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来之路(三十八):吐鲁番坎儿井

李安

今天上午首先来到吐鲁番高昌区坎儿井路8号的“交河驿·坎儿井源”。 这里曾是大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驿站,为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以及来往官员提供途中食宿、更换驿马等。旧的驿站早已损毁,如今看到的只是一个展陈艺术馆。 驿站里有一棵茂盛的桑树,被当地人视作可以带来好运和福气的神树,树上挂满了许愿的红飘带和祈福牌。 在交河驿的旁边,就有一口叫“海丽丽·喀孜”的坎儿井,也叫“克其克坎儿井”,掏挖于1440年,距今已有584年历史,长度3500米,可以直接饮用。 坎儿井其实就是人工开凿出来的地下暗河,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个部分组成。这个地面上凸起来的竖井,深达60米,用来开挖地下暗渠,疏通暗渠里的泥沙,以及自然通风。 这是进入地下暗渠的入口,里面非常宽敞,还透着一丝丝凉意。 暗渠实为地下河道,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聚拢到一起,暗渠可以有效地避免日照、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的蒸发流失。 暗渠的开挖特别艰苦,狭窄的工作面,最窄处仅容一个人弯腰向前掏挖而行。况且,吐鲁番的钙质粘性土尤为坚硬,天山融雪又冰冷刺骨,跪在冰水中挖土是多么地艰辛。 吐鲁番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使得盆地极端干燥炎热,降雨稀少且大风频繁,区区16毫米的年平均降水量,远远抵不上高达3000毫米的蒸发量。因此,吐鲁番的水分蒸发流失得十分严重。 然而,春夏季节博格达山和喀拉乌成山的冰雪融水流入山谷后,经砾石、戈壁渗入地下而形成潜流,保留在不透水的页岩之上,因而使得吐鲁番的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由此,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坎儿井。 吐鲁番坎儿井,古称“井渠”,最早建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目前,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有1200多条,总长度5272公里,引出地表的冰雪融水,不仅用于农田灌溉,还满足人们的生活用水需求。 -2024.08.07(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