭吃,没有关系……。人超过四十以上都该死烧成灰做肥料,不占用农业用地,这就是邪见所引,也是理论,邪见也成个理论。“不善所引忧者,谓如有一与忧苦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与忧苦俱”,譬如报仇,因仇恨而杀人。乃至我们在人类历史上,看到人吃人,历史的正面你看不到,反面的记录太多了。尤其碰到天下大乱,大荒年时,父子、夫妇、兄弟相迫而食。有些一家人,尤其父亲老了,穷得没有吃的,在过去的历史上,把自己自杀了,叫大家都去吃,维持生命,多得很,并不少。所以啊,我们看社会、看人类的正面非常好看,反面一看啊,人的观念思想整个会变,很可怕。“乃至邪见”,像中国人的看法,吃猪脑补头脑,吃腰子补腰子,或者吃人肉补人体,有啊,你不晓得。譬如说,以前我们年轻时看到,犯人拉出去杀头,很多人怀里揣着馒头,等到头一砍,那个血一冒出来,把馒头一沾就吃下去,据说很补,怎么补法不知道。那个被砍头的土匪:“没有关系,格老子,砍头碗口那么大!”砍头真很奇怪,砍到这里砍下来以后,你如果拿个饭碗,空的,在这里一墩,一点血都出不来,那个饭碗就把它吸住了,吸进去了,刚刚有碗口那么大。所以,古代的小说都有“头砍下来,碗口那么大”,就是这个道理。就是“与忧苦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div><div><br></div><div>“不善所引舍者,谓如有一或王、王等,或余宰官,或尊、尊等,自不乐为杀等恶业,然其仆使作恶业时,忍而不制,亦不安处毗奈耶中,由纵舍故,遂造恶业。彼于此业,现前领解非不现前。又住于舍,寻求伺察,为恶方便。又于诸恶,耽著不断,引发于舍。又于不善现前转时,发起中庸非苦乐受。”</div><div><br></div><div>这一段好难懂啊,很不容易,就是说中国人不认识中国字,你懂了,一看就通,很容易。就是说,国家的法令,当皇帝“或王”,帝王,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王等”,这个王也可以说是帝王下面的,譬如皇帝称为万岁,老百姓喊的,那些皇帝弟兄们被封诸侯的称九千岁,皇帝的太子也是九千岁,比万岁少一千,第二个“王”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将第二个“王”解释为动词,为了治理国家,治理天下,统治天下,因此杀人,杀了以后,舍弃了善法,一边杀一边心念很不愿意,是不得已而杀,这就要看空。</div><div><br></div><div>“或余宰官”,做官的有权在手,譬如现代的历史,几十年前军阀的时候,随便杀人、枪毙人。“或尊、尊等”,第一个“尊”是尊贵,尊重上面的命令,第二个“尊”是尊重,为了尊重上面第一个“尊”,最高贵、最高的命令,第二个“尊”是尊重是意思,尊重上面的命令。自己并“不乐”意杀人,不乐意造杀的“恶业”,“然其仆使”,下面的人做“恶业”杀人。当领导的虽然不忍心杀人,可是下面杀人,为他而杀,这些坏蛋,不杀了,政权不稳固,“忍而不制”,叹口气:“好吧,你既然这样做了,也对,就算了吧。”也不处罚,因为他是对他忠心啊。“亦不安处毗奈耶中”,也不领导他道德的教育,劝他持戒,要尽量以道德感化人,不愿意轻易杀人,但他并不以道德感化人那样做。“由纵舍故”,放纵自己的部下去杀。譬如我们都晓得的,你们在座的,虽然年龄大的也有,但大概都不认识了。我们当年认识四川有一个军阀,叫范**,土匪出身,四川话外号叫***,傻子。他的部下都是土匪出身,后来投降了,也当军长、司令。他带兵很简单,什么叫训话训导,要打仗时站在那:“格老子,要出去打仗了,谁打了败仗是龟儿子!”下面“噢!好!”出发了。训话就那么简单,也没有什么主义、拥护,都没有,“谁打了败仗,谁……”骂人。然后,部下不打仗时,平时乱七八糟,没有纪律,赌钱。碰到他也不叫总司令,都当做自己大哥,“钱都输了。”“格老子的!拿了多少次给你!嗯,又赌输了。”最后啊,他一点也舍不得,但是他很忠义。找了一个副军长,是陆军大学毕业的,我就担心:“你们不要碰他啊,他才好带兵。”有时候部下说:“报告大哥,我们没有钱了。”“格老子的,你当军人,老子给你一把枪,有了枪怎么没有钱!滚蛋!”你去抢人吧,就是这样。“纵舍故”,放纵,“遂造恶业。”“彼于此业,现前领解”,他晓不晓得这个是坏事呢?他知道是坏事,“非不现前”,并不是看得空了,现量境界他看得很清楚,明知道杀人、抢人是坏事,但他不能不纵容部下。</div><div><br></div><div>所以,打仗的时候,谁知道啊,假设我做司令,这个地方打不下来,“你们给我打下来,放你们半月的假,要抢就抢啊,要奸淫就奸淫啊,上!”非把它拿下不可。打下了,当司令的只好闭起眼睛来哭,外面在抢人、奸淫,什么都干,否则打不下来。