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南访古之万荣的精彩

余坚〜老牛

<p class="ql-block">常看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欢山西古建文物,算上这次是第八次来山西,从粗线条的巡游,到有目标的梳理,对山西的古建有了更多的认识,晋西南我2020年春天来过,因为功课没到位加上时间有限,漏了许多重要景点,2024.10.15-21我和老友再次拜访,拾遗补缺,再次感受晋西南的古建风采,以下的几篇我就重点介绍所见所闻。运城万荣三大国保开启我的讲述</p> 万荣东岳庙是道观建筑,位于县中心,创始年代无法考证,但在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就已有,元时重建,明清又扩建、修补。<br>万荣东岳庙坐北向南,现存主要建筑有飞云楼、午门、献殿、享亭、东岳大帝殿、阎王殿等,其中飞云楼是清代重建的,其余的大多是元代建造、明代修葺,按中国早期寺庙的布局规制,楼塔设置在中轴线前面。第四批全国文保 飞云楼,万荣东岳庙建筑群的精华。楼高40米,平面呈方型,三层,四滴水,十字歇山式楼顶,四根通柱直达搂顶,二、三层皆有勾栏,每面各出一抱厦,形成十字形,上筑屋顶,抱厦与上部十字歇山屋顶组合十分巧妙,构成极其丰富的轮廓线。各层檐角起翘,加以檐下307组斗栱重叠,就像是云朵簇拥,有凌空欲飞之感,檐角悬挂有各式各样的风铃,楼内有木梯可登顶层。现在已经不能上了。 飞云楼以其复杂而精巧的构造、挺拔秀丽的艺术造型,在中国木构建筑中占有独特地位,有“中华第一木楼”美称。最近大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35个取景地,山西就占27个,飞云楼就在其中 午门,元代重建,明代再修,现存建筑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又建的。面阔七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具有元代特征 献殿,是祭祀东岳大帝的地方,硬山式屋顶,七间六椽,斗拱四铺作,前后檐及中柱上都是用的大额枋,同样保留有元代建筑特色 享亭,亦称“八卦亭”,是专为东岳大帝祭祀贡品、烧香行礼的地方。十字歇山顶,琉璃兽脊精美,藻井雕刻细致,四周勾栏石柱流云缱绻,是明正德年间的工艺。除飞云楼外,这是万荣东岳庙另一个令我流连忘返的地方。<br><br><br> 和享亭紧连着的是“正殿”,即“东岳大帝殿”。面宽、进深各五间,平面近方形,殿身重檐歇山式,殿内的梁架大多是用圆材制成的,殿顶琉璃脊兽,纤细之中透出华丽,是清代建筑风格的遗留 <p class="ql-block">阎王殿,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重修。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殿后还有个"地狱",壮着胆子走下去,令人毛骨悚然。</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下合影后便赶往下个景点,万荣稷王庙</p> 稷王庙,是奉祀我国农业始祖后稷的庙宇,在山西,在国内,稷王庙有许多,仅在晋南就有稷王庙7座。万荣稷王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太赵村。第五批国保。 戏台建于元代,民国重修, 戏台正对面便是庙中的主要建筑稷王庙,面阔五间。作为中国仅存的、唯一一处北宋庑殿顶的建筑,万荣稷王庙蜚声国内外。之前,万荣稷王庙因无记载考证,只能依据其建筑形制,初步判定为金代。 在2011年,北大考古学院在进行精细测绘和修缮前工程测绘时,北大师生在大殿前檐明间下平槫襻间枋外皮上发现了题记为“天聖元年”(1023)这一建筑年代,确立了其北宋庑殿顶木构建筑遗存的身份,也就是说,此建筑距今有1000年,殿前的宋代大钟是从它地搬来的 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庑殿顶在中国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由此,仅从建筑等级来看,万荣稷王庙为稷王庙之首。出稷王庙开车20余公里便来到万荣后土祠,这里我2020年来过,那时没什么游人,现在有了黑悟空的加持变成了热门景点 汾阴后土祠,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娲氏的祠庙。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它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已越来越显现出其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 山门的背面其实是一座戏台,也被称为过路戏台,十分神奇。它平时是山门,台板卸掉人们就可以直接穿过,初一、十五祭拜十分方便。逢庙会唱戏时,把台板搭上,台上唱戏,台下走人,因此戏台上有副对联可谓形象:“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br>后面的两座戏台,屋顶相连,中间为通道,一为道家台,一为佛家台,台前的石柱上也各有对联,仔细品味,都颇有禅意。东面台顶有木匾写着“春雪台”,上下场门额上写着“水月”“镜花”。西台的匾上写着“歌舞楼”,上下场门额上写着“达古”“来今”。 穿过戏台,后面便是献殿和正殿,可看见殿前的两棵古柏。据导游介绍,后土祠中有“六绝”,这龙凤柏便是其一。只见两棵柏树树冠如云,枝叶茂盛,呈龙腾、凤舞之势,巧妙地构成了一幅龙凤呈祥图。<br>两侧东西各有一座五虎殿,这是后土祠才有,意思是十位猛将只有后土娘娘可以指挥调遣。 正殿中央供奉着后土圣母像,两侧是她的化身——送子娘娘和送药娘娘。传闻人类需要繁衍,圣母便化为送子娘娘,助人生儿育女;人吃五谷免不了生病,圣母便化为送药娘娘,帮人解除病痛。 祠内建筑工艺精巧,除了石雕、砖雕、铁塑极具特色,正殿上方的四层镂空木雕更是精湛,那核桃木上的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在正殿的东北侧,有一座碑廊,里面便是有名的萧墙碑。该碑为宋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全碑共五块,1365个楷字,碑名《汾阴二圣配飨之铭》,后移于行宫门外,官员觐见帝王时要在碑前整理衣冠和思路,故名萧墙碑。  据说,宋真宗曾在此居住了一年多。从县志记载和庙像图石可知,原有宋真宗碑和唐明皇碑立于庙的东西两侧,因黄河水涨,脽上淹没,碑被移至旧城。后又因旧城淹没,碑没于泥沙,直到1951年,荣河县建轧花厂,需要石料,被人从河中挖出。可惜两边的龙饰被毁,只剩中间的碑额。 秋风楼位于正殿之后,其身高达32.6米,主体为三层楼, 面阔五间,四周围廊,十字歇山顶,一二两层四面各凸出龟须座一间,上筑瓦顶,山花向前;二三层廊下置斗拱或平座,全楼斗拱密布,造型美观大方。下部筑以高大的台基,南北穿通,周围砖砌花栏,楼身比例适度,檐下斗拱简洁,结构精美古朴,形制壮丽劲秀。楼内二、三层内各藏汉武帝《秋风辞》碑一块。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在后土祠完成祭祀后,与群臣泛舟河上举杯畅饮,兴致极高。秋风萧瑟,天地辽阔,他触景生情,吟出了流传千古的《秋风辞》。 秋风楼的台基凌空横跨在一条东西贯通的古道上。这便是有名的张仪古道,据说,战国时期张仪就是经此道入秦,最后官拜秦相。在古道的门洞上,东西两侧各有砖雕,上面书写着“瞻鲁”“望秦”。1937年秋,朱德亲率八路军3个师、6个旅,从庙前渡口登岸,经此古道北上抗日。<div>万荣访古告一段落,我们去稷山县继续下面的行程,万荣的两楼“飞云楼”“秋风楼”一殿“现存宋代最大庑山顶大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弥补了上次未见之遗憾。</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