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凉|崆峒山·中华道教第一山

悟道

<p class="ql-block">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崆峒山就是如此。崆峒山位于平凉市,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是帝王将相心中的圣山、道教与佛教眼中的神山、侠客们向往的奇山,素有“西来第一山”和“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秋意渐浓,登高是秋天独有的仪式感。崆峒山为我此次行程之一,也是我满心期待之处。无奈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毛毛细雨,且雾气浓重,登上山顶,竟一无所见。</p> <p class="ql-block">中台锁钥的三皇楼,是明代建筑,呈正六角形,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琉璃封顶,楼中供奉着天、地、人三皇,故名“三皇楼”。</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小雨滴打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p> <p class="ql-block">山水之间,曾留下过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三字这是1986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平凉时亲笔题书。</p> <p class="ql-block">朝天门始建于明代,门楣上“朝天门”三个大字和“崆峒山”三个大字,两边的楹联“云山拾级通天阕,雾海浮槎诣道门”。门前两侧有四只石山羊,因为最初山上要修建,依靠人力把建筑材料运送上去非常困难,人们便让山羊承担了驮送材料的工作,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山羊对崆峒山的贡献,就把它塑在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的四季,各有其独特的韵味。春日里,万物复苏,山花烂漫;夏日中,绿意盎然,凉风习习;秋风起,枫叶似火,层林尽染;冬日来,白雪覆盖,银装素裹。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韵味,等待着人们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药王洞位于雷声峰下方,创建于明代。洞内塑有药圣孙思邈“坐虎针龙”像。左右为扁鹊、华佗的彩塑像。这里也成为游人们求医问药朝拜之地。</p> <p class="ql-block">沿着盘山公路来到中台,踏着天梯向上攀登。天梯坡度陡峭,据说依次从45度到60度再到75度,台阶总数为669级。我死死抓住台阶两旁的铁索,一级一步不敢马虎。“黄帝问道处”的石碑就立在天梯最陡峭的地方,可见自古问道的艰难。</p> <p class="ql-block">这时山间的云雾,似轻纱般缭绕在峰峦之间,给崆峒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登上天梯崖壁上红色的木阁为广成子的悬棺,里面供奉的是广成子和他的仙友赤松子,悬棺下面有清朝末年任平凉知府的王学伊题写的四个回文字:“鹤飞龙翔”,不论从左或从右读,均可读通。</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自然风光绝美,人文景观更是底蕴深厚。崆峒山是道源圣地,相传轩辕黄帝曾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抬眼望去,崆峒山在秋日的装扮下,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充足,令人心旷神怡,远离尘世喧嚣。</p> <p class="ql-block">漫山的树木,有的依然翠绿,仿佛还沉浸在夏日的余韵中;有的已悄然染上了金黄,如同一把把燃烧的火炬;还有的点缀着点点红叶,恰似天边绚丽的晚霞。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低吟着一首古老的歌谣。</p> <p class="ql-block">磨针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为六角重檐砖石结构,是山上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建筑物。这里是为了纪念黎山老母用“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而点化无量祖师修成正果的地方。观内彩塑有紫气元君磨杵教化神像,壁间彩色悬塑山水人物。</p> <p class="ql-block">一步一景,透过枝桠间依稀看到四个大字“东瞰五岳”,是十二元帅殿,是崆峒山道教建筑中唯一一座穿廊式建筑,初建于清康熙二十年,沈鹏先生登临崆峒时曾题写“东瞰五岳”四个大字。这里所塑的十二位元帅是《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所封的八位雷门元帅和四位护法灵官:刘甫、辛环、马岗、赵公明、温琼、岳胜、苟张、邓忠、陶荣、张节、庞洪、毕环,神态各异,颇为生动。</p> <p class="ql-block">雨滴轻轻酒落,为崆峒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薄纱,仿佛在诉说着干年来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三教洞,是崆峒山宗教文化融合的独特见证。在崆峒山,佛、道、儒三教和谐发展又互相融合,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的塑像陈列在一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这里的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每一块碑刻,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不禁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峻极于天”牌坊之后左右两侧为钟鼓楼,皇城的殿门上方有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熹宗皇帝亲笔题写的“敕赐峰峒”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皇城亦称太和宫。宋乾德年间(963--967)时在绝顶创建太和宫,元代时改奉释迦牟尼佛,称为崇佛阁。明代嘉靖年间,驻藩平凉的韩王和他的妻子郭氏捐资再次扩建,成为崆峒山道教最主要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皇城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殿上建殿、殿内有殿、殿后藏殿,仿照中国宫殿建筑建造,是崆峒山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登上山顶,俯瞰着雨中的崆峒山,云雾缭绕,山峦起伏。那壮丽的景色让人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皇城共八间大殿,入口处为灵官殿,殿上为太白殿、献殿和真武殿,老君楼、药王殿、玉皇殿、天师殿。</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崆峒山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小雨因我们的真诚所感动停了下来,此时,我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文人墨客们,他们登上崆峒山,赋陇上、萧关之雄壮,写边地景物之苍凉,发戍边壮士之悲壮。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笔下的崆峒景境高远,气韵畅快,也为崆峒山增添了一份豪迈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时而露出雄伟的身姿,时而又被云雾遮蔽,仿佛与人们捉迷藏。</p> 玉皇楼 <p class="ql-block">楼台殿宇设计和构造匠心独具,规模宏大,被誉为“道教古建筑艺术之瑰宝”,体现了崆峒道教建筑的独特艺术成就。它们镶嵌在悬崖峭壁之间,随形就势,巧夺天工,仿佛是古人留给今人的绝妙大手笔,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崆峒山的古道上,感受着历史的沉淀。古老的庙宇在雨中显得更加庄严肃穆,飞檐斗拱,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一座座屹立崖壁的道观庙宇,连成一线,如鹤羽般根根分明,真让人惊叹这精美的殿宇是如何在这陡峭的山崖上建成。</p> <p class="ql-block">寺庙的建筑在雨水的浸润下,显得更加古朴庄重。</p> <p class="ql-block">置身崆峒山,仿佛处于世外,游走在仙境,流连忘返,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过天台峰、皇城,钻过叠在山崖上的明代主体建筑群,不由再次赞叹崖壁之上的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抬头赏山林,低头看落叶,自然的返璞归真之美。</p> <p class="ql-block">树木郁郁葱葱,雨水洗净了它们叶片上的尘埃,更加鲜亮红艳。</p> <p class="ql-block">在这小雨游崆峒山,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更感受到了崆峒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座充满魅力的名山,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雨中游崆峒山成为我心中一段珍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10月21日拍摄于甘肃平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