战场上不是人,战争一起,一群都是野兽。怎么鼓励野兽?你饿死了,要吃啊,前面有肉,你给我上!他就上了。</div><div><br></div><div>怎么样?你们是好人啊,坐在这里“南无南无”的,我们不是“南无(mo)”,是“无(mo)南”出身的,善法、恶法清楚得很。你看,做坏事的领导人,他对于恶法不清楚吗?清楚,“现前领解非不现前”,被逼放弃了。</div><div><br></div><div>“又住于舍,寻求伺察,为恶方便”,一天打主意,想办法,怎么样能达到恶业的结果。等于你们小青年,人家得罪了你:格老子,非要报复!我非要跟他生气不可,一有机会就瞪他一眼,也使他生气。你们有没有这种心理?尤其女孩子们,男孩子们也差不多,不是说男人好一点,不过变个花样而已。这叫做“寻求伺察,为恶方便”,想尽办法报复人家,害人家一家,至少害得人生气睡不着,你就高兴。你说,人就这样坏,人就有这个心理。尤其是越聪明越调皮的人,这些花样越多,所以造的业就越重,“寻求伺察,为恶方便”。</div><div><br></div><div>“又于诸恶,耽著不断”,明知道是坏事,但是觉得很好玩。“耽著”即贪恋,明知道是坏事:“明天再做一天,后天我不干了。”“耽著”贪恋。“引发于舍”,这个“舍”包括两种:一种是做坏事做绝了,看空了,也有;一种,不舍的意思是这个事不肯放弃,恶的习气、习惯不放弃。</div><div><br></div><div>“又于不善现前转时,发起中庸非苦乐受”,对于恶业来的时候,你们的哲学理论就来了:苦跟乐差不多嘛,天下没有一定真正的善恶啊,学过哲学的最容易搞这一套,善恶是非没有一定的标准的,所以做做也没有关系啊,“中庸”之道,非苦非乐,就是这样。所以,有时候学问越高的人,做起坏事来更大,“学则足以济其奸”,找许多理由来支持自己。</div><div><br></div><div>“欢者,谓从本来清净行者,观资粮地所修净行,无悔为先,慰意适悦,心欣踊性。”什么叫欢喜的“欢”呢?欢跟喜,我们中文普通合起来讲,这是两种心理的状况。“欢”表面化,发挥的,外发性的。就是说,学佛修定做工夫的人,怎么才能发起“欢”的境界呢?“谓从本来清净行者”,心念里头不思善、不思恶,此心绝对是清净的行为里头,“观资粮地”,智慧观察,不是成就的地位,是资粮的地位,是准备工夫,“观资粮地所修”的“净行”,随时起心动念不思善也不思恶,这个境界。因此,就是日常生活之间“无悔”,一天到晚没有做后悔的行为,没有一件错事;因为没有做错,所以“无悔”,无喜也无憎。“无悔为先”,一天到黑平平静静地生活,没有一点悔恨的行为,没有一件错误的行为。“慰意适悦”,自己意境上很愉快,由意识上的愉快引发心理的根本,一天到黑是欢喜,拿现在的话讲:一天到黑都快乐,这个叫“欢”,所以人逢喜事精神爽。</div><div><br></div> 像中国古人讲欢喜境界有四句话:“久旱逢甘雨”,夏天几个月不下雨,忽然碰到好雨,大家都欢喜;“他乡遇故知”,在外国流落十几年,碰到同乡,高兴啊;“洞房花烛夜”,结婚的时候;“金榜题名时”,联考考取了,这是中国古人形容的四句。但是有人加了一个吊脚诗,下面把它加一个偈子:<div>“久旱逢甘雨——光打雷。”</div><div>“他乡遇故知——是冤家。”</div><div>“洞房花烛夜——是石女。”</div><div>“金榜题名时——候补的。”</div><div>哈哈,本来还喜欢,都不喜欢了。这是欢的境界。</div><div><br></div><div>“喜者,谓正修习,方便为先。”你要注意啊,你们在十一楼全堂打坐,你们是不是“正修习”啊?你们在那里又搞气的,又搞鼻子的,又有观想观不起来的,非“正修习”。“修”,修行;“习”,练习。“正修习,方便为先”,要得真正的方法,没有得其“方便”,不能得定,所以“正修习,方便为先”。</div><div><br></div><div>“深庆适悦,心欣踊性。”因为得了方法,跟自己非常相和,容易得定,心里头非常满足,满意、高兴,“深庆适悦”,心里头很高兴,这个是“喜”。八万四千法门,一个法门撞对了,这叫“喜”的境界。</div><div><br></div><div>“安者,谓离粗重,身心调适性。”什么是“安”的境界?你们注意啊,你们现在的境界,你们现在打坐都在这两个字上面,“粗重”,对不对?屁股坐在坐垫上,抬都抬不起来,两个膝盖头,我的外婆啊!又酸又麻,肩膀也发胀,眼睛发干,是不是?胸口堵住,肠胃咕噜咕噜,上面打嗝,下面放屁,又粗又重。坐在那里,几十斤肉摆在棉花垫上,一大坨,你看多粗多重,不轻灵。这是佛经形容的字,不是我讲的啊。就是说,离了“粗重”,你工夫到了,身体轻灵了,心理安详了,没有杂念,“调适”,即非常舒服,这样叫做“安”,也叫做轻安境界。