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横跨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中间夹着BOSPHORUS海峡),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要塞而繁荣发展。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一世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并将其命名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成为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分裂后,西罗马帝国仅存在了81年便被当时的蛮族日耳曼人所灭,西欧(西罗马帝国的地区)也进入了漫长的黑暗中世纪。在另一方面,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却延续了1000多年,直到1453年。它是当时欧洲的文明灯塔,君士坦丁堡更是基督教徒最神圣的地方。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II. Mehmed;1432年3月30日—1481年5月3日)占领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奥斯曼帝国时代随之开始。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这座城市改名为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并继续作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奥斯曼帝国延续至1922年,鼎盛时期的疆域覆盖了东欧、北非和西亚的广袤地区。<div> 走访奥斯曼帝国时代所建的皇宫,清真寺等,能切身地感受奥斯曼帝国的辉煌。上集重点介绍了拜占庭帝国遗留的建筑和艺术。这集重点介绍奥斯曼帝国之宝:Topkapi宫殿和Blue Mosque (Sultanahmet Camii)。</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 托普卡普宫殿(Topkapi Palace)</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托普卡普宫殿坐落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金角湾及马尔马拉海的交汇处的一个被称为“Seraglio Point”的山丘上,可以俯瞰博斯普鲁斯海峡、金角湾、马尔马拉海以及整个伊斯坦布尔。‘托普’意为大炮,‘卡普’意为门,所以托普卡普宫殿的意思是‘大炮之门宫殿’。从15世纪到19世纪,它是奥斯曼帝国的中心,国家政务在这里进行,历代君主苏丹及其家族都居住在此。它的地位类似于中国北京的故宫。虽然外观没有故宫那样奢华,但历代苏丹所收集的华丽宝物令人惊叹,是当时奥斯曼帝国强大权力和丰富财富的象征。宫殿中展示的从中国进口的瓷器(元代和明代的)也非常值得一看。<br></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从马尔马拉海观赏托普卡普宫殿。尖顶塔是宫殿的最高建筑正义之塔。正义之塔左前方的有两个圆顶的建筑是征服者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时期的建筑,现作为宝物馆对外开放。最左边的一排有高耸的烟筒的建筑是宫殿御膳房,收藏了1万多件的中国元明清时代的瓷器。宫殿下方沿着海岸的城墙是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城墙,后经奥斯曼帝国加修并利用(照片来自网上)。</h3><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于19世纪中期的照片</div><div>(出典:https://www.ee.bilkent.edu.tr/~history/istan.html)</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艾哈迈德三世饮水泉(III. Ahmet Çeşmesi)</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位于宫殿的正大门「帝王之门」前方广场的“艾哈迈德三世饮水泉”(III. Ahmet Çeşmesi)。建于1728年(奥斯曼帝国的“郁金香时期”)。那时的有名的建筑师大多为外国人。欧洲的“巴洛克式”建筑在土耳其非常流行,其特色为装饰与曲线特多。可惜这些建筑大都被破坏,目前尚存的,以“艾哈迈德三世饮水泉”最为有名。</h3> <div><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帝王之门(Bab-ı Hümayun)</div><div>托普卡普宫殿有多重门,最外侧的正门被称为帝王之门(Bab-ı Hümayun)。进入后便是第一庭院。帝王之门始建于1478年,中央拱门上方有镀金奥斯曼书法,除了经文外,还刻有征服者穆罕默德(1444-46,1451-81年在位)和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1861-76年在位)两位曾翻修帝王之门的苏丹花押。<br></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宫殿沿用了拜占庭时期的沿海城墙(参照图1),同时在陆地一侧修建了新城墙(与帝王之门相连的最外围的城墙),将东北方的所有地区,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以东的约70万平方米区域全部围起作为宫殿用地。</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庭院和Aya İrini教堂</div><div>进入帝王之门后便是第一庭院,也被称为宫廷的外围庭院。Aya İrini教堂(神圣和平教堂)位于第一庭院(皇宫外院)。与阿亚索菲亚教堂一样,Aya İrini在拜占庭帝国时代是一座东正教教堂,现在成为了博物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去参观。</div> <div><br></div> 摄于19世纪末的第一庭院的照片。左下方的建筑就是Aya İrini教堂(神圣和平教堂)。