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沁园先生的《中国机制铜元目录》中载有大清丙午(1906年)年户部湖北省造中心“鄂”字的铜币。从二文,五文到十文币,评级却有2级,4级,7级,8级之贵。且龙图的龙头冠有点特殊,称为单冠和双冠两种。</p><p class="ql-block"> 大清国铸造过的铜币有“大清铜币,光绪元宝”等上千种,唯有湖北省铸造的这种“丙午户部”铸造的“大清铜币”中心“鄂”字的龙图特别。龙头的冠有单,双冠之分。</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感觉对铜币的对版有点像智力游戏“找茬”,考你的眼力,观察力,思考力和辩识能力。要从数千个大清古钱币钱谱中快速,准确地找到你手中的这块古币是大清那个省那个造币厂铸造的,那一年铸造的,是哪一个版本,有什么特征,什么材质,确实非易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收藏几十年了,也只能达到按图索翼的水平,还不一定能辩识得准确无误。这对藏家来说是一个既神秘,又有趣,需要集中注意力,不断探索和学习,提高的过程,从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眼力和辩识力。这对老年人防止患阿尔茨海姆症特别有效!善于思考,多动脑子的人会显得年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单说这个大清“丙午(1906年)年户部湖北省造中“鄂”字铜币的而言。就有五种钱币。如下图《中国机制铜元目录》:</p> <p class="ql-block"> 分 ①丙午鄂二文双冠</p><p class="ql-block"> ②丙午鄂五文“单冠龙”,</p><p class="ql-block"> ③丙午鄂五文部颁面“双冠龙”,</p><p class="ql-block"> ④丙午鄂五文“双冠龙”,</p><p class="ql-block"> ⑤丙午鄂五文“双冠龙”,白铜,</p><p class="ql-block"> ⑥丙午鄂十文部颁面双冠龙,</p><p class="ql-block"> ⑦丙午鄂十文仿部颁面双冠龙,</p><p class="ql-block"> ⑧丙午鄂十文大三角捺双冠龙,</p><p class="ql-block"> ⑨丙午鄂十文大捺连横光绪单冠龙,</p><p class="ql-block"> ⑩丙午鄂十文狭清光绪单冠龙,</p><p class="ql-block"> ⑾丙午鄂十文广清光绪单冠龙。</p><p class="ql-block"> 总十一个版本。 不是超人,谁记得住?! </p><p class="ql-block"> 这些铜币可能在币文书写方法,背龙及花饰的细节上还有许多细节差异,著书之人恐怕也未研究透!</p><p class="ql-block"> 加之周沁园先生的钱谱图的币图清晰度不够,更给藏家的对版带来困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收藏已有几十年时间,手中也仅收藏了几枚这种“单冠”和“双冠”鄂字铜币,研究之余,感觉大清铜币版本之别是太过深不可测,余兴无尽。</p><p class="ql-block"> 很早就想总结一下一种铜币的版本之别,用实物币的高清图片来与同好分享乐趣。现一是人生已近暮年,不知道哪天早上就醒不了;二是自身尚头脑清醒,有能力辩识,又有高科技的安卓软件和平台支撑,才能逐一展示如下,期望能用自己的体验给同好带来稍许视觉享受,给铜币对版带来收益。</p><p class="ql-block"> <b>一,丙午户部阴刻“鄂”字二文双冠铜币</b></p><p class="ql-block"> 此币铸材为铜质,表面鎏金,直径17.8mm厚0.9mm,重1.91克。</p> <p class="ql-block"> 虽然周沁园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机制铜元目录》中未注明此币是试铸币性质,且定级也仅“七”级,但从这枚币的“未使用”过的状态和表面被鎏金,整币金光闪闪,令人炫目的几无磨损状态看,它确实是一枚定级别偏低的存世稀罕的传世试铸币。</p><p class="ql-block"> 整币外缘愣边(微高于地章),内齿,币面内点珠圈,汉字,满文,打压都非常深峻。虽仅有不到1.8cm直径,但币文之笔画均清晰,立面挺拔,毫无粘连。</p><p class="ql-block"> 币背是一个无珠圈的似“乙”字形的蛟龙图。龙身的龙鳞,龙须,龙爪,龙额,眼,鼻,嘴,三苗火球,八尾龙尾,龙角左右及底部的龙云,无不镌刻得细腻,清晰。龙头上三丫形龙角之间是此币的典型“双冠”,就是被下开的龙角冠体下包着的两个凸起的圆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二,丙午鄂五文部颁面“双冠龙”。</b></p><p class="ql-block"> 此币铸材为铜质,直径24mm厚1.1mm,重4.15克。<span style="font-size:18px;">表面鎏金。</span></p><p class="ql-block"> 这个丙午鄂五文“双冠龙”铜币与“丙午鄂部颁面五文双冠龙”的不同,周沁园先生在《中国机制铜元目录中》HP.49钱币两面图中间小方块图中的表述,我理解是其五“文”的最后一笔的下段书法上的差异。部颁面的“文”字最后一笔,笔画宽度要清秀,纤细一点,尾部拉得稍长点。但就这一点差别,竟令此部颁面丙午鄂五文“双冠龙币”的评级达到4级,而另一种非部颁面的双冠龙币仅评级为8级。就普品的收藏价值都差了30倍!