还不是定啊,一般人得到这个“安”已经很了不起了,以为自己得定了,这只是轻安而已,由此可以入定,得正三昧。所以你们修行,修密宗什么宗的,什么都不要宗,先把教理搞清楚再修。不要拿到鸡毛当令箭,坐起来在睡觉,以为自己得定了,他生来世的果报是给人家饭桌上用的,那是什么东西,想想看?“谓离粗重身心调适性”,则得“安”。什么叫乐呢?</div><div><br></div><div>“乐者,谓由如是心调适故,便得身心无损害乐及解脱乐。”这就叫得“乐”,究竟的快乐。就是说,由于非要生理上修持到粗重离开不可,轻灵,一身坐在那里柔若无骨,乃至手脚、四肢没有了,自己觉得没有身体一样,柔软得没有骨头一样。到这个境界,再进一步到心理状况,“心调适”了,心里没有杂念,没有妄想。那么再进一步,身体、心理“无损害乐”。你们现在坐起来有损害苦,两条腿压得血通不了,不是损害吗?对不对?然后,你坐着头那么一歪蛮舒服,我过来又那么一扳,很是损害,对不对?妨碍自己,身心都受损害,所以没有得“乐”。“无损害”,没有妨碍自己,自由自在究竟“乐”,还不算,要得“解脱乐”,一切苦恼,身心两方面得了解脱。解脱等于说绳子困住了,把绳子解掉了,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在。学佛最后的目的就是得解脱,解脱了身心,解脱了烦恼,解脱了生死。所以,要得“解脱之乐”才叫得安“乐”。</div><div><br></div><div>“以离彼品粗重性故,于诸烦恼而得解脱。”由此,身心两方面得到解脱了,离开了一切心理上的粗重、妄念;生理上的粗重、妨碍,因此无烦恼,得真正的解脱。得了解脱才称为比丘。</div><div><br></div><div>有人读书:“噢,我懂了,怪不得印度佛教的出家人叫比丘。”</div><div>“什么原因啊?”</div><div>“因为是跟孔子学的。”</div><div>“怎么跟孔子学的?”</div><div>“哎,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嘛。”</div><div><br></div><div>那么我们只好讲:此一丘也,彼亦一丘也,此丘非那丘啊。</div><div><br></div><div>到这里才是真比丘,可以说是一个出家人,“于诸烦恼而得解脱”。</div><div><br></div><div>那么,什么叫三摩地正受定境界?</div><div><br></div><div>“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世尊于无漏方便中,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由三摩地善成满力,于诸烦恼心永解脱故。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谓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与彼解脱俱时有故。”</div><div><br></div><div>这一段你们千万要抄下来,既然学佛、出家,这是正修行之路。管你是修净土、密宗、显教、禅宗——无有此说皆为魔说!皆是魔言!由此道者,是为佛说!我沉重地告诉你,这叫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听到没有?这句话,如果有业障、魔障的人,都听不进的,马上就听不到了,很不懂,非常重要。</div><div><br></div><div>什么叫得定呢?“三摩地”?“谓于所缘,审正观察” ……哎,我讲累了,你们哪一位代我讲讲看?讲错了没有关系,当学生的时候,谁不错啊?到了无学地才可以说是少错。你们连有学地还谈不上呢。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四果罗汉还是有学地啊,到了大阿罗汉得灭尽定者,才是无学地啊。所以你们尽管讲这两句话,同时也是考你们呢。我抽半支烟,哪一位讲?不要推脱,我点名了,会的说。(有答:缘……心理的境界,非常细心、正确、谨慎地去观察。)你讲,(有答:……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饮食方面的,不管是哪方面吧,审正观察……难免贪嗔痴……)还有呢?你们这边,两序大众,女众呢?你讲。(有答:……) (听不清楚,记录不全)</div><div><br><h5>注:此听录整理文字稿主要是配合听南师讲课录音时参考,单独看文字稿时敬请仔细理解。如觉有益,烦请自行请购正版书籍,不致有误。</h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