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完博斯腾湖,我沿着G218国道在焉耆走上吐和高速,东行70多公里后,在和硕县乌什塔拉乡下高速,然后左拐进入G314国道,在崎岖的山谷间向北穿行20多公里,过了八一水库和一个哨所不久,来到“马兰红山军博园”。 这里曾经是“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即“国防科委第21研究所”的所在地,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不为世人知晓,却为华夏中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地方。出于保密需要,这里一直都是用“马兰基地”作为代称。 在干旱少雨的戈壁滩上,生长着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的马兰,在狂风吹拂下晃动着葱绿的枝叶,于沙土中倔强地伸展修长的身姿,那一丛丛一串串紫色的马兰花,显露出天然的清秀灵动和素洁淡雅,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优美动听的故事。 时任张蕴钰司令员亲自给基地起名,就是其中一个有趣的故事。 1959年5月,张蕴钰司令员带领勘察小分队在大漠戈壁规划生活区,就在他们疲惫不堪之时,忽见流入博斯腾湖的一条小河边上盛开的马兰花,感慨于马兰花在恶劣条件下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张蕴钰司令员兴致所至,欣然给基地命名为“马兰”。 张蕴钰司令员,这位上甘岭战役的军参谋长,满怀信心地说:“我们要在这里画一幅大画,写一首大诗,放一个大炮仗!”从此,中国核试验基地宣告诞生,保密代码为“第21试验训练基地”,担负着核武器试验的组织指挥、技术研发、测试控制、试验工程和后勤保障任务。 五年后的一个秋日,1964年10月16日15时,马兰基地东面三百多公里的罗布泊核试验场一声巨响,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接着,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69年9月23日,我国首次地下(平洞)核试验成功,1978年10月14日,我国首次地下(竖井)核试验成功,1988年9月29日,我国第一颗中子弹试验成功。在核武器运载方面,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82年10月12日,潜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为了核试验,许多人将自己的一生留在了这里,包括青春、家庭乃至生命。众多的解放军官兵、科技工作者,海外归来报效祖国的专家学者,他们一辈子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用自己的身躯与行动,铸就了共和国强盛的道路,用生命的光辉,延续了中华振兴的希望,他们无疑就是一朵朵盛开的马兰花! 还记得那首童谣吗?“小皮球,架脚踢(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知道其中暗含的密语吗?“小皮球”指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架脚踢”指的是罗布泊试验场上的那座102米高的铁塔,“马兰开花二十一”指的是代码为21的马兰基地,二八二五六和二八二五七分别是两个信息的编号,对外联系的唯一通讯方式。揭秘之后,当我们再次唱起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时,又会是怎样一种感受呢? 1996年7月29日,在成功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后,我国政府声明从7月30日零时起暂停核试验。 当我走入马兰基地,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由六瓣巨大花瓣组成的马兰花雕像,形象地体现了马兰花不畏艰难、坚韧挺拔的风格,象征着“热爱祖国、忠诚使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集力创新、勇攀高峰”的马兰精神。 花瓣上镌刻的“马兰魂”三个大字,不禁让我肃然起敬。 1963年,工程兵科研三所副所长王茹芝被调派到马兰基地研究所一室任主任,其丈夫张相麟也奉命到马兰基地执行任务,秉承着“上不告父母,下不示妻儿”的保密原则,两人出发前都没有告知对方。直到一次要奔赴核试验场执行任务,在基地车站的一颗榆树下等车时,两人偶然相遇,这时候才知道两人为了同一项任务都来到了马兰基地。两人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算是彼此打了招呼。张爱萍上将听了这个故事,称赞他们是祖国的好儿女,并将这棵榆树命名为“夫妻树”。 