正前方的城门是金融第二庭院(皇宫)的中门(崇敬门)。照片来自:https://www.istanbulium.net/2012/02/topkap-saray-ve-1-avlu-alay-meydan.html<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托普卡普宫殿分布</div><div>下图是托普卡普宫殿分布图。托普卡普宫殿分为四个区域:第一庭院、第二庭院、第三庭院和第四庭院。第一庭院与第二庭院之间的门是崇敬门。崇敬门之内的部分是宫殿主体,故崇敬门也可看作宫殿的正真入口(需要门票)。宫殿主体由外廷 [Birun]、内廷 [Enderun] 和后宫 [Harem] 三部分组成。上图中色彩区分的这三个部分不仅是建筑结构上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宫廷组织结构上的组成部分。外廷是宫殿的外部结构,同时也是国家政务的场所。相比之下,内廷和后宫则是苏丹私人生活的场所,内廷为男性的居住区域,而后宫则为女性的居住区域。与故宫或西方宫殿不同的是,奥斯曼宫殿并非一座涵盖各类功能设施的综合性巨型建筑,而是如同分散的营帐一般,每个庭院四周都独立设有小规模建筑和凉亭(土耳其语为‘Köşk’)。<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崇敬门(Bâb-üs Selâm Kapısı)<br></div>崇敬门(Bâb-üs Selâm Kapısı),亦称中门(Orta Kapı),是进入皇宫的入口。第一庭院可看作皇宫的外院,也称为禁卫军之庭或阅兵院。宾客须沿路前往崇敬门进入皇宫,第一庭院的职员及禁卫军盛装列于路旁等候宾客。不论是帝国官员及外国使节都经由崇敬门入内。宾客使节都须在崇敬门下马,只有苏丹才可骑马通过崇敬门。 <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後宮(Harem)</div><div>从第二庭院可以进入托普卡帕宫的一个重要景点——后宫。后宫是宫廷中女性的生活场所。后宫建筑包括黑人宦官、宫中女性们、苏丹的母亲、苏丹本人、皇太子以及“宠妃们”的各自住处。<br></div> 帝王大厅(Hunkar Sofasi): 苏丹的接待大厅和娱乐场所。<div><br></div> ,穆拉德三世私室(III Murad Has Odashi):是后宫保持最好结构最完整的建筑之一。建于1578年。<div><br></div> 太后寝宮(Valide Sultan Dairesi):是整个后宫的权力中心。<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义之塔 (Adalet Kulesi)</div><div>正义之塔 (Adalet Kulesi)是宫中最高的建筑。从博斯普鲁斯海峡也能远远地看到它(参照图1)。在塔的周围是帝国议会厅(照片的下方)。帝国的重大国事、御前会議等都是在帝国议会厅讨论决定。<br></div> 左边的建筑是帝国议会厅和正义之塔。第2庭院是聚集群臣的地方。这里也被称为议会广场 (Divan Meydanı)。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宫殿御膳房</div><div>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第二庭院的右侧设有厨房和厨师宿舍。沿东侧城墙排列着宽敞的十个厨房房间,每个房间都配有圆顶和高高的烟囱,因此从远处也能辨认出这座宫殿。托普卡帕宫中有数千名工作人员,举行仪式时,聚集的人数更是大增。为整个宫殿提供膳食的厨房在高峰时曾有多达800名厨师在此工作。<br></div> 这里也展示着大量的当时使用或收集的中国元明清时代的瓷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瓷器</div><div>据传,托普卡帕宫中保存了许多中国元代(1271年-1368年)的青花瓷器(工艺水准高、存世稀少,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但此次参观发现,托普卡帕宫中保存的主要是明代(1368年-1644年)以后的瓷器。仔细想来,奥斯曼帝国在1453年占领伊斯坦布尔并建造托普卡帕宫,因此日常使用的陶瓷器物应主要为明代进口瓷器。整体印象上,托普卡帕宫中的瓷器多为日常使用之物,相较于故宫的官窑瓷器,这些瓷器显得更为平民化。以下是我印象深刻的几件瓷器照片:<br><br>第一行:明代的白瓷茶碗,表面镶嵌有宝石,经过了中亚风格的改造,具有独特的陶瓷特征。<br>第二行:元末明初的青花花瓶被改造成注酒器,更偏向欧洲风格。<br>第三行:直接使用进口的青花茶碗和大盘,多为元末明初的青花陶瓷。<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觐见厅</div><div>从幸福门进入第三庭院就是觐见厅。觐见厅是一座三面被柱廊环绕的建筑。苏丹在这里会见客人或者与大臣交流。</div> 左边是觐见厅,右边是Ahmed III(奥斯曼帝国第23代皇帝)图书馆。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聖遺物館</div><div>聖遺物館位于第三庭院左侧,后宫(Harem)的旁边。这里存放着穆罕默德预言者的脚印,外套等伊斯兰教的神聖遺物。馆内24小时一直聖職人員诵读古兰经。<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宝物馆</div><div>位于第三庭院最右侧的有两个圆顶建筑是征服者苏丹穆罕默德二世(II. Mehmed)时期的建筑。现作为宝物馆展示着奥斯曼帝国历代苏丹们收藏的大量珍宝和贵重物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匙匠之钻”和“托普卡帕匕首”。这是汇集了象征奥斯曼帝国辉煌历史的珍贵物品之地,值得一访。<br></div> 匙匠之钻:据传说,一位渔夫捡到了这颗原石,后来以三把勺子与匙匠交换得到了它。这颗重达86克拉的巨大钻石周围点缀了49颗小钻石。<div><br></div> 托普卡帕匕首:这是一把镶嵌了三颗大型祖母绿的金质匕首。在伊斯兰教中,绿色象征着希望,苏丹们特别偏爱这类颜色的祖母绿。