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工醉艺术论语连载第七章

汕头翰秀文化艺术之家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工醉艺术论语》连载(第七章)</p><p class="ql-block"> 1,书画创作,笔墨不可过于放纵。含蓄的魅力,胜过张扬;内敛之美,胜过锋芒毕露。能够做到收放自如,才是理想之境。 </p><p class="ql-block"> 2,写字或作画,若笔笔到位,反不如笔下留有余地。黄山谷的字与郑板桥的画,毛病就出在尽上,而没留下让人想象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3,书画作品,不可缺少法度。但韵味,比法度更重要。有些作品,仅管法度不是那么严谨,韵昧却十分充足,让人爱不释手。 </p><p class="ql-block"> 4,画贵立意,书重造势,失之,何以言妙。 </p><p class="ql-block"> 5,学者读书万卷,为的是通透开悟,并非为了在人前炫耀。 </p><p class="ql-block"> 6,打开艺术史,真正值得圈点的人物,并非很多。多数作品,皆大同小异,而让人惊心动魄或耳目一新的作品,却寥若晨星。 </p><p class="ql-block"> 7,历代的艺术作品,承袭多于创新。大师级的作品,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8,书画用笔,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是一个"写″字。没有书法功夫,终归造诣不深。 </p><p class="ql-block"> 9,汉、魏书法,粗犷放达,隋唐书法,秀润俊美,但厚重不足。书法风格,同时代风尚一脉相承,而非人力所能改变。 </p><p class="ql-block"> 10,形与神,相依相连密不可分。失去形似而求神,等于痴人呓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1)</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书法作品,并非单靠笔法就可以成功,其中谋篇布局,章法安排和用墨钤印等问题,都是创作中需要突破的关卡,解决不好,就无法取得圆满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12,陆俨少的山水画,除去云水之外,实在找不到可赏之处。他和钱松嵒、傅抱石相比,不在一个档次上。</p><p class="ql-block"> 13,贾又福的山水,靠积墨、积彩形成,偏偏缺少风骨与魂魄。 </p><p class="ql-block"> 14,读古诗,多见真情实趣,而阅今人之诗,尽是肤浅的表象描写,很难在心中荡起涟漪。 </p><p class="ql-block"> 15,笔墨之精深,全在书写上,气韵之生动,呈现在作品中。</p><p class="ql-block"> 16,写诗,最忌讳直露的描述和虚伪的抒情,不但不能给诗增色,反而有损诗格。 </p><p class="ql-block"> 17,诗中的他(她),可以想象;但诗中的我,必须真实,而不可乔装。</p><p class="ql-block"> 18,诗格等于人格,人无格,诗也难以高雅。趋炎附势与无病呻吟的诗词,全都停留在表面上,仅管文辞华丽,却无真实感情投入,很难打动人心。 </p><p class="ql-block"> 19,李白浪漫的诗风,是无法摹拟的绝版。他的诗,就是他人格的复制,同所有诗人皆不一样。他诗中的我,是一个天真放荡、热情重义、貌似疯颠却十分理智与多愁善感的人。他一生怀才不遇浪迹天涯,唯有酒浆才是他的知音。他的才华和际遇绞织在一起,化作一首首流传千载的诗篇,扣击着人们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20,寻找变化与突破,是艺术家的梦想,但不能为了变化与突破而胡写乱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1,写草书,应一气贯通,当断则断,当连则连。不可故作连绵之状。连绵过多,不但不是技巧,反而陷进了江湖。</p><p class="ql-block"> 22,赵之谦是一位艺术全才,诗书画印无不精通。其书法真草隶篆四体各有特色,辨识度很高。但缺点也显尔易见。其作品,做性太强,缺少自然平和,给人一副装腔做势与雕琢之感。</p><p class="ql-block"> 23,齐白石的篆刻,最引人注目。其刀法给人以刺激与震撼,学此种印风,很容易上手,却不易脱出。</p><p class="ql-block"> 24,软毫毛笔,比较适宜写草书。所出效果,比硬毫丰满圆润,且具有风采与神韵。</p><p class="ql-block"> 25,画家陈师曾,出身于名门望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名满全国,于画坛犹如一座山峰。在今天看来,其绘画成就并非很高。他的绘画,以大写意花鸟为主,山水、人物皆属兼工。其写意花鸟,主要师承于明代画家沈石田和近代画家吴昌硕。他们二人的影子,在他的作品中带有十分明显的铬印,自已的风格并不突出。以他的书画水平,如果活在当今社会,充其量就是一个地方名家,远远达不到他所拥有的名望与地位。