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明迪:新中国监狱工作的一座“大山”

至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创 得子 幸福的黄丝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汪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清晨,在网上看到王明迪先生仙逝,90岁的高龄,可谓寿终正寝、驾鹤仙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逝去,就意味着永远的别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起先生一生,为中国监狱工作的发展,凝心聚力耗尽心血,想起与先生交往的点滴,心痛一股一股涌上心头,忍不住阵阵难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品行至上,德高望重,令众人仰望。作为新中国监狱史上的一座“大山”,他亲历了新中国监狱工作发展、改革、创新的重要时刻。曾作为中国监狱主要行政官员的王明迪局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起草工作的组织者、监狱行刑及改造实践的探索者。他对中国监狱“毛泽东改造罪犯理论”“监狱人权保障”等理论,进行过深入地研究和思考,他是一部新中国监狱研究的“活字典”。先生的逝去,让一辈辈为新中国监狱工作“砥砺奋斗”的前行者和开拓者们,深深的悲痛和惋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我曾借调司法部办公厅法宣中心工作,曾与先生相约见面叙谈。对于即将见面的他,在新中国监狱的地位和分量,略知一二。我知道,即将拜访的这座“大山”,他并不只是因为曾任司法部“监狱局长”的身份而尊贵,他本人对新中国监狱,无论是史学研究,还是改造罪犯研究,及对监狱工作改革、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曾寄给我一本《跌宕起伏岁月之回顾》修订本,这是90岁的王明迪先生,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王明迪先生,浙江镇海人,1934年5月出生。1950年12月,他作为上海市南阳中学高三年级的优秀团员,被上海市公安局选调参加了公安工作。此时,16岁意气风发的青年,曾积极报名参加抗美援朝,他的内心早早埋下报效祖国的理想和使命。然而,人生一波三折,1958年,24岁的先生被调往青海省劳改系统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青藏高原的土地上,先生在猛烈刚劲的风中前行过,在高原直射的骄阳下炙烤过,在冰天雪地的不毛之地挣扎过,然而,即使深陷人生最低谷,他也不放弃生命的尊严。在青海的20年,他在劳动改造场所一线,做过内勤、生产员、统计员、食堂管理员、仓库保管员、管教员,他深知基层民警工作的艰难困苦和喜怒哀乐,他深深体会到基层工作者的艰辛和不易。后来走上领导岗位,他常说自己有“基层情节、草根心态”,而正因为屡受挫折,锻炼了坚定的意志,像铁一样在熔炉里铸造之后,他真正成长为一位有深度思考的思想者、有包容胸怀的开拓者、和为监狱事业默默耕耘的无私奉献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先生人生中的春天,随着冰雪消融的季节而到来,他调回阔别20多年的公安部大院,被分配到十一局管教处工作。“要做公正廉明的执法者、诲人不倦的教师、还要代行父兄的职责”,这些是先生和同事们,在工作中对劳改工作的总结和认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1年3月,先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2年12月任司法部劳改局局长,1994年8月,继任司法部监狱局局长。在回到北京工作的十多年里,先生曾参与“八劳”会议的筹备与会务工作,亲耳听到赞扬劳改工作干警是:“攀登十八盘的勇士”“改造人的灵魂工程师”“增强自豪感,消除自卑感,劳改工作不是低人一等,而是高人一等”。这些话,让他一阵阵热泪盈眶,这些话,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让他记了一辈子。他遵循着心中的信念,在走上监狱工作领导岗位后,为监狱事业的发展、改革投入了毕生的精力,始终发出一个“燃灯者”最亮的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与先生相约8月1日见面。曾在他的文字中看到,他曾一遍一遍看“跨过鸭绿江”的影片,其实曾有过军人梦想的先生,内心对保卫国家安宁的职责,在青年时便已奠定,从中年乃至一生,他已在磨砺中铸造成一名无产阶级钢铁战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住在北京红星胡同14号院,这里应是全国监狱民警经常去“取经”的地方。先生似红星胡同里一颗闪亮的“星”,他的光,吸引着全国各地监狱学者、专家和普通民警,他的家里不知接待过多少熟悉的,或慕名而来的人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对谁,先生总是平和谦逊,他是一位品德上潜移默化教授我们的敦厚长者,又是一位在监狱工作中能指点迷津的可敬前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家朴素而整洁,客厅里的旧式沙发,不知伴随两位老人度过多少春秋。客厅书柜里的书,满满当当,摆放的整整齐齐,这是先生一生研究监狱工作的根基,也是他最为宝贵的珍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虽为耄耋老人,但白发中却又生出一些稀疏的黑发,脸庞红润而有光泽,眼里清澈而深邃,嘴角始终带着和蔼的微笑。