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这3个字,一头连着群众增收致富,一头连着乡村产业振兴。放眼今日,从东北平原到黄土高原,从岭南丘陵到黄河流域,从江南水乡到天府之国,一个个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土特产,在希望的田野上“拔节生长”,让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br> 念好“土”字诀,用足用好优势乡土资源,在产品上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有什么样的水土,播撒什么样的种子;有什么样的资源,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我国疆域辽阔、地大物博,各地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禀赋,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产条件,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从陕西柞水木耳到山西大同黄花菜,从福建武夷山的茶到贵州毕节苗绣,从广西柳州螺蛳粉到青海的藏毯……“土特产”是独特乡土资源孕育的地域产品,也是一个地方独具一格的重要标志。“土特产”的生命力在于“土”。只有选择适合种养的类型、发展的方向,才能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牌,让“土特产”更好服务城乡、致富农民。<br> 做好“土特产”文章必须打好“特”字牌。产业发展只有富有特色,走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才能脱颖而出、占领市场。前段时间,黑龙江与广西的一场文旅互动,让黑龙江蔓越莓“出圈”,也让更多“隐藏款”特产走进大众视野。四川鱼子酱、贵州抹茶、安徽鹅肝……一个个“隐藏款”特产,令许多当地网友感慨,特产“藏得太深”,自己作为本地人也鲜有所闻。这既说明各地物产丰富,也提示我们只有扎根本地,知道自己有什么,深耕“差异化”“特色化”,在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才能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靠叫响特色拔得头筹。<br> 做好“土特产”文章,既需要在“链”上拓展,也需要在“融”上发力。在河南省延津县,小麦既能“变身”为面条、饺子、烘焙面食等,也能制作成干麦穗、麦秆画等工艺品;在山东省金乡县,大蒜变成精油、胶囊等100多种产品,身价上涨十几倍……各地充分依托乡村资源,以产业融合为路径,持续推进延链、补链、壮链、优链,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让农民从中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实践证明,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必将让乡土特色产业更具吸引力、竞争力,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br>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今年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面向未来,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在“土”字上谋出路,在“特”字上求不同,在“产”字上下功夫,做大做强新时代的“土特产”文章,我们就能端牢产业振兴“金饭碗”,更好地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