<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镶嵌宝石的金质餐具</h3><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器和玉器(有些估计来自中国)</h3><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丹的铠甲与武器</h3><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宝座(来自印度)</h3>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皇族衣装馆(The Imperial Wardrobe Collection)<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位于第三庭院的皇族衣装馆(The Imperial Wardrobe Collection)展示着奥斯曼帝国时期苏丹及皇室成员穿戴的华丽服装。</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钟表馆(Saatler Dairesi)<br></div><div>钟表馆位于第三庭院的聖遺物館傍边。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们十分重视时间管理,钟表成了他们喜爱的收藏品之一。随着欧洲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影响,许多欧洲制造的钟表流入宫廷。此外,奥斯曼帝国的工匠们也制作了独具特色的钟表,并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相互竞争。这些钟表上大量使用金银和宝石,装饰有精美的雕刻。<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器馆</div><div>收藏了历时1300年的武器,其中许多武器镶满了金银宝石,装饰有细致的雕刻。主要的武器包括奥斯曼帝国特有的弯刀、匕首、燧发枪和手枪、由细小铁环编织而成的链甲、金属板制成的重型护甲、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盾牌。奥斯曼帝国起源于游牧民族,射箭技艺极负盛名。<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巴格达亭(Bagdat kosku)<br></div>巴格达亭位于第四庭园的西端,是17世纪苏丹穆拉德四世为了纪念从萨法维王朝手中成功收复巴格达而建造的亭阁。其内部墙面装饰满了蓝色的伊兹尼克瓷砖,中央穹顶的红色瓷砖以及窗户的彩色玻璃窗相互辉映,美不胜收。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Revan Köşkü的宝座 <br></div><div>在Revan Köşkü 内,有苏丹艾哈迈德一世(在位1603-1617年)的宝座。宝座上镶嵌了玳瑁板和螺钿工艺装饰的植物花卉、藤蔓和壶等图案,且各处镶嵌着珍贵的宝石。<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Mecidiye Köşkü<br></div>Mecidiye Köşkü是19世纪在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的命令下建造的,装饰风格采用了欧洲风格。它是托普卡帕宫内唯一采用西式装饰的建筑,反映了奥斯曼帝国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趋势。照片展示了建筑的外观和内部主厅的照片,尤其是天花板上的吊灯非常豪华,设计如同无数盛开的郁金香一般。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斋亭(Iftar pouch)</div><div>据说苏丹在斋月期间的日落后第一次进餐(开斋饭)就是在这里进行的。从这里可以一览金角湾的美景。海的对面是新城区。<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海亭</div><div>从宝物馆出来有一个观海亭。从这里可以一览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马尔马拉海。</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蓝色清真寺)</b></div><div><br></div><div>在伊斯坦布尔的各处都可以看到城堡般的清真寺,而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清真寺”的则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它由奥斯曼帝国第十四代苏丹艾哈迈德一世在1609年至1616年期间历时七年建造,由建筑师梅赫迈德·阿设计。这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优雅的六座尖塔和直径27.5米的大圆顶的清真寺,内部装饰有数万块伊兹尼克制成的蓝色装饰瓷砖以及彩色玻璃,由于内部白色和蓝色的色调之美,因此也被称为“蓝色清真寺”。<br></div> 从空中拍摄的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蓝色清真寺)的全貌(图片来源:iStock.com)。巨大的圆顶是清真寺,而其前方有一个方形庭院,庭院周围由带有30个小圆顶的回廊环绕。圆形圆顶与带回廊的庭院结构,被认为是奥斯曼式清真寺的特色。<div><br></div> 蓝色清真寺的庭院。庭院的中心有一座喷泉亭,四周环绕着回廊。回廊由30个小圆顶(每个拱顶的屋顶)构成,其柔和的轮廓非常美丽。<div><br></div> 清真寺内部。天花板由多个圆顶组成,直径约23米的中央圆顶被四个副圆顶围绕,外围再围绕着2~3个小圆顶,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分散中央圆顶的重量。天花板高度为43米,支撑中央圆顶的四根柱子直径达5米,被形容为像大象的脚。圆顶的马赛克瓷砖装饰也十分美丽,每个圆顶的内侧以及支撑圆顶的拱顶上都绘有以红色和蓝色为主的植物图案的壁画。用金色文字刻写的是《古兰经》(阿拉伯语)的经文。 <div><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昏晚霞中的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蓝色清真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蓝色清真寺)的美丽夜景</h3><div><br></div> 从亚洲城区拍摄的欧洲老城区。右前方(海中)是少女塔,左侧(对岸:老城区)可以看到的是托普卡帕宫、圣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