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10.24,来承德第四天,起早二进山庄,看看是否有平流雾,水边一看,啥也没有,旁边就是景区车售票处,环山景区车每人60元,来都来了,坐一圈吧,冷宫、二马道拍了几张墙外面的全景,开车走人,全部加起来半个多小时,站在二马道上看到皇帝行宫,昨天晚了没去,从山庄出去,打车又去了皇帝行宫,这次承德之行也算圆满啦,虽有遗憾下次再来,谁让离咱家近呢。</p> <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而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形制兴建。考虑到热河(今承德)、北京比西藏炎热,为六世班禅避暑计,乾隆帝下旨在热河建须弥福寿之庙;在北京香山静宜园(今香山公园)建宗镜大昭之庙,作为班禅夏季驻锡地,将北京西黄寺作为班禅冬季驻锡地。须弥福寿之庙与宗镜大昭之庙有所不同,须弥福寿之庙的白台在后、红台在前,布局和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类似。宗镜大昭之庙的布局则是白台在前、红台在后。</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到达热河后,乾隆帝在避暑山庄为他举办了欢迎仪式,并亲到须弥福寿之庙探望六世班禅。六世班禅向乾隆帝进献礼品40件以及途中日记一册,日记中记载六世班禅在途中每到一站必祈皇帝万寿。乾隆帝将自己身披袈裟的画像赠给六世班禅,并且在须弥福寿之庙中的妙高庄严殿举办法会,请六世班禅讲经,章嘉国师翻译。</p><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其布局的最大特色是主体建筑的大红台并未如普陀宗乘庙的因势利导随山自由布局,而是居于全寺正中位置,所以通过山门、碑亭、琉璃牌坊之后,直接逼入眼帘的就是巨大的红台。大红台之后是呈口字形平面的金贺堂及万法宗源殿,最后在陡起的山巅树起八角形的七层黄绿琉璃宝塔为全寺划下完美句点。大红台内的妙高庄严殿楼高三层,重檐攒尖金顶整个浮于台面,匕檐每脊各置仰望及俯视之金色双龙,龙身藉四爪有力地攀附于殿脊,撑起弯曲有劲的身躯,造型勇猛为他处罕见,也更凸显了大红台的华丽庄严气势。殿宇为正方形平面,宽七开间,室内格局如回字形,中央一至三楼挑高成空筒状,三层各置佛尊,周围为回廊,外观封闭,内庭开敞,其对比颇具戏居效果。</p><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是外八庙中最后修建的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将立体建筑位于寺的中部,合理利用地形,既保持了扎什伦布的基本特征,又使得寺庙的立体轮廓与相邻的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有明显的区别。其次,碑亭内的御碑是外八庙中唯一一块设置赑屃的石碑,显示此庙的与众不同,可见乾隆对六世班禅的重视。这样处理就使得这座寺庙的性格更为强烈,也使整个外八庙格外丰富多彩。总之,这座庙宇利用地形的起伏,山势的高低配置了相应的建筑,神同形异地将藏族著名建筑在承德地方再现,是群体组合成功的实例。汉藏建筑手法运用自如,反映出中国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在建筑领域内取得了空前的成就。</p><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的建筑有其自己独特的建筑形式。一、是依据中原地区修建佛寺按中轴线向纵深布置对称建筑的形制,前后营建了数重院落,保持了汉族传统宫殿的格局;二、是沿袭传统对称布局的同时,根据地形起伏,依山就势的建筑打破了传统布局的呆板;三、该庙总体布局,以汉式传统布局为蓝本,建造藏式寺庙,是把藏式建筑的特点融合进具体的汉式建筑内容;四、 把山石与植物的栽植作为弥补建筑布局不足的一种手段。</p><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的建筑风格上既具有藏族建筑的雄伟外形,又有汉族建筑的装饰手法,是一座汉藏结合的典型建筑,但是和其他的汉藏结合式建筑相比,又有其自己的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