</p><p class="ql-block"> 另外,与另一枚八级币“丙午鄂五文双冠龙”即非部颁面铜币比较,这枚“部颁面鄂字五文双冠龙”整币的满文,汉文“大清铜币”和背面的“光绪年造”,英文字母和龙图与头上的双冠的构图(有旋纹,中心有点)及构图线条明显都要精细许多。尤其是“清”字的左上两点,书笔勾顿明显,第三点向上提笔有顿和尖锋!</p> <p class="ql-block"> 币图如下:</p> <p class="ql-block"><b>三、“丙午鄂五文双冠龙”铜币</b></p><p class="ql-block"> 此币铸材为铜质,表面鎏金,直径24mm,厚1.1mm,重4.12克。</p> <p class="ql-block"> 这枚“丙午鄂五文双冠龙”铜币与“丙午鄂五文部颁面双冠龙币的不同,周沁园先生在《中国机制铜元目录中》HP.49图和HP.50两图中有比较,如前文。我理解的是其五“文”的最后一笔的下段书法上它比部颁面的“文”字最后一笔,笔画宽度要稍粗一点,尾部拉得短一点。但就这一点差别,它仅评级为8级。 </p><p class="ql-block"> 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 另外,与“丙午鄂五文部颁面双冠龙”比较,这枚“丙午鄂字五文双冠龙”整币的满文,汉文和背面的“光绪元宝”,英文字母和龙图与头上的双冠的构图(有旋纹,中心无点)及龙纹构图线条明显都要粗一点。</p> <p class="ql-block"> 尤其是“清”字的左上两点,书笔勾顿不清晰,第三点向上提笔顿和尖锋模糊!</p><p class="ql-block"> 仅管此枚藏品看起来表面似有鎏金,品相比前一枚“”部颁面五文双冠龙币”要好许多,但它的价值仍然不及“五文部颁面双冠龙币”。</p><p class="ql-block"> <b>四、丙午鄂十文大三角捺双冠龙铜币</b></p><p class="ql-block"> 此币铸材似为白铜质。</p><p class="ql-block"> 在周沁园著《中国机制铜元目录》中未载有此材质的铜币拓图,但有相似图文的一枚“丙午鄂十文大三角捺双冠龙铜币”(HP.58),被评为九级币。我觉得,因铸材为少见的白铜,实际定级可能应高点。</p><p class="ql-block"> 此币直径29mm,厚1.6mm,重7.74克。</p><p class="ql-block"> 所谓“大三角捺”,按周先生在它钱谱中所示,是指这一版双冠龙币的“大清铜币”中的“大”字起笔有一个如三角形的顿笔。另“文”字最后一撇端部未与横笔离开。</p> <p class="ql-block"> 除此而外,此版双冠龙的币背还有几个特征与下文要说的“单冠龙”不同。</p> <p class="ql-block"> ①龙头是双冠,</p><p class="ql-block"> ②火龙珠有反时针旋纹,</p><p class="ql-block"> ③火龙珠有五根火苗,</p><p class="ql-block"> ④火龙珠下有长条云,</p><p class="ql-block"> ⑤龙尾有八尾,</p><p class="ql-block"> ⑥龙身鳞最多有五排。</p> <p class="ql-block"><b> 五、丙午鄂十文广清光绪单冠龙</b></p><p class="ql-block"> 此币铸材似为黄铜质,似表面鎏金。</p><p class="ql-block"> 周沁园著《中国机制铜元目录》中未载有此材质的铜币拓图,但有相似图文的一枚“丙午鄂十文广清光绪单冠龙铜币”(HP.64),被评为十级,应是一枚普币。</p> <p class="ql-block"> 此币直径28mm,厚1.5mm,重7.24克。</p><p class="ql-block"> 所谓“广清”,按周先生在它钱谱中所示,是指这一版单冠龙币的“大清铜币”中的“清”字与另一版“狭清”的区别。广“清”的清字最宽处5.5mm,而版狭清”的“清”字最宽处仅5.0mm。</p> <p class="ql-block"> 另外,这一版本的“五文”的“文”字最后一撇端部与横笔相连的又称为“连横文”。</p><p class="ql-block"> 再有与上一个“丙午鄂十文大三角捺双冠龙铜币”比较,此版铜币还有一下特征:</p> <p class="ql-block"> ①龙头只有单冠,所以被称作“单冠龙”</p><p class="ql-block"> ②火龙珠有顺时针旋纹,</p><p class="ql-block"> ③火龙珠只有四根火苗,</p><p class="ql-block"> ④火龙珠下有无云,</p><p class="ql-block"> ⑤龙尾有七尾,</p><p class="ql-block"> ⑥龙身鳞最多只有四排,</p><p class="ql-block"> ⑦龙头两边的龙须密集宽长,</p><p class="ql-block"> ⑧龙爪似鸡爪。</p><p class="ql-block"> ⑨这一版的背英文“CHING”中的“H”</p><p class="ql-block">被错写成“π”。</p><p class="ql-block"> “丙午鄂十文狭清光绪单冠龙”版的特征除“清”字要窄点外,其余均与其相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上对几枚在藏丙午户部大清铜币二文,五文,十文的对版和文中理解仅是作者个见,所有的辩识结果均仅为向同好提供参考。如有错误敬请斧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5日撰稿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