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之行

石楠塘

<p class="ql-block">  计划很久的泉州之行终于得以成行。何以泉州?唐朝时期,泉州是对外贸易的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是世界海洋的商贸中心,“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现在的泉州又是世遗城市之一,于我而言,向往久矣。</p> <p class="ql-block">  入住晋江,酒店附近的阳光广场夜市热闹非凡,各种小吃让人目不暇接,垂涎欲滴。伴随着不绝于耳的喧闹声和种种香味,我们在这里尽情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p> <p class="ql-block">  万千烟火,奔我而来!😀😀😀</p> <p class="ql-block">  都是虫子🐛,胆小者莫看、莫吃哦😄</p> <p class="ql-block">  前往洛阳桥路旁边的一片绿植,导游却说这是红树林。眼中分明是绿色的,为什么又叫红树林呢?🤓</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用时六、七年,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垮江(洛阳江)接海的大石桥——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墩端部呈船形,两侧有扶栏,均有石雕,用于保护行人;桥的两侧建置石塔,用以镇风,桥旁扶栏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浮雕有佛像图案;桥上筑石亭,供率骑休息,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碉,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桥中央碑亭刻有明万历年间“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周边有历代碑刻12方,东侧有宋代摩崖石刻“万安桥”、“万古安澜”。</p> <p class="ql-block">  佛教密宗风格的石塔。</p> <p class="ql-block">镇风塔</p> <p class="ql-block">  桥上的碑刻多有提及蔡襄造桥之功。</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被茅以升称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清道光郡守沈汝瀚书石匾“海内第一桥”。</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首创“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的建桥技术。由于桥址位于江海交汇之所,在这一地段建桥,没有坚实牢靠的墩台基础是不行的。因此桥工因势利导、就地制宜地首创现代称为“筏型基础”的新型桥基,即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置石块,并向两侧展开一定宽度,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直到19世纪末,世界各地在现代桥梁工程中才采用“筏型基础”,运用迄今只有百余年的时间,洛阳桥已筑成同样做法的桥墩底盘,这是我国桥工在900多年前的重大贡献。《中国古代桥梁》一书称洛阳桥“为梁桥的代表”,《泉州府志》·卷七十五则称之为“海内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  船尖造型的桥墩有利于缓解水流对桥身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  我们肉眼可见密密麻麻的牡蛎粘附在桥基,这就是洛阳桥建造过程中智慧的泉州工匠的独特发明:利用牡蛎可以在岩礁间密集繁生的特性,在桥基上人工养殖牡蛎,牡蛎的附着起到了加固桥基的作用,增强了桥整体的稳定性。这种把生物学与桥梁建筑学相结合的固桥技术,在历史上是首创。</p> <p class="ql-block">狻猊栏柱</p> <p class="ql-block">  蔡襄的书法。</p> <p class="ql-block">  在滩涂敲牡蛎的渔妇和牡蛎养殖场。</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洛阳桥,我们奔赴崇武古城,途径西沙湾,顺便参观了1996年建成的国内唯一供奉解放军烈士的军庙。</p> <p class="ql-block">  西沙湾细密的沙滩,踩上去感觉很踏实,脚不会陷下去。</p> <p class="ql-block">  军庙门口的雕刻,仔细看有解放军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崇武古城风景区,位于泉州市惠安县崇武半岛东端,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惠安县境东南24千米的崇武半岛南端,濒临台湾海峡。崇武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p><p class="ql-block"> 惠安崇武古城风景区有“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之称,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特色旅游风景区。景区内的崇武古城是一座为抵抗倭寇而建的滨海石头城,是中国明初沿海60多座卫城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石城。古城南侧有“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共收藏有不同艺术风格的石雕艺术精品500余件。</p> <p class="ql-block">  景区入口处多见惠安女石雕。</p> <p class="ql-block">灯塔</p> <p class="ql-block">  惠安石雕技术享誉全国,“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就坐落于崇武古城景区,沿途可见众多四大名著的人物石雕。</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人迎着巨大的海风,只为一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可惜海浪气势不够磅礴,光线缘故,拍出来的照片好像黑白片😞奉劝大家不要太靠近海岸走,尤其苗条型的人,海风太大了,吹得人站不稳,仓皇逃离海边。