先生上身穿一件藏蓝色T恤,下着灰色西装短裤。八月炎热的北京,完全可以穿件大背心,可是先生对人、对事恭敬而沉稳,我们的交流围绕着他一生经历的监狱工作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早上,对于罪犯改造的问题,我们谈的很多。那场1990年青海省塘格木劳改农场发生的6.9级大地震,每次说起这次事件,先生眼里都会闪耀着莹莹的光亮,而我听着,眼里也充满了激动的泪水。这场大地震里发生着震撼人心的“奇迹”——“地震中,农场场部及周围的家属区,所有房舍夷为平地,人员伤亡严重。而监舍,是新建的砖瓦房,墙体开裂,没有倒塌,罪犯一个没有伤亡,一个也没有逃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这些,先生和我沉默了许久。我们为逝去的监狱警察悲伤,同时内心也升腾着作为一名“监狱警察”的使命感、荣耀感。“我们把罪犯的生活、生命安全,放在监狱工作的第一位去做,罪犯能改造不好吗?”而监狱警察,一代又一代,用汗水、泪水、血水、甚至用生命,践行着改造罪犯的神圣职责,守护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安宁,我们是当之无愧的祖国平安的守护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畅谈着,激动时,小屋里环绕着我们的笑声;谈到一个沉重的话题,小屋里又安静许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先生的交流是增长知识,鼓足信心的又一次“起航”。先生送给我一本书《鸿泥集——监管改造工作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是先生在监狱工作中,总结经验所凝结的卓越智慧。其中有许多监狱工作的方法和理论,是我们监狱民警工作时参考的“宝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飞逝,相聚总很短暂,而离别又是依依不舍,好客的先生夫人,认真的为我们合影。两位老人听说我借调结束,不久就要离开北京,握着我的手说:“以后来北京,就到家里来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想起过往,眼里禁不住又模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那天我一回到住所,就又想起一个问题,赶忙发信息给先生:“今天忘记问您亲历的“八劳会议”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快先生就发来信息说:“八劳会议标志着劳改工作拨乱反正的完成、改革开放的启动,是劳改工作实现历史性转折,进入新的历史性发展时期的标志性会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像监狱工作的领航员,又似一盏灯塔,我们迷茫时,他总能指引我们开拔起航,乘风破浪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先生作为监狱工作的一座“大山”,他的著作和论文,曾拜读过,一些观点和一些工作方法,总是监狱工作前沿性的理论指导,能与这样一位为中国监狱发展做出贡献的“大师”交流,是我一名基层监狱民警的幸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生前,没为他写一篇印象文章,心里深深地遗憾。但见面的那时,我已把内心对他的敬仰和崇拜,第一时间用微信表达给过他,让他能够感受到:一个为监狱事业奋斗一生的老人,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8日早上,走在上班的路上,尽管每天都想着:如何在工作之余、休息的时间,找出一些完整创作的缝隙,腾出时间来,为我的梦想之书《中国监狱警察》写上一笔,但我总是遗憾的像小猫探路,试试前行的泥爪,又退缩回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就在这天,我却不知不觉,又想着重拾起为中国监狱警察书写的豪情壮志。那一刻,我想,难道是先生冥冥之中的托付,我已经放弃了写《中国监狱警察》这个主题的梦想,可今晨的冲动,又一次激励着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人类的事业,就是一代一代,星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一次次接力。而诸多监狱工作者,诸多监狱研究学者、专家,他们会为心中充满热爱的监狱事业,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在教育改造罪犯的岗位上,在管理罪犯习艺的岗位上,在监狱理论研究的岗位上,继续踏步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喜爱喝咖啡,此时,蓄满一杯咖啡杯,就当与他当初相约在红星胡同附近的咖啡厅,静静地坐一坐,看着他平和微笑的脸庞……他没有离去,他一直都在我们心里,就在我们身旁看着我们、鼓励着我们、支撑着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用留下的文字,为我们点起一盏盏,监狱工作道路上前行的明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将前赴后继,接过他肩上的担子,在监狱工作这条大道上,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与热,像先生一样,始终用展望未来的眼光和心智,为中国监狱事业的发展前进踏歌而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汪彤是甘肃省天水监狱民警)</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