</p><p class="ql-block"> 26,台湾画家孙多慈,因与徐悲鸿的爱情纠葛而闻名四海,被人们传为佳话。但她的绘画,并未形成自已的风格,多是传承徐悲鸿的东西。她生前善画花鸟,公鸡与奔马是其强项。</p><p class="ql-block"> 27,著名作家中的篆刻高手,真是不在少数,像瞿秋白、沈雁冰、叶圣陶、闻一多等人都工于此道。水平较高的当属闻一多。闻一多不但诗写得好,绘画造诣也相当高深。因他当年留学美国时,主攻的就是绘画,而非文学。</p><p class="ql-block"> 28,四川版画家吴凡的套色木刻《蒲公英》,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其作品简洁生动,韵味绵长,充满了诗情画意。画中小女孩专心致志地向空中吹动手中的蒲公英花瓣,给人几多天真,几多遐想,几多恬静,不愧是一幅精美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29,陈毅元帅的诗《梅岭三章》,《赠同志》和《冬夜杂咏》的前四首,是其所写诗歌中的代表作,早已是脍炙人口了。</p><p class="ql-block"> 30,臧克家的新诗,有许多名篇被人传诵。他的古诗,也是造诣深厚名篇颇多。在炼字与炼意上,犹如唐代诗人贾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3)</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1,绘画作品,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气韵生动最重要。其次,才是笔墨与位置经营。</p><p class="ql-block"> 32,李可染的山水画,标新立异独领风骚,除此之外,他的书法和牛,也别具一格,艺术成就不输于山水。</p><p class="ql-block"> 33,花鸟画家沈耀初,长期定居宝岛台湾,在国际上亨有盛誉。其作品虽以草入画,但用笔过于零碎,魂象尤其不足,显得轻率与潦草。</p><p class="ql-block"> 34,郎世宁的画,虽是画在宣纸上的国画,但仍给人西洋画的感觉。因他没吃透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和哲学理念,作品只停留在表面的描绘上,而无丰富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35,画家陈大羽,是齐白石的学生,绘画以大写意花鸟画见长,最长于画鸡。他笔下的雄鸡,英姿勃发,威武霸气,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朝气,令人震奋。可惜他画得鸡变化太少,总是一种格局,未免有些雷同。</p><p class="ql-block"> 36,刘海粟生前职高位显,名满天下。观其画,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还是书法与诗词,均未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更没形成开宗立派的结果。但他生前,极其善于吹嘘与造势,留给人们的印象并非美好。</p><p class="ql-block"> 37,方增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人物画崛起于画坛,产生过很大影响,广受人们关注。其晚年之作,一改先前旧路而转向线描。这种画法,分明是重复明代画家陈老莲的套路,不仅未能创新,反而把自家的风格丢失的一干二净。</p><p class="ql-block"> 38,在老一代革命家中,董必武老人算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他的行书,清纯隽永,灵动多姿。其字脱胎于王羲之《兰亭序》,略有赵文敏笔意,并形成了自已的特色。他的《咏竹》绝句:"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寒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更是一首被广为流传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39,画家郑乃珖的工笔花卉,作品简洁清纯格调高雅,并且风格突出自成一家。看其人之画,如嚼口香糖一般,顿感清气袭人,乐不可言。</p><p class="ql-block"> 40,八十年代张仃与吴冠中关于"笔墨等于零"的论战,在美术界掀起了经久不息的轩然大波。过后细想,我总怀疑是他俩合演的一场"双簧"。吴冠中文章中的原话是:"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等于零。″这句话,显尔易见是十分正确的,没有争议的必要。张仃与吴冠中私交甚厚,又在同一单位工作,不会没看过吴冠中的原文。他摘取"笔墨等于零"这几字作为攻击对方的突破口,岂不是无耻和荒唐?吴冠中对攻击他的言论,毫不反驳与辨白,更让人匪夷所思。如今,他们二人都已驾鹤西去,究竟谜底是啥?谁又能知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4)</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1,若想创作出激励人和感动人的艺术作品,首先要投入真情,然后才是技巧与形式。