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10月25日,是“武汉沦陷”和“中山舰”在武汉金口水域遭日机轰炸遇难86周年,为了追忆这段历史,两天前的10月23日,正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在这秋冬交替时节,邀上一位老友,驱车约40公里,走进了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的中山舰博物馆,跨越时间的距离,掸去时光的尘土,感受历史的温度,瞻仰数世的荣珍,去寻访“中山舰”的前世,再看看它的今生。</p> <p class="ql-block">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1910年由晚清政府向日本订购,1912年6月建成下水。该舰排水量780吨,长约65.8米,宽约8.9米,吃水2.4米,航速每小时13.5海里,装备火炮和机关枪8门,可布置兵力108人左右,1913年加入北洋政府海军第一舰队。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兵变进攻“总统府”,孙中山在卫队的掩护下辗转登上永丰舰,指挥平叛斗争长达54天,此次“广州蒙难”事件震惊中外。其间,孙中山与永丰舰官兵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为纪念中山先生,将永丰舰改名为中山舰。</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1923年孙中山广州蒙难避险后,携夫人宋庆龄在永丰舰上与舰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中山舰从1912年建成下水,到1938年在武汉会战中沉没于武汉江夏金口,历经了北京北洋政府、广州革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中山舰服役25年,亲历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孙中山广州蒙难、中山舰事件、武汉会战金口喋血等重大历史事件。它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国民革命史重要的历史见证物,是一艘名副其实的一代名舰。</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曾有过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是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两党合作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山舰事件”就是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发生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1926年3月18日,广州国民政府海军局代局长(兼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李之龙,接受命令派中山舰到黄埔听候派遣,当中山舰开到黄埔后,蒋介石否认有过调舰命令。这时,又传出苏联顾问和共产党员要劫持蒋介石的谣言。3月20日,蒋介石在广州实行紧急戒严,逮捕李之龙,监视和软禁大批共产党人,解除省港罢工委员会的工人纠察队武装,包围苏联领事馆,监视苏联顾问。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不仅打击了共产党,还打击了国民党左派,大大加强了他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地位。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成为大革命时期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p><p class="ql-block">被蒋介石扣押的中山舰舰长李之龙</p> <p class="ql-block">2012年湖北省仙桃市政府在李之龙故居建设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安事变”后,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山舰就是在抗战时期武汉会战时殉难于长江金口水域。</p><p class="ql-block">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失陷,武汉一时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蒋介石为了争取时间把从上海、南京撤下来的重要战略物资运往重庆,亲自坐镇武汉,指挥武汉会战。武汉会战从1938年6月12日,到10月25日基本完成战略物资转运后,历时四个半月,国民党军队撤离。1938年10月25日22时,侵华日军先头部队进入汉口城区,武汉沦陷。中山舰在武汉沦陷前一天的10月24日,在武汉金口水域与日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舰长萨师俊被炸断左腿,鲜血顺着裤管流了一地,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上前抢救舰长,想强扶他离开军舰。但萨师俊誓与中山舰共存亡,他忍痛靠在栏杆上,努力支撑着身体,指挥官兵迎击日寇。最后被日机炸沉于长江金口,中山舰最后一任舰长萨师俊及24名官兵壮烈殉国。</p><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24日中山舰行动概图</p> <p class="ql-block">日机轰炸中山舰时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被击中起火的中山舰</p> <p class="ql-block">中山舰部分阵亡官兵群像</p> <p class="ql-block"> 中山舰抗战阵亡烈士名单(军官5人、士兵20人):萨师俊 魏行健 周福增 陈智海 黄孝春 王兆祥 吴仙水 刘则茂 林寿祺 陈恒善 陈利惠 林逸资 郭奇珊 张培成 李 麒 洪幼官 陈永孝 张育京 江钊官 严文焕 李炳鳞 陈有中 李有富 陈有利 黄珠官</p><p class="ql-block">迁移至中山舰博物馆旅游区的抗日阵亡将士墓</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50、60后出生的我们这一代,对于中国抗战时期历史所受的教育,仅限于政治课书本中了解到的“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西安事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而对于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场正面对日作战情况知之甚少。