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观后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茫茫戈壁,寂寂荒原,一个清矍的身影手拄木棍,外衣披在肩上,独自行走于天地之间;电影以此开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洛阳矿山机器厂,时任一金工车间主任的焦裕禄,为了克服苏联专家突然撤走造成的技术困难,一次次找到被划为右派,服刑一年后在厂里养猪的高级知识分子陈继光。他克服了生活上、政治上的困难,用真情打动了原本已对生活失去希望的陈继光,并带领车间技术人员不断攻坚克难,终于成功制造出了苏联专家断言中国人造不出来的全国首台2.5米双筒提升机。而在巨大的成功的喜悦背后,此时的焦裕禄已经患上了肝病。当他面对厂保卫处到车间里要带走陈继光的同志时,他坚定地阻止,并勇敢地承诺,出了问题承担一切责任,这,是大担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2年,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县委书记。面对着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大灾害折磨的兰考,面对着每天都要饿死人的困难情况,面对着每年都要出去讨饭的大批穷苦群众,面对着这片古老而又穷困的土地;我想焦裕禄的灵魂是在这里接受了洗礼的,他的人生也将在这里绽放最后的光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天都是风沙,仿佛要从银幕里飞溢出来,焦裕禄就是在这种环境里坚持到基层调研,他要摸清风的来处、水的去向,我想还有他灵魂和信仰的归宿。他向植树护坟的老人讨教翻淤压沙的方法;他带领干部在大雨夜里疏散低洼村庄的群众;他亲力亲为带领群众翻淤压沙、翻淤压碱、造林防沙;他力排撤分兰考的众议,誓要与兰考人民一起让兰考换个样子......而他一个县委书记在工地现场却只有二两一天的口粮,不及工地民工的一半,而他还要接受莫名的诽谤和调查。面对调查时,他勇于承担下他所应负的责任,而面对诽谤时,他没有回答与辩解,镜头一转,他光脚走在沙土地上,身后留下一串深深的足印。他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祖国的事业,奉献给了兰考,奉献给了兰考人民,这,是大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年没回过老家的焦裕禄,在病危前的春节回老家探望母亲。母亲仍然嘱咐他要做一个好人,仍然带他去看小时候就看过的“岳母刺字”五音戏。短暂的相聚后,焦裕禄仍要赶回工作岗位,离别时漫天飞雪的村口石桥上,他扔掉了手中行李,摘下帽子,向远远目送他的母亲跪下了,寒风吹起了老母亲鬓角的白发和眼里的热泪;他不能在母亲身前尽孝,然而他的心里装着的是兰考三十多万父老乡亲,这,是大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在走过了42年风雨历程后,焦裕禄也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临终前的病床上,他挨个呼唤着六个子女的名字,像母亲嘱咐自己一样嘱咐着他们,“你们长大后要做个好人,眼睛里要看得见受苦人的眼泪”;他对组织最后的也是唯一的要求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是大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远山巍巍,夕阳依依,一个清矍的身影手拄木棍,外衣披在肩上,独自行走于天地之间;电影以此结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场电影是单位组织同事们在一起看的,观影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同事们与我一样,几十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不知多少次地擦拭脸颊,心里的激荡化作隐忍的暗泣,胸中的澎湃化作滚滚的热泪。当大厅的灯光重新亮起,银幕暗淡下来之后,当我们朝夕相处、日夜相守的单位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我心中被平淡岁月掩埋已久的干事创业的激情又熊熊燃烧了起来,也理解了领导为了正处困难和关键时期的单位夙兴夜寐、宵衣旰食。我想我们没有了任何理由不为了这份事业去奋斗、去拼搏,没有了任何理由不为了这份事业去担当、去奉献。或许焦裕禄的故事离我们已经很远了,或许我们也不会像焦裕禄一样伟大,但焦裕禄的精神是永存的,他的大担当、大忠、大孝、大爱,将一直激励着我们勇敢前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