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俞国宝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性情豪放,喜欢饮酒赋诗,常常游历各地,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性格特征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显得相当独特,这种个性也体现在了他的诗歌创作之中。</p><p class="ql-block">俞国宝的诗歌作品虽然数量不是特别庞大,但质量较高,特别是他的一些词作,被认为是流美、旖旎多姿,极具情致,深受读者的喜爱。《全宋词》中收录了他的词作三十余首,可见他在宋词领域也有一定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在本文俞国宝的五首诗词中,《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描绘了作者对西湖春光的留恋与沉醉,借马写人,表现游湖的惬意与自在。《卜算子·翦烛写香笺》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女子独守空房、等待归人的悲凉图景。</p><p class="ql-block">《山茶花》赞美了山茶花的纯净和高洁,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见到美丽山茶花的惊喜之情。《临江仙·春到江南江北了》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p><p class="ql-block">最后,《风入松·东风巷陌暮寒骄》描绘了春寒料峭的画面和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眼前美景无人共享的遗憾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花边。</p><p class="ql-block">玉骢惯识西湖路,</p><p class="ql-block">骄嘶过、沽酒垆前。</p><p class="ql-block">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p><p class="ql-block">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厌髻云偏。</p><p class="ql-block">画船载取春归去,</p><p class="ql-block">馀情寄、湖水湖烟。</p><p class="ql-block">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p><p class="ql-block">根据历史记载,这首词原本是由太学生俞国宝题写在西湖一家酒肆的屏风之上。一次偶然的机会,已经退位成为太上皇的宋高宗看到了这首词,并对其赞赏有加,尤其是对“明日再携残酒”一句进行了修改,将其改为“明日重扶残醉”,使得整首词更为生动。这一改动不仅体现了宋高宗的文学修养,也反映了他对词作艺术性的深刻理解。俞国宝也因此词而受到赏识,得以即日解褐授官。</p><p class="ql-block">开篇“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通过“一春”、“长费”、“日日”、“醉”等词汇传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留恋之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西湖春光之中不能自拔的心境。紧接着,“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垆前”一句通过写马的“惯识”与“骄嘶”,巧妙地借马写人,表现出作者游湖时的惬意与自在。</p><p class="ql-block">接着,“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这两句,则是对西湖春日景象的生动描绘。红杏盛开,香飘四溢,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人们在绿杨掩映下欢快地荡着秋千,这幅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厌髻云偏”则进一步展现了春日里西湖畔丽人的美丽形象,暖风中,花朵点缀在她们的发间,仿佛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到了词的下半阙,“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寄、湖水湖烟”这一句,作者将“春”具象化,仿佛可以被船载走一般,生动地描绘了游人在夕阳西下时乘船离开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心中那份不舍的情感。最后一句“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更是别出心裁,以未来之事来结束全篇,既让人感到新奇又充满回味,同时也突显了当日游玩的尽兴与欢乐。</p><p class="ql-block">整首词的结构严谨,从醉心西湖开始,到玉骢近湖,再到全天游况,直至画船归去,最后以未来预期收尾,如同一幅展开的画卷,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春日西湖的独特魅力。此外,这首词的词风香艳绮丽,情致浓厚而雅致,反映了宋代词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特审美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翦烛写香笺,拨火温寒醑。</p><p class="ql-block">门外东风将我愁,欲作三更雨。</p><p class="ql-block">夜夜玉楼心,日日长亭路。</p><p class="ql-block">豆蔻花开信不来,尘满金钗股。</p><p class="ql-block">《卜算子》这类词牌形式短小精悍,适合抒发细腻情感。俞国宝在此词中运用了典型的闺怨题材,表达了女性在分离时刻的相思之苦。这首词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往往留守家中,等待在外谋生或是征战的丈夫或者恋人归来,而长期的分离往往带来无尽的思念与期盼。</p><p class="ql-block">开头“翦烛写香笺,拨火温寒醑”通过描写女子夜晚剪烛写信的动作,以及添火取暖的画面,烘托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接着,“门外东风将我愁,欲作三更雨”则将女子内心的愁绪与门外即将来临的风雨联系起来,强化了她的孤独感。</p><p class="ql-block">“夜夜玉楼心,日日长亭路”两句中,“玉楼”指的是女子的居所,而“长亭路”则象征着离别之路。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女子日夜思念远方之人,但每天看到的却是离别的道路,加深了她的相思之苦。</p><p class="ql-block">最后两句“豆蔻花开信不来,尘满金钗股”尤为动人。豆蔻花开放意味着春天的到来,通常象征着希望和新生,但在词中却反衬出女子等待书信而不得的失望。而“尘满金钗股”则通过具体物象描绘了女子因长久等待而变得慵懒,连首饰都不再打理的状态,进一步强化了她因思念而产生的消极情绪。