</p><p class="ql-block"> 42,无论山水、人物、还是花鸟画,在艺术家的笔下,都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已不同于普通人眼中之物。就象明代画家徐文长诗中所说:"丹青切莫等闲看,无声诗里送春秋"。</p><p class="ql-block"> 43,唐人书法,章法完备,但韵味不及宋人。</p><p class="ql-block"> 44,经典的艺术作品,能穿越时空的距离,给人留下启迪与思考,而不是一时的新鲜与好看。</p><p class="ql-block"> 45,山东著名画家张朋的大写意花鸟画作品,笔墨饱满,气势开阔,笔墨淋漓尽致,物象夸张适度,在画坛应占有一席之地。其笔法虽出自齐白石老人,但比齐白石的作品更豪放潇洒。唯一缺陷是书法基础薄弱,与画作,达不到珠连璧合的完美效果。</p><p class="ql-block"> 46,楷书易学难工,篆书难学易工。多数学书者,皆从易处入手,最终难入佳境。</p><p class="ql-block"> 47,大家气象,由学养和气质促成。既急躁不得,又不可强求,摹仿得来的东西,永远不属于自已。</p><p class="ql-block"> 48,唯美,和缺少美的作品,皆不是艺术。</p><p class="ql-block"> 49,笔主气,墨生韵,笔墨相宜,韵味才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50,汉代石刻画像,远比宫廷画院那些作品耐人寻味。其粗犷的线条和夸张的造型,富有书法魅力,对人物刻划起了帮衬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5)</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1,艺术修养,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凭借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美学、社会、自然科学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积淀而成。单靠某一方面的知识积累,很难达到渊博与雄厚。</p><p class="ql-block"> 52,中国画创作,墨为万象之首,使用好了,胜过所有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53,匠气、俗气与怪气,皆属末流之技,都不能给作品增添色彩。只有浩然正气,才是高格。</p><p class="ql-block"> 54,作榜书,不同于写小字。小字要中宫收紧外围扩松,而大字则要中宫放松外部收敛。只有这样才能气势宏大张力无限。</p><p class="ql-block"> 55,一分天赋,胜过十分功夫。凡是在事业上获得大成就的人,决非仅靠努力能够实现。</p><p class="ql-block"> 56,艺术界许多人士的成功,无不占据天时、地利与人和。除却以上条件成功者,除非巨匠,一定是天才。</p><p class="ql-block"> 57,很多所谓的人才,皆在才与不才之间。成功与否,皆由环境促成。其中水分占有多半。</p><p class="ql-block"> 58,学习艺术大师的成功经验,胜过摹仿他们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59,笔墨、色彩、构图与立意,是艺术作品的组成要素,缺少某一方面的完善,都达不到艺术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60,不顾及大众审美,而一味阳春白雪的作品,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雅俗共赏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不朽之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6)</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1,搞艺术,不要老在艺术领域内绕圈子。应从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寻找出路。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p><p class="ql-block"> 62,焦墨显苍,浓墨生韵。不论书法还是绘画,切忌墨色雷同缺少变化。高明的书画家,善于在创作中巧妙的控制笔头的水分。</p><p class="ql-block"> 63,在书画创作中,情绪起到重要的作用。《兰亭序》、《祭侄文稿》、和《肚痛帖》这些传世佳作,皆是当时信手所书,却高格毕现,胜过那些殚精竭虑之作。</p><p class="ql-block"> 64,山,无树不幽,无水不活,无云不高,无雾不深。山水相依,云雾缠绕,绿林掩映,尽显神奇。自然造化皆颇具匠心,何况绘画?</p><p class="ql-block"> 65.林风眠一生致力于中西绘画的融合,遗憾的是结果并非理想。其作品虽有特色,但缺乏笔墨韵味,与中国画格格不入。