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鸭绿江浮桥遗址位于丹东市振安区(燕窝村)鸭绿江街道鸭绿江分流水面上。鸭绿江浮桥遗址现存20座木结构桥墩,每座桥墩由直径20~40厘米的木柱组成,并以横拉木框固定,有桥墩用石块垒砌加固,浮桥是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参战和运送物资的重要秘密通道。桥建的很低,落潮时稍高出水面,涨潮时则沉沒于水中,具有很好的隐蔽性。2008年6月,被辽宁省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江边处立有石碑“鸭绿江浮桥”。该桥由铁道兵第二师始建于1951年1月,建成于1951年5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安东(今丹东)、宽甸河口、辑安(今集安)分三路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当时,为加大军用物资运输力度等,决定新修建一条始发于金山湾站的铁路运输线,在距鸭绿江大桥约6.5公里处的燕窝至朝鲜五里岛的鸭绿江上,修建一座列柱式木结构铁路桥,时称第二铁路便线桥。该桥建成后,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的主要交通运输线之一。由于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即被拆除,当地百姓普遍称其为“鸭绿江浮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面的朝鲜看得不是很清楚,今天是2024年10月17日,丹东阴天,好像要下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本硕大的石刻书,上面用金粉文字刻录着浮桥的不凡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鸭绿江浮桥是抗美援朝时期后方向前线运输物资的快捷通道,尤其在美军飞机不断轰炸的情况下,有力支援了前线的战斗,鼓舞了士气,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浮桥遗址观景平台的入口处,立着两组雕像,一组是一对中年夫妻带着孩子,名为《送别亲人》的雕塑。另一组是戴着红领巾,身披大红花的三个志愿军战士形象的雕塑,名为《告别祖国》。有多少中国志愿军战士从这里奔向战场却再也沒有回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向保家卫国的志愿军英雄们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鸭绿江浮桥遗址的这座木结构列柱式铁路便桥,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情感的寄托。它见证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的英勇,也见证了祖国亲人的牵挂与期盼。桥头的两组雕塑《送别亲人》、《告别祖国》,生动再现了当年送别的感人场景。这里成为人们缅怀历史、寄托哀思的场所,也让人感受到那份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英雄的敬仰与怀念。燕窝鸭绿江浮桥遗址不仅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更是一座情感的丰碑,继续见证着世世代代对英雄的崇敬与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鸭绿江浮桥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近现代革命历史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珍贵文化遗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