</p><p class="ql-block">整首词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女子独守空房,等待归人而不至的悲凉图景,充分展示了俞国宝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细腻刻画能力。词作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的交织,营造了一种浓郁的离愁别绪氛围,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哀怨与期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洁冰寒自一家,地偏惊此对山花。</p><p class="ql-block">归来不负西游眼,曾识人间未见花。</p><p class="ql-block">俞国宝在游览东溪时,被山茶花的美丽所吸引,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p><p class="ql-block">“玉洁冰寒自一家”,首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山茶花比作玉洁冰寒,形象地描绘了山茶花的纯净和高洁,同时也暗示了山茶花的独特之处。“地偏惊此对山花”,第二句中,“地偏”说明了山茶花生长环境的偏远,而“惊此”则表达了诗人对在这样的地方见到如此美丽的山茶花感到惊喜的心情。</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两句,“归来不负西游眼,曾识人间未见花”,俞国宝通过“归来不负”表达了自己在旅行中的收获,而“曾识人间未见花”则进一步强调了山茶花在他眼中独一无二的地位,表明山茶花是他之前未曾见识过的美丽花卉。整首诗虽然简短,但却浓缩了诗人对山茶花的赞美之情,以及他在旅途中获得的独特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到江南江北了,东皇未识花权。</p><p class="ql-block">直将和气入巴川。</p><p class="ql-block">逢迎天上客,来作地行仙。</p><p class="ql-block">满捧一杯听细说,只今谁似公贤。</p><p class="ql-block">愿推功业辅尧年。</p><p class="ql-block">都将闲日月,来醉百花前。</p><p class="ql-block">宋代是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期,尤其是在诗词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俞国宝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时代,他的诗词常常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哲理。这首《临江仙》便是他在春天之际,面对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心中涌现出的赞美之词。春意盎然之际,江南江北皆已春暖花开,而作者则将这种自然现象上升到了人文层面的思考。</p><p class="ql-block">“春到江南江北了,东皇未识花权。”这两句,作者以春天的到来为引子,描述了大自然中春神尚未完全掌握花权的情景,暗示了春天刚刚开始绽放的魅力。接着,“直将和气入巴川。”则进一步描绘了春意如何从江南江北逐渐扩展到巴蜀大地,带来了一股温暖和谐的气息。</p><p class="ql-block">“逢迎天上客,来作地行仙。”这一句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春天比作天上的客人降临人间,而人们则像是地上的神仙一样享受着春天带来的快乐。这里既是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人们能够享受到春天美好的生活状态的描绘。</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满捧一杯听细说,只今谁似公贤。”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当下社会贤能之人的期盼与赞美,希望在这个时代能找到像古代贤人那样优秀的人物。而“愿推功业辅尧年。”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治理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愿望,希望有贤人能够辅佐君主,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最后,“都将闲日月,来醉百花前。”则是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在繁忙之余,也能享受到悠闲的时光,与朋友们一起在百花盛开的地方饮酒作乐,享受生活的乐趣。</p><p class="ql-block">整首词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风巷陌暮寒骄。灯火闹河桥。</p><p class="ql-block">胜游忆遍钱塘夜,</p><p class="ql-block">青鸾远、信断难招。</p><p class="ql-block">蕙草情随雪尽,梨花梦与云销。</p><p class="ql-block">客怀先自病无聊。绿酒负金蕉。</p><p class="ql-block">下帏独拥香篝睡,</p><p class="ql-block">春城外、玉漏声遥。</p><p class="ql-block">可惜满街明月,更无人为吹箫。</p><p class="ql-block">以“东风巷陌暮寒骄”开篇,东风即指春天的风,暮寒则是傍晚时分的寒冷,骄字则形容寒风的强烈,整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春寒料峭的画面。紧接着,“灯火闹河桥”一句则将画面转向了夜晚的繁华景象,灯火通明,河桥之上人流如织,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胜游忆遍钱塘夜”,作者回忆起了曾经在钱塘夜游的美好时光,但如今“青鸾远、信断难招”,表明与过去的朋友或亲人已经失去了联系,无法重聚。这里的青鸾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可以理解为传递信息的媒介,而信断则意味着联络中断。</p><p class="ql-block">“蕙草情随雪尽,梨花梦与云销”,通过描写春天特有的植物——蕙草和梨花,展现了作者对于过往美好记忆的留恋,同时也暗示了这些记忆如同雪花和云朵般消逝,不再复返。</p><p class="ql-block">“客怀先自病无聊”,表达了作者身为异乡客,心中充满了病态般的无聊情绪。“绿酒负金蕉”,绿酒指的是清澈透明的美酒,而金蕉则是金色的酒杯,这里透露出作者对于饮酒赏花的渴望,却因心中的愁绪而未能尽情享受。</p><p class="ql-block">“下帏独拥香篝睡,春城外、玉漏声遥”,描述了作者独自一人在室内,拥着香炉沉睡的情景,而春城之外,夜漏的声音显得格外遥远。</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句“可惜满街明月,更无人为吹箫”,表达了作者对于眼前美景无人共享的遗憾之情,也隐含了对于往日欢愉时光的怀念。</p><p class="ql-block">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俞国宝对于春天景色的深情描绘以及对于个人情感世界的抒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