</p><p class="ql-block"> 66,四君子之中,兰、竹最难画。既不能柔笔出之,又不可强硬而为,只有刚柔并济的作品,方属上乘。</p><p class="ql-block"> 67,八大山人擅用简笔作画,可谓创举。后世画家学之,多由繁处入手,将作品弄得繁絮低俗、零乱不堪,彻底违背了大写意花鸟画的宗旨。</p><p class="ql-block"> 68,写字、作画,皆不可强迫自已去做。情之所至展纸挥毫时,自有一番天然气象。反之,如巧媳妇做无米之炊,岂能顺心如意?</p><p class="ql-block"> 69,徐文长的画随意自然,更不乏豪放,可惜魂象不足,作品还不够传神。八大山人的画简约生动,形象夸张,富有神韵,但笔墨显得拘谨,缺乏磅礴之气。</p><p class="ql-block"> 70,贺知章为饮中八仙之一,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擅长草书,笔法超凡入圣,章法严谨。传世作品有《贺知章草书孝经》,其书法同诗歌一样流芳千古,深受后人欢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7)</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1,艺术格调,是作者才华和内心修养的流露,一切外在条件,皆于事无补。</p><p class="ql-block"> 72,好的艺术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亨受,同时也改变自己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73,林散之先生晚年的书法作品,字与字之间善作连笔,有时多字相连,故作浪漫之状。这种随意的写法,看似潇洒,实乃败笔。</p><p class="ql-block"> 74,香港画家丁衍庸,一生痴迷于八大的绘画。遗憾的是他至死未能跳出樊篱,结果把画变得荒诞无稽,犹似漫画。</p><p class="ql-block"> 75,花鸟画用色,最好不要超过三种。过之,不但达不到赏心悦目的目的,反而显得花哨低俗。</p><p class="ql-block"> 76,艺术评判标准,无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政治需要而发生变化。一成不变的审美,世界上从来没有。</p><p class="ql-block"> 77,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用行书笔意写颜楷,可谓聪明之举。他的楷书成就,胜过当时的所有书法家,并且独开一代新风,成为超绝一时的书法翘楚。</p><p class="ql-block"> 78,字贵清瘦畅达,画重丰润浑厚。艺术千变万化,但雄壮大美,永远是艺术审美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79,画到极致时,书法自然也要达到上乘水平。否则,便难于相配而让人讥笑。</p><p class="ql-block"> 80,徐渭的画注重豪放,八大力求简洁,李方膺追求气势,黄慎惯用骨法,同是大写意绘画,但风格却因人而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8)</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1,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经82周年了,它至今仍然称得上是一部经典的文艺理论著作。其内容包罗万象,对文学艺术工作者,起到了指南针与灯塔的作用。其价值超过历史上所有的艺术理论。它的理论宗旨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向是为人民服务。其理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广泛而丰富的思想内涵。不但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对艺术创作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p><p class="ql-block"> 82,明代书画家、剧作家、诗人徐渭的草书,同他的绘画一样,蓬头乱服不加修饰,看似无法,实乃登峰造极,不是高手,难以做到。</p><p class="ql-block"> 83,齐白石作品的格调,与吴昌硕相比略为逊色。吴属于典型的文人画,白石老人的作品,是通俗的民间艺术。当今,齐白石的名气超过吴昌硕,既有时代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p><p class="ql-block"> 84,贾平凹以小说闻名于世,他的书法却写出了个性。其书法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品位,非当今的书法家可比。他的书法,是传统的文人字,在当代作家中,算得上出类拔萃。</p><p class="ql-block"> 85,张海的隶书,由汉碑筑基,并吸取了简书的朴拙与率意,最后形成了自已的风格。