马兰基地有一条小河自北向南从中流过,由于河床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于是被马兰人称呼为“亮石河”。 亮石河的西岸驻扎着基地司令部、政治部以及领率的机关和部分保障部队,东岸则是核试验技术研究所,以及一支特殊于全军的分队 - 核试验技术保障营(电缆连、供电连和以后归隶的火箭发射队),东西两岸间有一座叫“美人桥”的公路小桥连接。另外,在司令部办公楼往北约30米处,还有一座简易的人行木桥,就是在河上搭着几根木头,上面再铺上一些木板,如果这也能称之为桥的话,那就姑且算是一座吧。 随着核研究的深入和核技术的进步,需要更好的设施和环境,1987年9月,国防科委第21研究所搬迁到西安。搬迁工作全部完成后,考虑到保密的需要,先将研究所内最敏感的放化楼、物理楼、所领导宿舍彻底炸毁,后又将其他营房和办公楼的水、暖、电、窗户彻底拆除,东岸的核试验技术研究所失去了居住的基本条件。 <p class="ql-block">谁又能想得到,当年马兰基地亮石河东岸的核试验技术研究所,是一个充满着智慧而又无比神圣的殿堂,研究所里荟萃着众多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有程开甲、于敏、乔登江、钱绍均、陈达、林俊德、邱爱慈、杨裕生这8位院士,以及后来成长起来的11位院士和27位将军,如王汝芝、林俊德、孙瑞蕃、董寿莘、马国惠、丁浩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都是衔命煅铸核盾牌的中华优秀儿女。</p> 现如今的美人桥已经用栅栏封了起来,东岸的核试验技术研究所暂停参观,我只好参观西岸的司令部和政治部等机关以及部分保障部队。 司令部办公楼是整个马兰基地的组织和指挥中心,不仅承担着理论研究、测试分析等任务,还负责工程技术方面的指导,以确保核武器实验的顺利进行。目前正在修缮中,无法入内参观。 政治部办公楼是决策和指挥的核心,作为核试验指挥中心和研究基地的一部分,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核试验相关的各项工作。 政治部负责具体的技术指导、人员调配、物资供应等关键任务,以确核试验的保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政治部办公楼前面的篮球场,是繁重的工作之余最佳的活动场所。 基地第三招待所负责接待和招待来访的重要人物,进行相关的会议活动。 在基地第三招待所旁边,有一座黑山头,因为蕴藏着丰富的云母,山体呈现出黑色。这里曾经驻扎着通信团一连和四连,其中有不少是女兵和女军官。 司政俱乐部时常组织各种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以丰富马兰人的业余生活,一些重要的庆典、纪念活动和军事训练成果展示则在露天广场举行。 当年的宣传画依然清晰,带着强烈的时代印记。 机关食堂保障了基地的生活供给,提供基本的餐饮服务。 锅炉房不仅为基地提供热水和蒸汽,还确保了冬季的供暖,保障基地的正常运行和生活需求。 汽车连负责接送人员,运送物质,跑长途时走在颠簸不平、尘土飞扬的沙漠戈壁上,风餐露宿,饭点大多不准时,不少司机都患有胃病。如果抛锚了,有时要花一整夜来等待救援。汽车连是一支技术过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队伍。<br>司令部小车队主要负责保障核试验基地首长(军职、少将军衔)、司令部和政治部首长(军师职、少将和大校军衔)及其司政机关各处(正团级规格)的工作用车。<br> 展览馆里陈列着许多照片和实物,讲述着马兰基地创建的艰难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在马兰基地的将军楼区,有5栋两层高的简易小楼。其中,2号楼和3号楼是基地军师职首长办公室和居所,其余3栋则是司令部机关干部家属楼。 当我走进司令员张蕴钰少将和政委廖鼎琳少将曾经住过的2号楼时,屋内极为简陋的设施让我感慨不已。 卧室、办公室、会客室、秘书室、警卫班、餐厅都非常简朴,也就几张床、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平平淡淡的日常起居,却做着最伟大的事业。恍惚中,仿佛回到了那个炙热的年代。 紧挨着将军楼区,有一座蛙鸣山。传说,被赐“金蟾”为神身的嫦娥因思念后羿下凡,被王母娘娘发现,大怒,一语“定字咒”,可怜的嫦娥便被定在了此山顶。 金蟾的右前褪支起,昂首长天。每逢月圆之时,马兰基地就会有蛙鸣回荡。 一声声蛙鸣,对于那些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马兰人来说,或许是他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蛙鸣山下有一个防空洞,贯穿整座黑山头山体,那是马兰基地的1号防空洞。当年为了防止敌人空投空降搞破坏,马兰人硬是一锤一镐地挖掘出了三个防空洞。 当我一个人走进1号防空洞时,我的步伐是坚定有力的,我知道我也在寻找马兰花。 -2024.08.05(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