如果说发生在1926年广州的中山舰事件(有共产党人的身影),是通过许多资料和文学作品了解到的。而发生在1938年武汉会战时的中山舰沉没于长江金口事件,却鲜为人知。其实,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决不亚于1894年9月17日“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在弹药用尽、率领“致远舰”硬撞日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以身殉国的壮举,中山舰萨师俊舰长带领全舰官兵迎击日寇以身殉舰同样可歌可泣!</p><p class="ql-block"> 没有哪一艘舰船能够像中山舰一样,在1913年至1938年的25年间,承载了如此多的故事,经历了如此多的变迁,“舰证”了如此多的牺牲。</p><p class="ql-block"> 为了弘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精神,追寻中山舰的风雨革命历程,1997年1月,在长江底默默躺了近60年的中山舰在武汉被打捞出水,之后经历五年时间,对舰体进行了还原修复,于2001年12月举行了中山舰修复保护工程的竣工仪式。</p><p class="ql-block">中山舰水下遗迹</p> <p class="ql-block">中山舰打捞过程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1997年1月28日沉睡江底59年的中山舰在金口被整体打捞出水</p> <p class="ql-block"> 1997年1月28日,家住昆明市的一位老人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观看着中山舰打捞转播过程,就在中山舰打捞出水的那一刻,忽然,他站起来对着电视机屏幕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嚎啕大哭:“百年奇耻,雪于一朝,永志不忘!”老人的举动,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原来这位老人是当年中山舰少尉电讯官张嵩岭,也是经历武汉金口保卫战的幸存者之一。当时,张嵩岭老人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立刻打电话给远在广州的原中山舰副舰长吕叔奋老人,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吕叔奋老人也是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打捞出水后的中山舰停泊在船台上</p> <p class="ql-block"> 中山舰是我国最大的可移动性文物,中山舰陈列地就建设在该舰的沉没地武汉市江夏区金口地区,中山舰的新家由中山舰博物馆、武汉会战纪念区、中山舰金口战役纪念区、胜利广场、和平家园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中山舰博物馆由两幢相连建筑构成,一幢是舰体陈列厅全钢结构,外形如同一艘战舰,舰首朝着金鸡湖,好似欲扬帆出海,中山舰稳稳安放其中。</p> <p class="ql-block">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特意身着海军衫,向中山舰行注目礼,以示敬意。</p> <p class="ql-block">陈列厅内的王先生与中山舰</p> <p class="ql-block">陈列厅内的中山先生与中山舰</p> <p class="ql-block"> 与陈列厅相连的另一幢三层建筑为一般陈列室,外形为三角形,里面将陈列随舰出水的各种类型文物近5000件。“出水文物精品陈列”展出的经遴选的铭牌标志、舰载设施、生活用品、武器装备四大类型的文物近200件。</p> <p class="ql-block"> 中山舰史迹陈列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中山舰诞生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中山舰的风雨历程,第三部分介绍的是中山舰的修复、迁移和博物馆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 展品除图片、文物外,还采用高声光高科技手段进行情景再现,如“甲午海战”沙盘投影演示、“金口血战”声光电场景等,同行老友对循环播放的视频介绍饶有兴趣。</p> <p class="ql-block"> 位于武汉市长江上游三十公里处的江夏区金口镇(古称涂口),以金水河(古称涂水)入长江之口而得名。金水河流域的先民为祭祀大禹治水的功绩,以大禹的妻子涂山氏之名将这条河流称为涂水。唐、宋时期在涂口发现金矿,涂口遂改名金口。这座古镇在长江中游形成扼守武汉三镇的要塞,成为金戈铁马年代的纷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 回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金口镇行政区域还隶属于武昌县时,在湖北嘉鱼县务农的我们这帮知青,曾多次乘船往返于金口水域,当时还真不知道一代名舰就沉没于此。若乘车走陆路经过金口镇会遇见一道金水闸,知青们也习惯称金口镇为金水闸。据史料记载,上世纪30年代,蒋介石听取并借鉴了水利建筑专家的意见,耗资90万美元修建了当时湖北最大的水利工程并亲笔题额“金水闸”,为金水河两岸及邻近几个县的黎民百姓灌溉、排洪起到积极作用。据说文革时期在蒋介石的题词上抹上了石灰,才得以完好地保留下来,时至今日,金水闸仍旧完好无损。</p> <p class="ql-block">撰写于民国时期的金水闸碑背面工程介绍</p> <p class="ql-block"> 言归正传,建成的金口战役纪念区内,在牛头山山顶已矗立起了中山舰遇难者纪念碑,纪念碑由25根石柱组成,每一根石柱都代表一位烈士。25根剑直指南天的雕塑柱,象征英勇迎战日本飞机不幸阵亡的25名中山舰战士。