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其隶书,笔划过于干枯,缺少墨韵效果,犹如硬笔书法,距离成功,还相差甚远。</p><p class="ql-block"> 86,刘炳森的隶书,端庄厚重,丰润秀美,影响大,学者多。不足之处是用笔缺少变化,用墨过于浓重,略显臃肿。给人见墨不见笔之感。</p><p class="ql-block"> 87,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其实艺术也是这样。中国画的宗,就是物象。离开了物象,笔墨与意境,皆无法存在。</p><p class="ql-block"> 88,楷书,学颜真卿者甚多,但能脱开颜体而形成风格的人很少。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楚图南先生,便是少中的唯一。他的楷书,融隶意于一体,写出了与众不同而个性鲜明的"楚体″楷书,是继何绍基之后独自成体的书法大家。可惜不被当代书坛重视,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奈何。</p><p class="ql-block"> 89,黄庭坚的行书,若以字论格,无不优秀。但整篇评析,格调却不高。他的字,力拔千钧各自为政,缺少相互之间的呼应与含蓄。通篇观赏,有一种断气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90,画大写意,作者需要具备大胸怀,大格局,大境界,大气势才能够胜任。若有思想,更是锦上添花。最忌讳描涂添加和繁、乱、满、碎。一旦触及,所有的努力都是白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9)</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1,许多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既没有格局与气韵,更缺乏出彩之处,却堂而皇之的挂在展厅内展览示众,甚让人怀疑他们的名誉,是否从正路上得来? </p><p class="ql-block"> 92,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身价的标签。任何官衔与证书,都不能让自已的人生真正辉煌。只有作品,才是证明自身才华的硬件。</p><p class="ql-block"> 93,以书当画不行,以画作书也未必可观。书画同源,但不同类。书就是书,画只能是画,虽有相通之处,但绝不相同。</p><p class="ql-block"> 94,艺术需要转基因,而不需要克隆品。</p><p class="ql-block"> 95,汉简与帛书,其朴拙天真的形体结构和随意自然的用笔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没有隶书基础的人,不可以此当作范本练习。</p><p class="ql-block"> 96,作者的胸襟与气度,对艺术创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怀素的《自叙帖》,岳的《前后出师表》和毛泽东的草书作品,似大江东去气势磅礴,并且技压千古。假若没有非凡的气度与博大的胸怀,单靠技巧娴熟便无法产生这样的经典力作。</p><p class="ql-block"> 97,凡事久而易熟,熟能生巧,但绘画艺术,熟练后却容易走向油滑与轻浮,反而达不到自已想要的那种稚拙生涩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98,大写意绘画,如诗中的绝句,无须面面俱到。</p><p class="ql-block"> 99,能被世人传诵的诗篇,皆以通俗而高雅受到欢迎。凡是玩弄词藻、滥用典故之作,都会受到人们的嫌弃而被束之高搁。</p><p class="ql-block"> 100,五代西蜀宫廷画家黄筌的花鸟画,严谨生动栩栩如生,成为历代画家临摹的珍贵资料,后来从事工笔画者,无不受其影响。其画作就工细而言,至今仍遥领先枝无人企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10)</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家在何处,京华刘工醉】</p><p class="ql-block"> 刘工醉,原名刘法敏,当代著名书画批评家,艺术理论家,书画篆刻家,作家,诗人,大写意花鸟画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鮀城妙和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主: 李植秀,1950年出生于汕头金砂乡,籍贯广东汕头。现任广东汕头翰秀艺苑艺术总监,刘工醉艺术联谊会艺术总监,星中国际美术交流部主任。数十年来,酷爱佛学与书画,曾推广介绍过近百位书画名家,在艺术圈内口碑甚佳,具有广泛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翰秀艺苑 周韶华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翰秀 篆刻作者荆 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