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万不可”踏屑”巴县人

老李

<p class="ql-block">  过去市中区的人,自认是重庆城中心的主人。生在富贵之乡,瞧不上四周县份的居民,时不时“踏屑”别个是“县哈儿”、“县疙瘩”。那些地方经济落后,说话土气,穿着也穷。特别是临近的巴县人,是经常受这种气的。</p><p class="ql-block">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巴”字可不简单。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灭殷(商), 封姬姓宗族于巴地,建巴国。巴国极盛时期,其疆域东至鱼复(今奉节县及湖北省西部),西至焚道(今宜宾及泸州市),北接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安康地区),南及黔(今黔江地区、贵州省东北及湖南省北部)、涪(今涪陵地区及贵州省北部)。巴国江州地域即现在的渝中,为巴国国都。</p><p class="ql-block"> 周慎靓王五年,秦将张仪率军灭巴国,秦在其地设巴郡。隋开皇元年(581年),将巴郡改为渝州,这是重庆简称渝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 淳熙十六年(1189年)封赵惇于恭王。赵惇当上宋光宗,改恭州为重庆府。重庆这一地名,沿用至今835年。</p><p class="ql-block"> 以后重庆的行政单位及名字改了若干次,就不再说。只说距当今较近的清末民国。当时重庆有三级政府:最高级是川东道,第二级是重庆府,第三级是巴县。这三级政府,都挤在现在的东水门大桥北桥头(当时叫大十字)经道门口、沿解放东路到太平门这几百米的一条街上,好闹热呵。</p> <p class="ql-block">  整个渝城半岛,或者说整个市中区,当时都叫巴县。不然巴县衙门怎么设在这里,没叫“巴县驻重庆府办事处”呢,这里本是巴县地盘呀!</p><p class="ql-block"> 巴县是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所置,这名称至今1463年,比“重庆”早得太多!当时巴县幅员辽阔,包括重庆直辖前含巿中区的所有区县,以及璧山、长寿、涪陵、南川、武隆各县。难怪历来称巴县为一等大县、重庆首县,因为直辖前的重庆市,全部在巴县境内。这么说来,我们几乎都是巴县人了。</p> <p class="ql-block">  巴县后来被分出去很多土地给其它县。连小小的江北县,也叫板要独立,后来江巴分治,江北分出去,居然叫厅。你看下面统计表中,巴县是不是小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巴县只有3312.04平方公里,人口只有990474人。面积及人口大减(但仍包括现在的渝中区)。后来,巴县在重庆与四川间划来划去,越划越小。就只剩下现在重庆市的七个区(如下图)。1994年撤县设区,划出原巴县所辖长江以北的全部境域、及长江以南的长生桥、迎龙、广阳3镇所属区域,划入九龙坡区,成立巴南区,“巴县”彻底消失。</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后,川东道、重庆府都撤消了,衙门都烟消云散。 独霸重庆的军阀杨森,此时忙着城市规划。1921年重庆设埠督办处,杨森为督办,筹办市政。其时重庆城区范围未定,权以巴县城关即今渝中半岛部分及原江北县城附近一带居民区为辖区。次年,将商埠督办处改为市政公所。1926年又改为商埠督办公署,拓展城区,开始进行城市建设。1927年,又将商埠督办公署改为市政厅,划定重庆两江上下游南北两岸30华里为市区。</p><p class="ql-block"> 1929年2月15日改重庆市政厅为重庆市政府。至此,重庆正式建市,市政府设在朝天观。重庆市这个名字,距今才95年罢了。</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国府迁重庆,设特别市。剩下那个巴县署呆不下去了。巴县政府先后迁到人和场、马王坪、南泉、鱼洞等地,颇为狼狈。重庆城还留下巴县衙门街、老鼓楼旧址,正忙着发掘、复建,保留点昔日荣光。</p> <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重庆人”万不可踏屑巴县人,巴县不让出市中区地盘,哪有后来的重庆市。改革开放后的大重庆,原住民更无任何优越感,咱们都是一家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 彭伯通《古城重庆》</p><p class="ql-block"> 周勇《重庆通史》</p><p class="ql-block"> 胡昌健《巴蜀史地与文物研究》</p><p class="ql-block"> 刘子如《增广重庆地舆全图》</p><p class="ql-block">《街巷渝中》 、<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庆古城渝中》</span></p><p class="ql-block"> 2024.10.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