</p> <p class="ql-block">  途径古城矿博馆,天然的展品琳琅满目,光彩照人,值得驻足👍</p> <p class="ql-block">  这个坡叫做“观音坡”</p> <p class="ql-block">  古城灯塔是古城景区的最高点,可以俯瞰古城全貌和长长的海岸线,时间关系,我们没有登临灯塔。</p> <p class="ql-block">  从一个小城门进去才知道古城里面有许多居民生活其中,也有香火很旺的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古城景区有惠女风情园,其实就一间屋子里陈列着惠安女的生活用具、特色服饰和一些惠安女劳作的图片,没有见到真正的惠安女,不开心☹️</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这里顺便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惠安女的服饰特色:惠安女服饰的主要特点包括“‌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具体来说,“封建头”指的是惠安女总是用花头巾和黄斗笠严严实实地包裹面部,仅露出五官;“民主肚”是指腰、腹部衣服较短,展现女性美;“节约衫”指的是上衣短小至腰部,袖口收紧到小臂的中部,以节约布料;“浪费裤”则是指下装的裤管特别宽松肥大,与上装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  地质礁石</p> <p class="ql-block">  离开崇武古城,我们又赶往蟳埔村参观。蟳浦村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古老渔村。据清嘉庆年间《西山杂志》记载,蟳埔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唐时期。元明之际,蟳埔村开始有村落形成,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蟳埔村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传承千年的蟳埔女习俗上,尤其以她们独特的服饰和头饰著称,她们身穿大裾衫和阔脚裤,头戴用鲜花制成的花围,以花为簪如同“行走的花园”,这种习俗被称为“簪花围”。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蟳埔女的簪花习俗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朴实向往。强烈建议每个热爱生活的女同胞都去蟳埔村做一次“行走的花园”,美丽自己,美丽蟳埔!🤗</p> <p class="ql-block">“行走的花园”</p> <p class="ql-block">  蟳埔村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蚵壳厝上。蚵壳厝是用海蛎壳建造的房屋,这种建筑方式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满载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启航,沿着闽南沿海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返航的时候,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物尽其用,聪明的蟳埔人以蚵壳拌海泥建造蚵壳厝,其建筑结构大体同传统的闽南红砖厝相似,但这种蚵壳厝不仅不积水、不怕虫蛀,还有冬暖夏凉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李叔同(弘一法师)的字。</p> <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后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为开元寺。开元寺占地面积约78000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为明清时期修建,包括中轴线上的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和藏经阁等建筑,以及东西两侧的石塔和东西两廊。</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不仅以其宏伟的建筑群著称,还因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闻名。寺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如大雄宝殿内的24尊飞天乐伎雕像、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以及甘露戒坛四周的木雕飞天等。这些雕塑不仅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雕刻艺术,也反映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所独有的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东塔——镇国塔,高48.27米,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西塔——仁寿塔,高45.06米,始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东、西两塔是中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东西两塔塔座均作须弥座形,塔每层开四门设四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外有平座扶栏,游人可环塔远眺近瞩。塔顶有刹,刹尖高托澳金铜葫芦,映日闪闪发光。八条铁链从塔刹上盘斜系于八个角脊,每个角脊下还悬挂小铜钟,全塔共四十个。塔心为八角形实心体,每层修有楼梯,供游客上下。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计八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塔须弥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青石浮雕佛传图,故事多取材于佛经及古代印度的民间神话传说,然后用绘画雕刻的手法表现出来,更显得生动、精致、珍贵。</p><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建造于南宋时期的东西双石塔,具有鲜明的宋式建筑特点,宋代建筑具有侧角明显、斗拱和石柱比例硕大、覆盆式柱础等特点,这在东西双塔上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尤其是西塔,肉眼可见石柱是向内倾斜的,专业术语称之为“侧角”。