</p><p class="ql-block">“海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词</p> <p class="ql-block">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还原抗战历史本来面目,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从1997年1月28日中山舰打捞出水后,便有了后续的报道:</p><p class="ql-block"> ・ 1998年10月23日,中山舰蒙难60周年纪念日,中山舰幸存者(从左至右)陈宝通(炊事员)、邱奕殿(勤务兵)、陈鸣铮(少尉轮机见习官)和程乃祥四位老人,在尚未修复的中山舰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 2001年12月23日,中山舰历经了772天的修复后,在湖北船厂举行了隆重的中山舰修复保护工程竣工典礼(修复后的中山舰停泊在江面上)。</p> <p class="ql-block"> ・ 2003年11月12日,在“中山舰福州籍抗日将士之碑”揭幕仪式上,中山舰幸存者88岁的邱奕殿老人(右二,中山舰舰长萨师俊的勤务兵)和幸存者家属手持鲜花参加纪念活动。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37周年,民革福建省委、民革福州市委当日在三山陵园举行“中山舰福州籍抗日将士之碑”揭碑仪式。</p> <p class="ql-block"> ・ 邱奕殿老人抚摩着纪念碑前仿制的中山舰船舵。2003年12月21日,这位在大陆最后一位中山舰幸存者去世,和亲爱的战友们一起长眠在福州三山陵园。</p> <p class="ql-block"> ・ 2008年5月15日至25日,中山舰迁移活动在汉举行,从武昌湖北船厂(修复地)顺利迁移至金口博物馆舰体陈列大厅。</p> <p class="ql-block"> ・ 2008年10月24日,正是中山舰蒙难70周年纪念日。95岁的原中山舰幸存者、少尉见习轮机官陈鸣铮老人,不顾年事已高,携妻子、女儿等专程从台湾赶到曾浴血奋战的武汉,重访中山舰,祭奠一起浴血奋战过的战友。陈老此行完成了两大心愿,一是在有生之年重登修葺一新的中山舰,二是到金口给当年遇难的战友扫墓。</p> <p class="ql-block"> ・ 2011年9月26日,中山舰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时任湖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等省、市领导参观中山舰博物馆,并向中山舰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p> <p class="ql-block"> ・ 2014年8月24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山舰博物馆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摘录)。</p> <p class="ql-block"> ・ 2014年9月1日,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山舰最后一任舰长萨师俊名列其中(摘录的部分英烈名单)。</p> <p class="ql-block"> ・ 2017年5月18日,中山舰博物馆晋级为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中山舰在沉没之前,主炮和副炮已经被拆下,装在岸边的几个要塞上,只剩下2门20毫米火炮、1门德制高射炮和2门英制小型火炮。中山舰被日机轰炸时,舰首和舰尾是重灾区,舰身扭曲,最致命一击在舰体右舷中部,在此留下这个3米×4米的大弹洞。当时,大量江水从弹洞灌进舰体,导致中山舰最终沉没江底。1997年1月打捞出水后,中山舰已面目全非。如今,经过艰难的修复与保护,中山舰已经整体恢复到1925年前的状态,修复后的中山舰仍保留了1938年沉没时的右舷弹孔。</p> <p class="ql-block"> 中山舰博物馆是一座专题性纪念博物馆,在中山舰沉没于长江七十年后,终于有了一个家,告慰了中山舰在金口殉国的25名官兵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 中山舰的“前世”曾命运多舛;中山舰的“今生”正恰逢盛世;中山舰的“未来”已载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 回顾抗战历史,武汉首次鸣响防空警报还是在1937年8月20日清晨5时,之后日军飞机开始轰炸武汉。一年后的1938年10月24日,中山舰殉难于长江金口水域,次日,侵华日军第11军第6师团占领汉口岱家山,武汉沦陷,从此,武汉就陷入了战争的苦难之中。</p><p class="ql-block">从首次拉响警报到武汉沦陷,武汉遭日军投弹3080枚。</p> <p class="ql-block">武汉沦陷后,日军公然使用毒气达375次,武汉遭日军投放毒气弹40000发以上。</p> <p class="ql-block"> 武汉再次响起防空警报是在67年后的2004年10月25日,《武汉市人民防空条例》将武汉在抗日战争中沦陷的1938年10月25日,确定为全市防空警报试鸣日,即每年的10月25日下午16时,进行全市人民防空警报试鸣,以警醒广大市民牢记历史,勿忘国耻。</p> <p class="ql-block"> 当警报再次响过之后,市民们不仅感受到了国家的力量和荣耀,更是一种对国家的信任,同时也唤醒了每个武汉人心中的民族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 从武昌打响辛亥首义第一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北伐战争,再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战争,中山舰“舰证”了这段苦难的历史,也“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最艰难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从中山舰到辽宁舰,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现如今,中国海军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支多兵种合成、具有现代化综合作战能力的“海上钢铁长城”。回顾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愿中国海军越来越强大,中山舰这段“前世”悲壮的历史一去不复返。</p><p class="ql-block"> 今天恰好是武汉市第20次防空警报试鸣日,即抗战“武汉沦陷日”、“中山舰及25名官兵殉国日”86周年,此时已是申时时分,我凝望着窗外,静静地等待着防空警报再次响起的那一刻......</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