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致玉堂来源于心灵寻遇的过程,在纷繁冗杂的红尘俗世,以方寸之地,寄心之所向。</p><p class="ql-block"> 生而为人,谋生谋爱谋心愿,在故乡或者他乡,跌跌撞撞,浮浮沉沉,无数次坚定对生活的信心,方走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期间,对于玉石翡翠的喜爱,从把玩购买到学习理论成矿原理和鉴赏方式,到实物与检测对比,到理论知识用于分辨实物真假及品质,再到以自己的方式来归纳鉴别玉石真假及品质的经验归纳,自学过程曲折绵延,因为喜欢。如果没有坚持学习的信念,便没有后来自我鉴赏的心得体会,而最大的收获不在此,在于对玉石与人生本质相似的理解和参悟。</p> <p class="ql-block"> 玉石如同众生。玉石有红绿黄紫白黑蓝,一如众生有美丑善恶清浊相。玉石经亿万年风吹日晒,冲刷转化,一如众生起伏跌宕的一生。玉石或红或绿或透或棉或薄或厚,即使开采于同一块石头,最多只是相似,没有相同。众生亦是如此,外貌秉性各有特点,毫无雷同。玉有天然瑕疵,人有缺点,但各有所长。经过打磨的玉石,更为完美;经过历练的人格,更为完整……</p> <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相似,但众生与玉石相比,却有一点不及。玉石的可贵不是其美和价值,在于保持天然的真实——瑕不掩瑜,美与不美就在那里,随你取舍。众生时时隐藏自身的不足,鼓吹自身能量,为了得到更多的认可。相比之下,玉石比众生更为真实和诚实。参悟此处之后,开始将玉石视为前行成长的支点:向玉靠近,学习她敢于展现瑕疵的真实,又不藏其美的诚实,并视其为后半生的境界目标。</p> <p class="ql-block"> 于是,于2013年1月创建致玉堂,至今已有14个年头。作为一个集玉石文化、珠宝定制、文化交流、公益活动于一体的工作室,十几年来,致玉堂始终不忘“向玉境界”的初心,开展多年帮扶藏区玉树孤儿、助学藏区贫困学生的公益活动,不仅带头身体力行,还发动身边百名以上朋友加入公益活动中,为孤儿和贫困学生捐助过160多条棉被和86套过冬加厚内衣以及30多万助学款项(有的助学款无法统计到)。</p> <p class="ql-block"> 致玉堂参与普法公益活动,带领30名普法队员在堂中开展学法,在社区等地开展普法活动。还积极参与社会捐款拍卖活动,为白血病学生拍卖翡翠11000余元,现场全额捐赠给白血病学生等社会公益活动。</p><p class="ql-block"> 致玉堂不定期组织开展公益读书活动,并无偿支持社会其他公益组织在堂举行活动,倡导良好社会风尚。</p> <p class="ql-block"> 致玉堂坚持诚信为本,翡翠、宝石、南红等每一件作品都货真价实,作为家庭共同爱好的情怀(不是家庭主业)之地,价格特别从优是亮点,14年来没有发生过一次纠纷。作为作品定制工作室,有成品,有裸石,每一件作品都用心设计,注重细节,十几年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营文化:</p><p class="ql-block"> 文化特色一:追求独特且贴合佩戴者气质风格来量身设计作品,让珠宝的天然特性和设计美感与佩戴者的气质融为一体,互相映衬,更显风采。</p> <p class="ql-block"> 文化特色二:以玉会友,以文会友,以茶会友,以公益会友,随遇而安,顺缘自然,对朋友从不私信推荐。赏玉与公益自然融合,为美好社会尽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文化特色三:倡导良好的家庭风尚,为爱人为长辈送礼物者,价格尤为从优。</p><p class="ql-block"> 文化特色四:售后服务热情到位,是致玉堂14年来始终坚持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创建致玉堂以来,一楼有一幅书法作品,是堂主特意请书法家朋友写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两句是堂主对后半生人生境界的自我追寻,也是心灵在此方寸之地闲寄的初衷,一如向玉的境界,真诚而随缘。人,无论翻山越岭扬舟奋楫,最终会寻一方水土寄居身心,与三五友人闲谈共品,当有人需要的时候,一起给出一缕温暖,一丝希望。这就是致玉堂最终极的愿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