东西双塔的斗拱和石柱的比例也仍保持硕大,斗拱外挑,仍起到了一定的受力作用,而明清的斗拱比例缩小,装饰性作用更强。</p><p class="ql-block"> 但东西塔更令人称奇的,是历经两次地震而岿然不倒,这与其科学的设计、一流的营造技术密不可分。《泉州东西塔》记载,双塔在工程设计上基本相同,都是平面八角套筒结构仿木五层楼阁式建筑攒尖顶。其优越的抗震性能,正是源于多种科学的设计:平面八角,每一边的对立面都能均匀地基压力,支点多,抗震性好;采取逐层收分的做法,一来增加塔身轮廓线条的变化,二来也造成协和匀称的塔形,大大增强了塔身重心的稳定性;门龛错位的立面布置方式,调节塔身重压,且遭遇大风时可减少塔自身的阻力,保证塔的平稳坚固;塔身石柱的三段式接柱,也巧妙利用了古建筑的接柱手法,通过缝隙的间离、缓冲作用,减轻地震的破坏力。更关键的是,东西双塔塔室中心用花岗岩石条砌起一根塔心柱成为塔身的“脊梁骨”,塔心柱和塔室内壁之间再用大石梁链接,塔的横切面看起来就像一个自行车车轮,塔心柱是轴心,塔壁像轮辋,大石梁就像车辐条,通过互相之间的牵引和撑抵,进一步保证了塔身重心的聚向力和稳固。</p><p class="ql-block"> 双塔浮雕:东西双塔集建筑艺术、绘画、雕刻、宗教文化于一体而闻名海内外,双塔上的浮雕雕刻精湛、内涵丰富,在中国其他古石塔上并不常见。双塔上共雕有人物浮雕160尊(东西塔各80尊),东塔须弥座有图雕54方,西塔须弥座有图雕56方。其人物雕像传承了宋代以写实见长的风格,人物性格刻画生动,形象端庄优美,不仅表现了闽南石雕工艺的精湛,更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但双塔的浮雕又各有不同,从佛教的角度讲,东塔代表东方娑婆世界,西塔代表西方极乐世界。东西塔须弥座的图雕也不尽相同,东塔须弥座的图雕以佛教故事为主。西塔须弥座据传雕刻了泉州民间整套舞龙舞狮的动作,并辅之以各种花卉飞禽。此外,双塔须弥座转角位置上,还各有8尊负塔侏儒。这是佛教造型艺术和世俗生活交融的突出成就,也是当时中外贸易往来和文化融合的力证。</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东西塔浮雕中,出现了不少有趣的雕像,几乎都是佛教中和电视剧《封神演义》《西游记》中的角色。东塔一层的浮雕上,出现了天众、龙众等“天龙八部”中的人物。东西塔的浮雕中,则出现了西天取经的玄奘和《封神演义》中的哼哈二将。浮雕中最为“出圈”的,当属西塔四层的猴行者和火龙太子,有学者认为,这是古印度大型叙事诗《罗摩衍那》故事中的核心人物罗摩太子和灵猴哈奴曼。有专家提出,灵猴哈奴曼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也有人据此认为,火龙太子是《西游记》中唐三藏的坐骑白龙马。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陈寅恪先生曾提出,灵猴哈奴曼是孙悟空的原型。毕竟,泉州西塔上的猴行者比《西游记》成书还要早300年,而与西塔建造同朝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也出现过中国式的猴行者。</p> <p class="ql-block">  塔座须弥座雕刻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看再看!</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内有数棵百年大榕树,这是寺内树龄最大的、八百年的榕树。像胡须一样的气根触地又生根,很奇妙!</p> <p class="ql-block">  戒贪壁位于福建泉州市‌开元寺,原本是清代乾隆年间泉州‌城隍庙的照壁,后因历史原因城隍庙被毁,于1974年移到开元寺保护起来。这面墙上的砖雕有很多寓意‌:大象驼着一个镜子‌:寓意“进相”,象征着和平与进步;猴子捅马蜂窝‌:象征着“封侯”,寓意着权力和地位;松树和仙鹤‌:代表“松鹤延年”,象征长寿和幸福;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寓意“喜上眉梢”,表示好运和喜悦;鹿、灵芝和兰草‌:表示“福禄长寿”,象征着幸福和长寿。古时候的城隍爷是被视为能保佑本地子民平平安安的保护神,所以,照墙上的“麟趾呈祥”纹饰,并无什么“戒贪”之意,反而是希望老百姓都能过上“吉祥如意”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菩提树在佛教文化中象征着智慧和觉醒。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顿悟真理,因此菩提树被称为“智慧树”或“觉醒树”。‌菩提树在佛教中亦被视为“圣树”,象征着向善和得道。</p> <p class="ql-block">  西塔旁边的这个心大有文章:一点放在下面,是让我们要心上无事,给自己放空一下,轻松自在;如果这一点高高在上,我们就要提心吊胆啦;如果这一点在旁边呢,叫偏心;三点在一起的叫多心,说人很多的烦恼就是因为多想多虑了,所以要简单一点,就会轻松一点,就可能更幸福一点;这一点如果在勾上面呢,叫勾心斗角。所以呢,综上,这一点还是要放在下面,让人觉得很放心,很靠谱。</p> <p class="ql-block">  西街的小吃基本上都是本地的闽南特色小吃,晋江阳光广场夜市的小吃就不局限于当地小吃了,有陕西、湖北、四川等地的美味。去泉州玩,建议还是去西街品尝正宗、地道的闽南小吃。</p> <p class="ql-block">  福建三大渔女:蟳埔女、惠安女、湄洲女。今天得以做一回蟳埔女,开心😁一扫未睹惠安女的遗憾。古老的蚵壳厝、漂亮的簪花围,原滋原味的闽南渔村,蟳埔 ,值得一游!来了就不想走! </p><p class="ql-block"> 泉州有句俚语:“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由此可以看出泉州人对开元寺东西塔和洛阳桥的喜爱,当然 ,东西塔和洛阳桥也确实配得上泉州人的这份厚爱。</p><p class="ql-block"> 泉州的地标开元寺、东西双塔、钟楼就坐落于西街。西街号称泉州最有烟火气的地方,也是网红打卡点,保留有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大厝、骑楼、洋楼、古宅,也是泉州人文荟萃、美食汇集之地,素有“半城烟火半城仙”之誉。这次泉州之行,品尝了味道独特的土笋冻、拳头母、、口感鲜美的面线糊,可惜肠胃有限,装不下这街上品种繁多的特色小吃!如果没有时间去蟳埔, 西街也可以簪花,开元寺随处可见许多簪花的美丽女子驻足打卡呢,既静心又给寺院增添了亮色!西街除了美食,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店铺,彰显了浓浓的文化氛围,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匆匆三日,泉州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沉醉其中,不愿离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